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探究一年级新生习惯养成【文章摘要】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而有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片刻安宁。
可见人的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从幼儿园到上一年级,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早已是至理名言,那么习惯养成就毫无捷径,仅能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吗?经过几年的一年级教育教学实践,我试着从为习惯奠基、指路、排忧、养成等几个小方面总结一年级习惯养成的小窍门。
【关键词】好习惯养成训练一年级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当代教育家叶老在1945年7月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习惯成自然”》。
文中说:“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古人也说:“习与性成”,这也是说长期养成的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的意思。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而有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片刻安宁。
可见人的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从幼儿园到上一年级,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在幼儿园,孩子的活动形式主要以游戏为主。
上一年级后,学习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有计划、有要求、带强制性。
孩子们要按时上学,按课表上课,完成一定的作业,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等等。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实: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大部分孩子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但他们的学习成绩有着明显的差异,(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的不同是导致他们成绩好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曾对我所任教的一年级三班学生的语、数成绩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大高于不专心所讲的学生,并且这些孩子在其他方面也同样表现出色。
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孩子学习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而且终身受益。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番话十分深刻地揭示了良好学习习惯的早期养成教育在一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孩子从小养成做作业认真、细心、遵守作息时间等习惯,久而久之,长大后就会养成工作认真、细心、准时等优良的品质。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方式,是一种动力定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
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于是乎,养成好的习惯已是摆在一年级老师和家长面前的首要任务。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早已是至理名言,那么习惯养成就毫无捷径,仅能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吗?经过几年的一年级教育教学实践,我试着总结如下一些小窍门:一.家校互通,为好习惯奠基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开学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和新生家长沟通,开好第一次家长会,而且这个家长会最好在新生上课前开。
要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并不是每天上学把孩子送来,放学接走的事,而是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教育家庭至关重要。
家长应注重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的态度,教育他们上课要专心听讲,督促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鼓励他们勤动脑、爱思考,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入学的孩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好模仿,很愿意学一些良好习惯。
但他们习惯的形成,主要依靠外力作用,很少出于他们的内心自觉。
这就需要家长应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开始,重视孩子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好的习惯先入为主,并能持之以恒,引导孩子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首先,入学前后,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爱学校、爱老师、爱学习的教育,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名人小时候热爱学习的故事,讲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寓教育于故事之中,让孩子懂得要想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必须养成认真学习的态度。
其次,入学以后,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学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
听课时要坐端正,课堂上不能讲话,不能做小动作。
听课时,应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要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大胆举手提问。
家长可以定期与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也可以通过检查孩子的作业,让孩子回家讲述课堂上所学内容等其他方式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
而且,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拿笔写字,家长一定要重视指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
教育孩子作业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做到细心、认真、专心致志。
千万不能让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或一边吃东西、一边玩等等。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千万不能代孩子写作业。
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要求孩子及时订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多数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敏捷,学习轻松。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多问并热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耐心地解释那些在大人看来是一目了然,而在孩子眼里了不起的大问题,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制定班规,为好习惯指路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教师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刚开学我就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及学习习惯方面进行培养。
一年级的孩子们虽然在幼儿园接受过教育但是许多的知识和规范还得从头学起。
于是我明确制定了本班的班规,并要求学生做到:1、上课如何听讲。
比如老师讲的时候小朋友应认真听不应作别的如写字画画等,叫写字的时候应认真写。
2、学会倾听。
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课外还应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3、学会合作。
刚开始孩子还不会合作,我们教给他们合作的方法。
4、教会孩子们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
5、教会孩子们摆放学习用品。
6、要求孩子们书写要规范,教会孩子们使用橡皮。
7、要求孩子们先做作业再玩。
这些方面看起来琐碎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
三.发现探索,为好习惯排忧(一)发现问题做为教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会遇到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如:有的同学在教室及公共场所里高声喧哗,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环境等坏习惯;在家里不能帮助父母做家务,甚至不尊重父母,在外对别人没礼貌,不尊重老师和同学等坏习惯;书房书桌乱糟糟,经常找不到书和作业本,没有形成整理好自己物品的好习惯;上课专注时间不能长久,走神、说话,不能规范的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没有计划性,业余时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是没有形成学习的好习惯;对班级和集体漠不关心,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不肯为他人喝彩,没有养成关心他人和爱护集体的习惯;经常迟到、吃零食、不能按时就寝和起床,不能及时清洗衣服,没有形成生活自理等等。
针对学生的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引导纠正。
(二)探索方法1、以儿歌规范行为低年级学生不易记忆那些说教式的条条款款。
为了孩子们乐于接受,又容易记,我利用儿童爱听,会背儿歌的心理,把有些行为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利用晨会课、课前、课时或有所行为前,有针对地经常让学生背。
这种训练不但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时时提醒,很有巩固效果。
如上课铃声响后,小班长带领同学边拍手边唱:“铃声响,进课堂,手放好,胸挺直,两眼平视向前看。
”学生边唱儿歌边检查自己的坐姿,自然地进入上课状态。
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便会马上背诵:“楼道内,轻声慢步靠右行;操场上,开开心心做游戏。
” 使他们在读中学,在学中做,不知不觉中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2、用故事指导行为小学生爱从别人的行为中来借鉴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样,老师有时不必费很多的口舌去反复教导。
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
平时,我常用“故事法”来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
有时,我把班中的好人好事的行为习惯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学生听。
有时,我利用学生偏爱小动物的天性,编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或用拟人的手法编一些树、花之类故事。
如在晨会课,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音刚落,小朋友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
然后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了《书包的悄悄话》。
.故事讲完了,我的教育目的也达到了:要求学生爱护书包,不乱扔,不乱画,不乱放东西。
编故事法既生动有趣,又能使学生学有榜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3、用奖励巩固习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会努力按需要去做的。
对于已达到要求的,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及时评价。
未达到的,要及时纠正,以便继续训练,直至达到规范。
训练只有在不断的反馈和评价中才能产生效应,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习惯。
因此,老师平时的经常表扬和鼓励,是一种很好扔激励形式。
得这并不够,这些都是摸不着,看不到的。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表扬应该是有形的,才有其激励作用。
因此,我采用了简单而实用的“争贴小红花”的方法作为激励机制,来巩固其正确的行为习惯。
且不限时,不限地,不限量。
一旦发现,就加红花。
到期中或期未一统计,对突出的学生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4、用“四个一”强化习惯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弱,如果一下子提很多要求,他们不但记不住,而且到底先做哪一条会不知所措,结果一条也没做到。
对此,我采用“四个一”进行强化训练。
即:一周一要求,一定检查,一定总结。
对于每周要达到的行为要求,首先在星期一提出,目标一般是一周的重点,也是学生努力一下多数能达到的。
这样,学生目标明确,其努力有方向也有希望,他们乐于接受。
同时也利于教师的操作。
这其中的“一定要检查,一定要总结这两个“一”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只有检查和总结才能使学生对要求是否达标明朗化,才可待于进一步的落实或下一个目标的制订和实施。
否则一切皆是空话。
四.恒中严爱,让好习惯养成养成教育要严抓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做到一个“恒”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
其次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
例如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预习到听课,从作业到阅读,从复习到考试,都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有些环节在学校里不能监督,就应该和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
放学回家必须先完成家庭作业,而且要讲究质量,可以采取让家长在家庭作业本上检查签名的办法来监督学生。
作为教师,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应该从严要求,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不能前松后紧,或过于宽容。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意志力是很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苦口婆心得讲,三番五次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