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国书法名城襄阳米公祠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讲解员XX,很高兴能为各位朋友提供讲解服务,希望今天能在这里的书香墨韵中陪伴大家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襄阳人文之旅。
米公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我国北宋时期被称之为“宋四大书家”之一的著名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
据《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
明代被毁,清代重修多次。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建筑是清同治4年(1865年)重新修建的。
米公祠的主要建筑有洁亭、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碑廊等。
这些建筑中仍保留着元砖、明树以及清代建筑、石刻和康熙年间建造的45块碑刻。
此外,米公祠还收集了米芾部分书画原著、论著及书法原帖,是国内收藏较丰富的纪念性展馆。
登上迎江石阶,我们可以看到门口陈列的这块青石屏风,上面的雕刻画就是著名的“米点山水画”。
大家都知道,一幅画的构成一般是由:勾、皴、擦、染、点五种绘画手法勾勒而成,而米芾的米加山水画,擅以“模糊”的笔墨作江南云雾迷蒙的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
清代一位著名的诗人用“雾锁蒙蒙树,烟凝淡淡山,元章有遗法,妙处几人攀”这几句诗来描述米芾的山水画,是不是很形象?绕过青石屏风我们就进入了米公祠的一进院,我们脚下踩的这条青石板铺就而成的小路就是我们米公祠的中轴线。
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个亭子,它就是“洁亭”。
牌匾上的“洁亭”二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题写的。
(李铎,1930年4月生,男,号青槐,字仕龙,湖南省醴陵市人,研究馆员。
毕业于信阳步兵学院。
文职将军,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全国著名书法家。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约教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顾问、齐白石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工业大学书画学会顾问等。
自幼习书,曾遍临颜、柳、欧、赵、二王等字帖。
)后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旁及郑板桥、何子贞,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广集博采、兼收并蓄,脱旧出新,独树一帜。
为什么叫“洁亭”这个名字呢?我们知道大凡艺术造诣较高者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举止。
了解米芾的人都知道米芾一生有三个嗜好,一是洁癖,二是爱石如痴,称石为兄,“瘦、透、漏、皱”四个赏石的标准就是他最早提出的,在历史上被称为石器鉴赏家;三是嗜好砚台。
说到米芾的洁癖,我们襄樊还流传着这样两个比较有趣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米芾遇到一个书生,知道这个书生姓段,名拂,字去尘。
于是米芾就想:拂且去尘,真吾婿也。
后来米芾果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这个书生。
还有就是米芾洗手从来不用毛巾擦,而是用双手相拍或者甩手的方式把手弄干。
在这两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米芾单单从一个人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个人特别爱干净,可见米芾的洁癖到了什么程度!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修建了这个亭子。
在我们的前方,中轴线的两边各立了一块碑刻,右手边的碑刻“米氏故里”,是著名的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的,(沈鹏,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
斋名介居。
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
幼年始习字画。
少年从章松厂(清末举人)等人学习古文、诗词、中国画、书法。
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
兼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顾问、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书法之友》杂志名誉主席等职。
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
历年创作书法作品15000件以上,其中为图书报刊、展览题耑题贺以及题写匾额1000件以上。
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亚运会五洲大酒店等重要场所书写巨幅。
其书法作品遍及亚、欧、美各大洲,刻于名胜古迹者有杭州、苏州、镇江、上海、南京、济南、郑州、峨嵋山、三峡、千山、崂山、贺兰山、海南、北京等地)。
左手边的“米家山水”四个大字是原国家领导人方毅于82年的时候来米公祠时题写的。
(方毅,福建厦门市人 1916-1997)。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单檐硬山式建筑叫拜殿,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米公祠”三个大字呢是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所题,他同时也是我们襄阳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这三个大字一直保留至今。
米公祠也叫拜殿,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日,是米氏后裔在这里祭拜祖先的地方。
大殿正中悬挂的是米芾的自画像,这是一副纸拓片,原画像在桂林的伏波山还珠洞内。
画像的两边“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是米芾同时代好友张大亨(北宋诗人)对他的评论,第一句主要是说米芾虽然是北宋时期的人,却对唐朝的服饰偏爱有加,经常穿着唐服招摇过市,走街串巷;第二句,我们从一个“晋”字不难理解,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当时的山西简称晋,还有就是米芾特别推崇晋代的书法作品,特别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
画像的上方“颠不可及”几个大字是米芾的二十三世孙米初传为了纪念米芾而题写的。
单从一个“颠”字,我们可以理解为米芾的书画造诣达到一种巅峰,几乎无人可攀的地步;也可以理解为米芾个性癫狂,他一生为了研究书画,达到了一种痴迷忘我的境界。
在大殿的左右两边的墙上分别挂着米芾生前行踪路线图、生平简介、族裔世袭表,以及米芾后裔现在聚居的村镇---米庄镇,现在在我们的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汽基地附近。
出了拜殿向北,我们就来到了米公祠的二进院,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棵高大粗壮的树就是银杏树,也叫白果树。
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
银杏是一种孑遗植物。
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
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
(雄株:1、主枝与主干间的夹角小;树冠稍瘦。
且形成较迟。
2、叶裂刻较深,常超过叶的中部。
3、秋叶变色期较晚,落叶较迟。
4、着生雄花的短枝较长(约1~4CM)雌株:1、主枝与主干间的夹角较大;树冠宽大,顶端较平,形成较早。
2、叶裂刻较浅,未达叶的中部。
3、秋叶变色期及脱落期均较早。
4、着生雌花的短枝较短(约1~2cm)中国不仅是银杏的故乡,而且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地区之一。
古往今来,无论是银杏栽培面积,还是银杏产量,中国均居世界首位。
从现存古银杏树的树龄来看,中国商、周之间即有银杏栽植。
银杏是中国特有而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
外种皮可提栲胶。
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它工艺品用。
又为庭园树、行道树。
种子含有氢氰酸、组胺酸、蛋白质等。
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中医学上以种子和叶可以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
食银杏果,儿童一般连吃20颗左右,成人连吃50颗左右就会有中毒的危险。
预防白果中毒的方法是将其煮熟后再食用,不过煮过的白果毒素仍未完全受到破坏,所以不宜吃得太多。
另外用银杏叶片泡水喝,也是有一定危险的。
据查,银杏叶中有一种成分银杏酸,如果用的剂量过大,或者服用时间比较长,会损害心脏。
)我们大家知道银杏、水杉、银杉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
米公祠这株银杏树栽种于明代,距今已有420余年。
东边碑文:在院子两边的走廊上,都是康熙年间遗留下来的米芾真迹。
我们知道米芾一生习行、草、隶、篆等书法,造诣最高的还数他的行书和草书了。
右手边的碑廊上这幅白居易的《动静交相养赋》(动静交相养赋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终静,济②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济之以静。
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之,则两伤而交病。
故圣人取诸“震”以发身,受诸“复”而知命。
所以•庄子‣曰“智养恬”,•易‣曰“蒙养正”。
吾观天文,其中有程:日明则月晦,日晦则月明。
明晦交养,昼夜乃成。
吾观岁功①,其中有信:阳进则阴退,阳退则阴进,进退交养,寒暑乃顺。
且躁者,本于静也,斯则躁为民,静为君;以民养君,教化之根,则动养静之道斯存②。
且有者,生于无也,斯则无为母,有为子;以母养子,生成之理;则静养动之理明矣所以动之为用,在气为春,在鸟为飞,在舟为楫,在弩③为机。
不有动也,静将畴④依?所以静之为用,在虫为蛰,在水为止,在门为键,在轮为柅⑤。
不有静也,动奚资⑥始?则知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
吾何以知交养之然哉以此。
有以见人之生于世,出处相济,必有时而行,非匏瓜⑦不可以长系;人之善其身,枉自相循,必有时而屈,故尺蠖⑧不可以长伸。
嗟夫!今之人,知动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时,动必为凶。
知静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静亦为贼。
大矣哉!动静之际,圣人其难之。
先之则过时,后之则不及时。
交养之间,不容毫厘。
故老氏观妙,颜氏知几。
噫!非二君子,吾谁与归?…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②济:助。
①岁功:一年农事的收获。
②斯存:乃存。
③机:“弩”的机件,青铜制,装臵于木弩臂的后部。
扳动机,即可有力地把箭射出。
④畴:通“谁”。
⑤柅(nǐ你):止车的木块。
⑥奚:何。
资:取资;凭借。
句谓:如果没有静的话,动又凭借什么力量开始呢? ⑦瓠(hù户)瓜:即葫芦⑧尺蠖(huò获):虫名。
虫体细长,行动作伸缩的步行,休息时能伸直如枝状。
【按语】白氏通过考察天地万物,辩证地论述了动静二者的关系,认为动静互济则两全而交利,不养则两伤而交病。
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见解。
),是米芾关于养生之道的一篇文章,但人们一向把它视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从中可以看出来米芾对二王书法的融会贯通。
在这篇400多字的文章中,共有动字11个,静字14个,之字21个,每个相同的字都有着不同的造型和用笔,有的清新飘逸,有的沉稳凝重。
这些丰富的变化和个性体现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极高境界。
前面的《三馆暴书》是米芾大字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一篇。
从这两篇碑刻中我们可以看出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豪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稍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中间的一笔,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勾也富有特色,为此米芾还有一个外号“米勾子”。
再往前我们看到的是两棵桂树,均为金桂。
(据文字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