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所以又将其称为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一切都是通过神经元实现的。
人脑内大约有1011个神经元,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的。
神经纤维末端有若干分支,叫神经末梢,末梢终端膨大形成扣状,称终扣或突触小体。
多数情况下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至细胞体。
细胞体聚合多个树突分支接受来的神经信息,再经过细胞质内的信号转导,通过轴突传出整合后的神经信息至下一个神经元。
从神经元到下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通过一个微细的结构—突触来完成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和突触间隙(前、后膜之间的缝隙)三个部分组成。
电突触的间隙约10-15纳米、化学突触的间隙较宽,约20-50纳米。
突触前膜上有囊泡,囊泡内有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有受体。
突触传递的特点: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突触的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保证了神经系统有序地进行活动。
2突触延搁。
神经冲动通过突触时,传递的速度较缓慢。
3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
突触后膜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和一定时间内相继出现的突出后电位加以总和,只要达到单位发放的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4抑制作用。
兴奋和抑制是神经元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突出活动实现的,是突触很重要的机能。
抑制可发生在突触前膜上,称为突出前抑制;也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称为突出后抑制5对药物敏感性,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使用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可能阻止或增强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从而改善或提高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根据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可将其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传来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中间神经元又叫联络神经元,它们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带给肌肉和腺体。
每个运动神经元都与数以千计的中间神经元发生联系,形成庞大的神经网络。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外周神经系统是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称之为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副交感神经维持正常情况下的常规活动,如排出体内的废物等。
正常情况下,副交感神经兴奋。
交感神经支配应付紧急情况下的反应,如唤起战斗或逃避危险的准备。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抑制。
情绪不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会带来很多疾病。
大脑:大脑顶端的纵裂将其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两半球由胼胝体连接。
大脑表层神经元密集,呈灰色(灰质),为大脑皮层或大脑皮质。
据人类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排列层次的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占大脑90%以上的新皮层(灰质)。
古皮层和旧皮层中,只有分辨不清的三层神经细胞;而新皮层中神经细胞按水平方向排列成十分清楚的六层,而且皮层上还有垂直贯穿的柱状结构。
在人类新皮层中约有三百多万个柱状结构,每个柱中约有4000个神经细胞。
研究发现,处在同一柱内的神经细胞都具有相同或相近似的机能(功能柱)。
大脑深层多为神经纤维占据,呈白亮色(白质),为大脑髓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聚集的地方,颜色灰暗,称为灰质或神经核团。
神经元轴突(神经纤维)密集的地方,颜色浅而亮,故称白质或纤维束。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皮层从前向后分为四个叶:位于中央沟前方、外侧裂上方的皮层为额叶,具有高级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运动的功能,如筹划、决策和目标设定等功能。
因意外事故损伤额叶能影响人的行为能力和改变人格。
位于中央沟后方、顶枕裂前方的皮层为顶叶,负责躯体的各种感觉。
位于顶枕裂与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皮层为枕叶,是视觉中枢。
位于外侧裂下部的皮层为颞叶,与听觉关系密切。
此外在大脑外侧裂的深部皮层为岛叶,与味觉有关。
大脑半球的内侧面与底面,围绕半球颈的环状回为边缘叶,它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和海马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叶与皮层下的脑结构,如丘脑、下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灰质命名根据形状命名。
海马结构为灰质。
海马回为外侧,里面的叫海马。
大脑半球髓质(白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有4对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等。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杏仁核在嗅觉、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形成中具有一定作用。
(五种感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躯体感觉)间脑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
下丘脑(本能行为的中枢,垂体)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
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上丘脑中有松果体,分泌生长激素脑干中脑、桥脑和延脑统称脑干,它的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
其中最大的一束是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又称锥体束,主要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脑干的背侧面上下排列着12对脑神经核。
中脑的背侧有4个凸出,称四叠体,由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
上丘与视觉有关下丘与听觉有关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维弥散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
此外,延脑是调节呼吸、血压、心率,维持生命的最必要的调节中枢。
小脑: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之为中央核。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
小脑在程序性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上丘脑、下丘脑是间脑的部分,上丘。
下丘是中脑的部分,考试时注意。
脑活动是反射性的,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
它们是由传入、传出和中枢三个部分组成。
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动,都是神经系统内的兴奋过程,抑制过程也和兴奋过程一样,可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两大类。
超限抑制(名词解释):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超限抑制。
外抑制(名词解释):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
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
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先天的非条件抑制过程;与此不同,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和条件抑制,都是条件抑制过程,都需个体习得经验才能建立的抑制过程。
在神经系统内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着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这就是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
脑的电现象可分为自发电活动和诱发电活动两大类,两类脑电活动变化都在大脑直流电的背景上发生。
大脑的前部对后部,两侧对中线都有一恒定的负电位差,约几十毫伏,这就是大脑直流电现象。
脑电图(名词解释):所谓大脑直流电背景上的自发交变电变化,经数万倍放大以后所得到的记录曲线,就是通常所说的脑电图。
(EEG)大脑平均诱发电位(AEP)是一组复合波。
注意考试缩写α波: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记录到得EEG多以8-13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要成分,故将其称为基本节律或α波。
β:突然受到刺激或内心激动起来,被14-30次/秒的快波所取代,这种现象称为α波阻抑或失同步化。
γ:高度集中注意力时,可出现40次/秒左右的高频脑电活动。
θ:当安静闭目的被试变为嗜睡或困倦时,α波为主的脑电活动就被4-7次/秒的θ波所取代。
δ:当被试陷入深睡时,1-3秒/次的δ所取代。
这种频率变慢,波幅增高的脑电变化,称为同步化,从β波变为α波的过程亦属同步化。
P1 P2 P3波均为正波,N1 N2波均为负波;250—500毫秒的正向波称P300波,简称P3波。
N1 50-100;N2 100-200神经元的兴奋过程表现为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的降低。
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同一个神经元的每个脉冲的幅值(高度)不变。
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化编码。
这里的全或无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
与之相对应的是级量反应,其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频率并不发生变化。
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级化电位都是级量反应。
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和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当这个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
去极化、反极化是上升的部分,以钠膜为高峰。
峰电位,胞内钠离子达高峰。
复极化、后超级化电位是下降的部分。
以钾膜为主。
复极化,胞内的钾离子流向细胞外神经元单位发放所形成的神经冲动,沿轴突迅速传递,随轴突分支达神经末梢之时,无法以电学机制超越20-50纳米的突触间隙,将神经冲动传导突触后膜。
所以,神经信息从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时,突触的化学传递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机制涉及几十种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生物活性物质,分别称为神经递质、调质、受体、通道蛋白、细胞内信使和逆信使。
神经递质(名词解释):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三十多种物质。
根据其生理功能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