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

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

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9.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

周代,定期沐浴已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酒”10.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

11.华佗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

12.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

13.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14.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宏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15.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

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遗传因素;七情太过;劳逸失度。

16.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17.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一)守神全形:①清静养神;②四气调神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

④节欲养神;⑤修性怡神。

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

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

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18.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19.中药材的“性”、“味”,四性:即寒、凉、热、温四种药性,寒热偏向不明显的为平性;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20.药物性寒凉能清热泻火,性温热能温阳散寒。

21.寒性体质的特征:手脚常冰凉,怕风,怕冷;不喜喝水,很少口渴,养五脏、调气血;经常有气无力;精神萎靡,脸色苍白。

热性体质的特征:口干舌燥,口臭口苦,喜喝冷饮,脾气易躁易怒,尿少而色黄22.起居养生的意义包含有积精、全神,通经脉、强筋骨23.居处是人们生存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居住环境,讲究房屋的朝向、采光、湿度、通风、美化。

24.衣着服饰养生讲究三因制宜,顺时、顺地、顺人着衣。

25.通畅二便养生要注意调节饮食,排泄有时,便势注意用力,运动按摩保健。

2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体现自然与人体阴阳变化的作息规律。

27.睡眠的姿势:1、仰摊–摊尸2、卧虎-俯卧位3、侧龙。

睡前准备:1.饮食、饱食而卧,睡前忌浓茶、烈酒之类刺激、兴奋性饮料;2.睡前心境平和;3.睡前自我按摩;4.睡前用热水泡足;5.睡前饮水。

28.一般认为高血压、颈椎病及脊椎不正的病人不宜使用高枕;肺病、心脏病、哮喘病病人不宜使用低枕。

否则,不利于康复。

29.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五禽戏、六字诀为传统养生功法。

30.经络的作用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31.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

“一夫法”:令患者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划一条直线,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32.针灸养生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经络腧穴系统,激发经气、调整脏腑而产生防治疾病、养生保健校园的一种养生保健疗法。

33.毫针刺法讲究“得气”,有酸、麻、胀、重感、循经传导等现象。

34.灸法: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来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拔罐、刮痧、穴位敷贴民间广泛的养生方法,刮痧以每周1-2次为宜,穴位敷贴刺激小的药以每隔1-3天换药一次为宜。

拔罐是利用人体体表负压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35.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检查疾病的方法。

36.中医学基础:七情致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下篇审因施养第一章因人制宜第一节不同年龄养生三、青少年(12~24岁)养生12~18为发育期,18~24为青年期。

三、青少年的养生方法:1.心理养生指导;2.加强自身修养,接触社会;3.科学性教育:4.培养坚强的性格。

2.饮食调摄:1).充足的营养,多食优质蛋白。

补充全面。

2).合理安排餐次及各餐的食量。

定时定量3.健康教育:注意作息规律、不要沾染恶习、衣着宽松:4.体育锻炼三、中年养生(一)生理和心理特点。

中年:45~60岁。

生命高峰历程,人生生命活动由盛转衰。

(二)保健要点:保持乐观向上精神状态,增添生活乐趣,释放不良情绪,调节心理压力。

(三)中年人的养生方法:1.保持健康心理;2.注意劳役结合;3.节制房事4.合理膳食5.加强锻炼四、中年养生:>60岁,进入老年期。

(一)生理和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脏腑气血精神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弱,机体调控阴阳协和的稳定性降低。

器官衰老不段衰老,心理变化。

(二)老年人的保健要点: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命状态,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三)老年人养生方法:1.运动养生:(1)散步(2)慢跑(3)太极拳(4)气功2.精神养生老3.饮食养生1、食宜多样。

莲子、淮山药、藕粉、核桃。

等。

2、食宜清淡。

少吃油腻,少吃盐。

3、食宜少缓。

细嚼慢咽。

4、食宜温热熟饮。

粥为最宜之物。

可加中药调理。

药粥养生。

补齐,加黄芪。

补血加当归。

补肾加五味子。

补心加少许人参。

补脾胃加枣。

4.保健养生:灸保健穴位。

如大椎穴、中脘穴、三阴交、足三里等。

5.按摩养生。

注意不要使用重手法,轻、柔为主,针对疾病保养为主。

6.药物养生7.娱乐养生,音乐、书法、跳舞等。

8、房事养生;9、起居养生一男性保健要点:1.节欲保精:男子以精为本。

2.调神养精3.养护阳气4.戒烟限酒5.饮食调养:饮食补精,饮食生精。

血肉有情之品。

助阳气:花生、枣、狗肉、羊肉、姜、蒜;生阳气:当归炖鸡,核桃炒韭菜。

6.药物调养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蜂蜜、牛骨髓等补气;鹿茸、巴戟天、仙茅、杜仲、菟丝子;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龟板胶、鹿归补肾丸等。

不可迷信。

不可纵欲。

女性保健:女子以血为本。

(一)月经期保健,肝肾关系到月经调畅。

月经期应该以保持经血泄而有度。

行经期注意:1.调畅情志2.调适寒温:注意着凉。

3.合理饮食。

应以中正平和、清淡而易于消化、寒温适中的食物。

实热证:莲藕、生地、芦荟等。

阴学血不足者:大枣、桂圆、莲子、核桃,选鸡、鸭、牛奶等补之。

4.适度运动:调畅气机。

5.避免房事6.用药宜忌。

经期不适感一般不用药。

防治滥补。

7.清洁卫生。

(二)妊娠期保健1.调情志,戒恼怒2.怡心神,施胎教。

静养、看书、赏乐。

3。

戒房事,小勤劳。

绝欲为要。

小劳,调气血。

4.辟外邪,慎寒温。

防病 5.节饮食,慎用药。

呕吐重者,少食多餐。

理气安胃:橄榄、生姜、萝卜,消食:山楂、米醋等;呕吐剧烈者,给予番茄、西瓜、蜂蜜等。

注意饮食多样化,易消化,淡滋味。

用药禁忌。

6.讲究卫生常体检,着衣舒适为度。

常洗澡,换衣裤。

(三)产褥期保健:1.知静养,勿过逸,产后24小时,必须卧床。

2.节寒暑,辟外邪注意保暖3.宜食补,忌生冷。

4.畅情志,防抑郁。

5.讲卫生,忌房事五)更年期保健一般指45~55岁。

保健:1.情绪稳定乐观2.注重饮食调养3.适量体育活动4.定期检查身体。

一、脑力劳动者的保健从事思维活动为主的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使脑血管紧张度增加,脑供血不足,产生头晕、头痛等症状。

基本原则:健脑补脑,防止大脑过度疲劳;强筋壮骨,动静结合。

一、工作保健法:1.科学用;2.改善工作环境.其次是良好的采光。

3.选择正确的工作姿势4.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二)食物健脑1.合理营养,全面膳食2.多食健康补脑食物。

(三)适度劳动:1.全身运动;2.局部运动;按摩保健:1.头部按摩2.颈、肩部按摩科学的工作和休息:1.注意劳动防护;2.实行工作休息;3.定期健康检查(三)运动健身根据工作特点安排,科学、合理地进行。

(四)适当用脑第四节体质养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纠正其体质上之偏,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这就叫体质养生法。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二)、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1.先天因素;2.地理环境因素;3.饮食营养;4.性别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