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浅谈

中国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浅谈

使

学习中国音乐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中国丰富的历史遗产,从而进一步发展今天的音乐 事业。

翻开中国音乐的历史,曾经产生过无数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它们成为人类文化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要求发展,就必须要自觉地去继承历史上优秀的音乐文化,才谈得上 进一步的创造。

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而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又该怎 样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呢?
中国音乐史作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必修课程由来已久。

作为音乐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之 一,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存在和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其间,经过几代音乐 专家、学者的辛勤研究和探索,使这门课程持续深入和丰富。

而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该课 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学生角度分析,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有两个主观条件:学生能力 和学习动机。

对大学生讲,学习动机十分重要。

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是 造成对该门课程接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在实践中又 难以发挥作用,这其中也不乏存在“重技术轻理论”不良取向的部分学生,从而对该门课程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就抱着应付考试、拿学分的态度来学习中国音乐史,其结果可想而 知。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目的与意义。

一、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不新鲜了。

所谓多媒体,主要包括以电脑、数码技 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等相结合。

多媒体艺术中的计算机艺术尤为关键,如利用 p hotoshop 等 软件进行图像绘制和整理,利用扫描仪拖动拷贝形象进行变形;音频、视频的课件制作等。

有了多媒体的运用,知识理论不仅能通过文字形式呈现,利用 flash 等软件处理,依靠视觉 画面、音效以及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其传播效果。

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不仅仅在课程中简单 地融入多媒体,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改变。

多媒体融入中国 音乐史的教学会使整体课程变得更加立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生动。

而近现代部 分的音响占有量相对古代部分要多一些,而且有部分相关历史人物也离我们较近,这就使得 与这部分史论相关问题的文字整理、录音采录、对一些重要人物的采访成为可能,使得利用 多媒体艺术对近现代一些重要音乐史实的还原变得现实和便捷。

此外,DV 影像的制作本身就 极富个性化,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 DV 影像来拍摄、记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物资料,并 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插入多媒体课件中应用于教学。

如: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 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大量采用本学院音乐会的音像资料, 学生在课堂上能欣赏到熟悉的老师、 同学,甚至自己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阐释,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记忆 效果更佳。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决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视自身讲课的感染力,而逐渐 沦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者,教师要使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协助教学而绝非取代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适当调整教学重点
针对专业不同的本科学生,授课教师应该对其教学重点给予适当调整。

中国音乐史蕴含 着令人眩目的丰富音乐文明,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课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 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把史论内容分成专题研究,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使 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部分有横向、纵向、全面、宏观的把握;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理论 上又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如梁茂春先生的《中国当代音乐史》教材,对艺术歌曲、通俗歌曲、 合唱创作、民族器乐独奏曲、民族器乐重奏曲、民族器乐合奏曲、室内乐、小型器乐创作、 管弦乐创作、歌剧、舞剧等在 20 世纪的发展历程分别给予梳理和总结。

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
教学过程中就可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专题史的授课方式满足了“具体学习型”学生的“实 用”心理,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我们的教 学目的。



三、结合自身特点个性化教学
所谓“自身”有两层含义:1.本地区。

中国音乐文化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彰显出斑斓的地 域色彩,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这项教学内容。

因此学生普遍对本地已有的优秀音乐 文化成果的价值认识不足,因此充分发掘地方资源,有目的、有选择地将其补充进课堂,让 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本地的音乐文化,既丰富了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 课程设置的缺陷,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本土音乐文化的热情。

2.本学院。

如笔者就职 的沈阳音乐学院从最早的延安鲁艺发展至今已有 70 年的发展历史,优秀的作曲家、表演艺术 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层出不穷,优秀的音乐作品经久不衰,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 教学过程中给予一定程度的偏重。

笔者认为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院有充 分的了解进而产生自豪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四、关注学科发展,注意知识更新
中国音乐史是一门史论课程,内容表现为“顾后”而较少“前瞻。

但经过音乐专家和音 乐学者的不懈努力,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还是层出不穷,因而使得该门学科能够不断地 深入。

而如果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自身缺乏职业敏感,对学科发展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便难 以在教学中推陈出新,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告之以学生。

教材固然是我们教学内容的 依据,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落后于学科发展。

这种情况常导 致人们对某些历史文化的滞后甚至错误认识,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替换、补充或者更正,其 结果往往是真知不被采信,而误说却众所周知。

因此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最新、 最前沿的史学研究成果。

除上述几点之外,在日常教学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要上得生动, 知识要讲得透彻。

业余时间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和业务水平,尽可能地做到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独特的教育思考、有鲜明的教育风格、有 可行的师训方略、有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