题型四信息给予类——“去粗存精”突破法题型解读信息:新情境信息题常以生物学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等形式呈现,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和处理信息,选择或提炼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此类试题一般包括题干部分(信息部分)和问题部分。
题干是向考生提供解题信息的,多以文字叙述为主,有的再辅以图示和表格。
题干的特点往往具有隐蔽性、启发性和迁移性。
问题部分是围绕题干给出的信息展开的,能否解答问题,关键在于能否从题干中获取信息以及能否将获得的信息快速地迁移到要解答的问题中去。
此类信息题具有情境新,知识活、起点高、落点低等典型特征。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去粗存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方法策略](1)通过阅读题干,了解题干的主旨大意,联系相关知识点,确定解题思路。
(2)对于题干较长而又没有次题干的题目,可快速浏览整个题干,针对题目设问,分析所给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对于题干很长、信息纷杂,又有若干个次题干的题目,可先撇开题干,直接界定问题,再带着问题有目的地从次题干中直接读取有效信息,如有必要,就再浏览与设问相关的主题干的某一特定部分。
(3)将整合提炼的信息进行迁移。
信息迁移分直接迁移和知识迁移。
直接迁移即考生通过现场学习,阅读消化题干新信息,并将新信息迁移为自己的知识,直接作答。
知识迁移即考生通过逻辑思维和推理,把已构建的知识迁移整合到新的题干情境中,再进行作答。
[典题示例][全国卷Ⅰ]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专题训练1.百合以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的特殊方式适应高温干旱环境。
如图为百合叶肉细胞内的部分代谢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均能产生CO2C.PEP、RuBP均能与CO2结合D.夜间细胞液pH可能会下降2.激酶是一类可以催化磷酸化反应的酶,能将来自A TP的磷酸基团添加到底物蛋白上。
如图是动物细胞外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激酶信号传导途径。
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FGFR受体的胞内部分具有催化作用B.FGF导致FGFR空间结构改变而失活C.核孔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信息交流的通道D.FGF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了作用3.下图为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两种机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激素B是胰岛素,则其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若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C.若该图表示下丘脑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应具有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受体D.激素都是依赖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效应4.美国哈佛公共健康学院的一个研究组提出了两种分别叫做PBA和TUDCA的化合物有助于糖尿病治疗,其机理是:这两种药物可以缓解“内质网压力”(指过多的物质如脂肪积累到内质网中使其出错的状态)和抑制JNK基因(一个能干扰胰岛素敏感性的基因)活动,以恢复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血糖平衡,并已用Ⅱ型糖尿病小鼠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
下列对比分析错误的是()A.JNK基因活动受到抑制是Ⅱ型糖尿病的另一重要病因B.内质网功能出错影响了胰岛素的形成C.Ⅱ型糖尿病小鼠胰岛B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和线粒体也参与了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D.肥胖与Ⅱ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关5.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引起脊髓灰质炎。
下图是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密码子B.酶X是RNA聚合酶,其合成和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细胞核C.该病毒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需酶X的催化D.+RNA复制产生子代+RNA的过程,消耗的嘌呤碱基数不等于嘧啶碱基数6.人工合成的二甲基精氨酸能加强细胞中内质网的糖基化功能,促进蛋白质的运输和分泌,同时能诱导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更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和内质网有关B.二甲基精氨酸对细胞的作用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功能C.使用二甲基精氨酸后,衰老细胞中的溶酶体可能会增多D.使用二甲基精氨酸后,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更新速度会加快7.假基因是一种与功能基因(正常基因)有相似序列,但失去原有功能的基因。
如图表示真核生物体细胞内假基因形成的两种途径。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假基因与正常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差别较大B.假基因能通过复制遗传给子代细胞或个体C.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假基因将很快被淘汰D.与原DNA序列相比,途径②获得的DNA序列比途径①获得的DNA序列更相似8.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长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可引发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向外运输B.细胞壁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结构改变导致细胞膨胀,引起细胞生长C.生长素的调节作用依赖于细胞内的信息传递过程D.生长素通过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来调节植物生长9.寒冷地带生活的布氏田鼠是一种小型非冬眠哺乳动物。
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BAT细胞的产热过程图,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进入靶细胞后,可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调节产热活动B.去甲肾上腺激素与膜受体结合后可影响胞内cAMP,以促进脂肪分解C.持续寒冷使BA T细胞中UCP-1、cAMP、线粒体增加,进而增加ATP量D.持续寒冷环境中的布氏田鼠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增加产热、抵御寒冷10.[2019·广东揭阳高考第二次模拟]科研工作者利用某二倍体植物进行实验。
该植物的紫株和绿株由6号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正常情况下紫株与绿株杂交,子代均为紫株。
育种工作者用X射线照射紫株A后,再与绿株杂交,发现子代有紫株832株,绿株1株(绿株B)。
为研究绿株B出现的原因,又做了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一: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发生了基因突变。
若此假设成立,则图示杂交实验中,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应为________。
(2)假设二: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6号染色体断裂,含有基因D的片段缺失(注: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两条同源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个体死亡)。
若此假设成立,则图示杂交实验中,绿株B能产生________种配子,F1自交得到的F2中,紫株所占比例应为________。
(3)用显微镜观察该植物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时,发现一对染色体联会后出现图2所示的“拱形”结构,则它可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填“缺失”“重复”“易位”或“倒位”)类型。
11.[2020·河北衡水中学调研]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准,云南省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从各个民族采集来的DNA基因样本都存放在云南大学的基因库里,这个基因库是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完成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测序。
(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________。
(3)如图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基因A频率的变化情况。
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在____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________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在T点时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②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12.[2019·甘肃天水第一中学第三次模拟]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的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13.[2020·东北三省四市联考]“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
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10 20 25 28 30 40 50 70模/只种群在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 010 0. 002 0 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_______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
请据图分析: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_____,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