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_郭鸿杰

20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_郭鸿杰

20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郭鸿杰,周国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摘 要:近20年来,随着英汉语言的相互接触,现代汉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不仅涌现了大量的英语借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平面上也出现了借用和变异。

本文在观察和分析大量汉语报章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现代汉语;词法;句法中图分类号:H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3)05-0018-05Abstract:In th e past20year s,as a co nseque nce of contact with English,chang es hav e taken place to some ex tent in M oder n Chinese.Th ousa nds of Eng lish loan wo rds hav e entered into Chinese.In additio n,th ere also ha s manifested bo r ro wing and tra nsfer ence a t the mo rpho-sy ntac tic lev el.T he paper aims to ex amine Eng lish impact upon Chinese mor pho lo gy and sy nta x in M ainla nd China by analy zing the data co llected fr om v arious newspape rs.Key words:Eng lish;M oder n Chinese;mo r pho log y;syntax 1.引言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不断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迁移,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在英语影响下,现代汉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即汉语的欧化现象①。

这些变化在语言的各个平面都得到了反映。

在词汇平面上,中国学者关于外语借词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个对外语借词进行分析并划定外来语词范围的是罗常培(1950)。

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不尽一致。

吕叔湘(1942)叫“外来语”,罗常培(1950)称“借字”,孙常叙(1956)叫“外来语词”,周祖谟(1959)叫“外来词”(或称“借词”),高名凯、刘正琰(1958,1984)叫“外来词”,其他如史有为、符淮青、葛本仪、刘叔新等都采用了“外来词”一说。

“借词”术语的使用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词”的确立才开始将它作为“外来词”的等义形式。

除了广义的借词定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一直存在分歧,主要围绕着意译词是不是借词。

否定“意译词是借词”的学者,坚持“语素原则”,认为借概念不算是借词,因为是用汉字语素创造的。

用纯粹意译方法来仿造别种语言的新词,虽然表示新概念,但仍使用汉语的构词成分和构词方法,因此不是真正的外来词。

只有将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音译词才是借词。

认为“意译词是借词”的学者,坚持“语义原则”,认为该概念来自国外或外族(陈原,1983)。

笔者认为,意译词应该属于外来词,虽然是使用汉字语素造词,但是明显地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外来性质。

如果把意译词排除在外来词之外,其一,我们的外来词研究就不能全面反映语言接触的实际情况,不能反映出汉语对外来语的语言和文化意义的吸收;其二,潘文国(1993)认为,这种争论意义本身并不大,重要的是要知道有这几种类别的词,在分析它们的构成时恐怕与分析固有的汉语词不一样。

所以,从汉语构词法的角度来看,把意译词划为外来词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英语借词在借入汉语时,受汉语言系统各种规限,但经过20多年大陆社会与汉语之间的共变,大量借词被借入,且呈现出新的特点,使汉语言系统出现了一些冲破标准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它们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开去,有的已经或正在变成有序的变异,主要表现在词法和句法平面上的变异,从而向汉语原有的语法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王力是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至今未有人能够企及。

可惜50年代初以后,大陆的学者很少有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令人振奋的进展。

令人欣慰的是,港、澳、台、新加坡地区的一些学者一直关注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其中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借用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方面的探索(Chan&Kw ok,1984),另外一些研究就英语对现代汉语或粤语句法、构词法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作了大胆的假设和分析(Kubler,1985; Hsu,1994;石定栩、朱志瑜,1999,2000)。

本文拟考察20多年来中国大陆书面汉语词法、句法的借用和变异现象。

使用的语料来自几份影响较大的报纸《北京晚报》(以下简称BJE)、《人民日报》(PD)、《北京青年报》(B JY)、《新民晚报》(XM E)、《文汇报》(W HN)、《南方周末》(SW)、《羊城晚报》(YCE)等。

2.英语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2.1语素化语素化是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动态形式,·18·且成为构造新词的方法之一。

在汉语词汇系统的制约下,这些新语素具有以下特点:1)汉语词的双音节特点决定了外来词语素化音节重组构词的面貌,他们往往借助各种形式的组合,从而具有了以双音节为主的形式;2)外来词语素化音节组合构成所采用的构词方式主要为偏正式和动宾式,这正是汉语构词法中极具生成能力的两种形式,动宾搭配如“打的、作秀、选秀”等,偏正搭配如“中巴、飞的、茶吧、迪厅”等;3)能产性。

有些外来词语素不仅衍生出同义项词语,还在原义项的基础上引申出新义参与造词。

比如“酒吧”之“吧”,除衍生出“酒吧、吧台”等与“酒吧”义项有关的词语,还引申出“小型的休闲、娱乐、购物场所”的义项,衍生出“茶吧、书吧、网吧、文化吧”等词语;4)活用性。

有些外来词的译音成分本身并不具有意义,然而随着使用频率增加,这些译音成分从整词分化出来,代表整词的意义,且活用为其他词性,如:(1)(电脑)非常容易被黑。

(XM E03.2.9.35)“黑”从“黑客”(hacker)分化出来,带有“暗地攻击”的意思,而且活用作动词。

还有些本身具有特定意义的外来词语素也被活用作其他词性,如:(2)初中生修平平在家猫了5天。

(BJE03.2.8)“猫”原是音译词调制解调器(mo dem),是名词,现在用作了动词,意为“上网”。

2.2词缀化语言学界就英语对汉语的词缀化影响,有两种观点。

李纳、汤姆逊(Li and Tho mso n,1981)认为汉语属孤立语,没有词缀现象或词缀很少。

谢耀基分析了现代汉语的欧化语法现象,指出现代汉语的多种构词方式中,以词缀法受英语影响最明显(谢耀基,1989:39)。

刘英凯(1999)进一步认为,现代汉语的词缀化倾向是英语的词缀化倾向所致。

然而,任学良(1981)认为,古代汉语就有形态标志,而且有叙述形态标志的理论。

汉语的词头(前缀)多数都是从词变来的,近几十年来吸收外国语的表达方式,词头增加得比较多。

吴东英(2001)也认为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趋势,词缀法在现代汉语里有较强生命力的构词类型。

贝罗贝(Pey raube,2002)也认为受外语影响是一种较弱的解释。

主要原因是这个解释无法被反证,因为所举之例大部分在中国和西方接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笔者认为,在英汉语言接触之前或许就存在一些词缀现象,但是语法学是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在此之前缺少一个语法体系去解释这种语言现象,而且这种语言事实并不普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所举的例子是有限的,零星的。

顾百里(Kubler, 2003)②也认为,当我们研究语言接触问题时,词汇和句型出现的频率也很重要,不只是说以前没有现在才开始出现的问题。

尽管在古文中能找到(像贝罗贝那样)一些“着”或“们”的例子,并不足以否认这些句型现在使用得如此普遍,至少某一个程度上还是由于受欧洲语言的影响。

下面试以“们”为例,来说明英语对汉语词缀化的影响。

表示复数的后缀“们”在古代六朝和唐代就已经出现了(Kubler,1985:45),但是只适用于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而不适用于一般非指人的名词。

吕叔湘(1984: 155)认为,由于受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修辞上如果将物拟人,也可加“们”。

吕叔湘还指出,这种用法仅仅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

事实上这种用法已经在报刊等其他媒体中频频出现,而且不再局限于拟人化,在很多情况下,它所指的就是字面意思,比如:(3)阿杜习惯了对着他的狗儿们扯开嗓子唱歌。

(W HN03.4.15.7)(4)将花们搭掇好。

(XM E02.2.17.13)而且出现了非生命体加后缀“们”的用法,比如:(5)我的书们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B JY99.11.4.39)(6)电脑们各个宛若精美的艺术品。

(BJY03.11. 4)(7)麦当劳们制造的是名副其实的营养食品。

(B JY03.2.8)(8)我和我的手机们(YCE02.7.14)李纳、汤姆逊(1981:40)认为,“们”不能附加在单音节词的后面。

然而,笔者在《北京青年报》收集了以下例子:兵们、贼们、官们、车们、长们、星们等。

因此,尽管汉语可能在历史上存在某些词缀现象,但是在英语的影响下,现代汉语中词缀化的倾向更加明显。

同时,这也符合现代汉语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加速了汉语词缀化的过程。

正如苏新春(1991)所指出的,汉语出现词缀化的趋势反应了来自拼音文字的影响,这符合语言接触、借用、变异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2.3拉丁字母化近年来许多语言学者开始注意到了现代汉语的拉丁字母化现象。

李楚成(Li,1999)明确指出,拉丁字母已经成为现代粤语、香港汉语词法系统的一分子,可充当汉字或汉语语素使用。

李楚成所作的假设是“语言趋同”,即英语与粤语在香港共存了上百年的时间后,自然会出现语言之间的趋同。

朱永谐、林伦伦(1999)考察了近20年来中国大陆的新词语特点,发现大陆的夹用字母或全部使用外文的词语也越来越多。

笔者根据收集的语料,把这些中英混形词和拉丁字母词分为九类:1)直接使用拉丁字母,如A,X,V;2)汉语词素加拉丁字母词混形词,如Q版,e时代,甲A, AA制;3)外来词语素加拉丁字母词,维C;4)汉语词素加英文原词的混形词,如Call机,服装SHOW;5)汉语语素加英文省略的混形词,如BP机,IP业;6)英文缩略词,如CEO,SARS,BBS;7)英文单词,如Office,·19·email;8)汉语自创拉丁字母词,如CCTV,CBA,TCL 王牌彩电;9)数字加英文字母,如Window s98,M P3, 2M,3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