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病理学 昆虫病毒

昆虫病理学 昆虫病毒

4、GV的专化性
·颗粒体病毒的专化性较强,交叉感染的情况甚为少见,一般认为颗粒 体病毒是包涵体病毒含DNA的各类中专化性最强的一类。
·以往尚无颗粒体病毒能在植物或其他动物细胞中增殖的报道。近年我 国用小菜蛾细胞系BCIRL-Px2-HNU3复制小菜粉蝶GV和用家蚕细胞 系Bm-21E-HNU5复制小菜蛾GV成功。
3 重要昆虫病毒的概述
3.3 质型多角体病毒(CPV)
·质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CPV)的 发现比NPV和GV都要迟。日本蚕病学家石森直人早于1934年就观 察到家蚕的中肠上皮细胞内存在有多角体,但当时并未确定是由一 种新型病毒引起的。 ·CPV可感染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脉翅目5目昆虫, 但主要见于鳞翅目和双翅目。
NPV病毒粒子结构图
3.1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1)NPV的理化性状:
• 不溶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三氯甲烷、苯、丙酮等 • 强酸或强碱溶液处理,能使多角体蛋白质溶解。 • 病毒粒子外有包涵体的保护,可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多年仍不失效。对低温
有较高的忍受力。
如家蚕NPV在–135℃~–150℃条件下反复冻结融解5次,其感染力不变。对高 温的抵抗力较差,如粉纹夜蛾NPV的失活温度为82~88℃10min,棉铃虫NPV的失 活温度为75~80℃10min,粘虫的NPV在100℃经10min失活。
MNPV感染鳞翅目昆虫感染 模型
3.1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4、NPV的选择性与专化性
·杆状病毒曾以选择性和专化性高而著称,但试验证明一种昆虫的杆 状病毒能感染其他昆虫的事例并不少见。
·家蚕NPV能侵染柞蚕等11种昆虫。欧洲云杉卷叶蛾(Choristoneura murinana)的NPV能侵染云杉卷叶蛾(C.funiiferana)、苹果囊蛾、 李食心虫、欧洲松梢卷叶蛾等。红棕灰夜蛾(Sarcopolia illoba)NPV 能侵染银纹夜蛾、黄地老虎、粘虫等12种夜蛾科害虫。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和幼虫死亡症状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
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症状
3.2 颗粒体病毒(GV)
3、GV的感染途径
·通过口服进入易感虫体,颗粒体在中肠中溶解,游离的病毒粒子通 过 肠道柱形细胞的微绒毛而侵入,在这些细胞核中增殖,新形成的颗 粒体病毒释放于血淋巴中而导致对其他组织的继发感染。 ·虫体外伤和寄生天敌产卵可引起GV对皮下感染,也可经卵垂直传播。
(2)病毒的主要类群:
传统上,以“原始寄主”来将病毒 划分为若干类群。 “原始寄主”:病毒的反应首先引 起人类注意的寄主。
病毒的主要类群
2.3 不同种类病毒的分类
(3)不同种类病毒的分类
分类依据: ①形态学特征 病毒粒子的形状、大小;亚显微结构等 ②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特征 核酸类型、核酸特性、蛋白质构成以及隔成分的含量、 分子量、浮力密度和沉降系数等 ③生物学特征 病毒入侵生物体的复制过程、寄主范围和传递方式等



死 亡 状
多 角 体
被LdNPV感染的舞毒蛾组织液化
LdNPV
3.1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被NPV病毒感染致死的美国白蛾幼虫
感NPV春尺蠖死亡症状 (先吐丝缠住尾部,倒挂树枝)
3.1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3、侵入途径和侵染部位
NPV传染途径主要为食入感染,极少可从皮肤 及气门感染。致病的因素是病毒粒子而不是多角 体。NPV食入后,多角体进入中肠后,碱性条件 下病毒粒子被释放出来,将其遗传物质注入昆虫 细胞,使得昆虫细胞受到病毒遗传信息的控制而 复制病毒,最终导致害虫细胞的破坏和害虫的死 亡;NPV对昆虫的侵染部位依不同的寄主而有差 异。棉铃虫NPV主要侵染幼虫的血细胞、脂肪细 胞、气管、马氏管、神经节和表皮细胞的细胞核, 有些昆虫的中肠细胞、丝腺体、肌肉及生殖系统 细胞也被感染。
3.1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2、 感病特征: NPV感染幼虫后,初期外部病征不明显,
后期行动迟缓,食欲减少,体色变化(鳞 翅目幼虫体色淡而少毛,油光或现淡黄斑; 膜翅目叶蜂感病早期第三节至第五节由鲜 绿色变成淡黄色),4天后开始死亡,5-7 天为死亡高峰。幼虫死后,组织液化,表 皮轻触即破,流出脓状体液,无臭。一般 虫子濒死前,表现很不安宁,常爬到养虫 器具的顶部或植物的顶部倒悬而死。
20世纪初才证明“脓病”病原是核型多角体
病蚕腹脚基部变为乳白色
蚕(高节)
蚕(正常)
2 昆虫病毒的类群
• 病毒virus:一类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由单一的核酸(RNA或DNA)组成中心核、核外 包裹一层外壳蛋白组成。
• 昆虫病毒:是指能感染昆虫且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的病毒,涉及20多个科,能够用于生物防 治的主要包括囊泡病毒科Ascoviridae、杆状病毒科 Baculoviridae 、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裸 露病毒科Nudi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nae、细小病毒科 Parvo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等科的成员。
5、NPV的交叉感染性
一种昆虫也可合并感染两类不同的病毒,如黄地老虎、菜粉蝶、粘虫、粉 纹夜蛾、云杉卷叶蛾等可合并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粘虫合 并感染NPV和GV时,GV能增强NPV的感染,有协同增效作用。有些合并 感染则有干扰作用,如云杉卷叶蛾先感染的病毒妨碍后感染病毒的发展。
3 重要昆虫病毒的概述
3.3 质型多角体病毒(CPV)
CPV的一般形态特征:
其包涵体和NPV相似,也是多角体,但只 在被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内形成。质型多角 体呈六角形、四角形、球形、椭圆形等。 CPV多角体因不同寄主而性状不同,四角 体-八角体,病毒粒子呈正20面体,直径 约60nm,表面有管状突起其核酸是RNA, 不同昆虫CPV的RNA含量不同。
3.2 颗粒体病毒(GV)
2、感病特征:
感染GV的幼虫病征与NPV颇为相似, 首先表现食欲减退,行动迟缓,腹部肿胀, 最后停止摄食,刚死幼虫头部下垂,口腔 向外吐出粘稠液。皮肤颜色(特别是腹面) 从固有色泽逐渐变成灰白色或乳黄色,但 因虫种而异。如菜粉蝶得病后腹面呈乳白 色;苹果小蠹蛾幼虫腹面变得比健虫更加 发紫;鹿眼蛱蝶变成异常的褐色。病势进 一步发展,血液一般混浊呈乳白色。病死 虫体多为倒挂或呈“۸”型挂在树枝上。 很快变黑。
3.3 质型多角体病毒(CPV)
翅目、脉翅目、革翅目、毛翅目、蜉蝣目、蜻蜓目等,尤以鳞翅目为主要寄主。
目前已知至少有20余类的昆虫病毒,但研究历史最长、防治应用最广的是杆状病 毒科中的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NPV)和颗粒体病毒 (Granulosis Virus, GV)以及呼肠孤病毒科中的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kasmic Polyhedrosis Virus, CPV)。当然囊泡病毒科中烟草夜蛾囊泡病毒3h株(Helithis virescens ascovirus 3h,HvAV-3h)的作为后起之秀,近年来也有突出表现。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九次报告,将目前 所承认的2284种病毒和类病毒归入6个目、87个科、19个 亚科和349个属。
其中昆虫病毒涉及20多个科
不同种类病毒的分类
2.4 不同种类病毒的结构
(4)不同种类病毒的结构
3 重要昆虫病毒的概述
到1986年前为止: • 国内外已从约1100种昆虫、螨类中分出约1690种病毒 • 我国已从约7目26属190种昆虫中分离出234株病毒 • 已知昆虫病毒的寄主有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
昆虫病毒
主讲人:宋晓慧
目录
01.前言 02.昆虫病毒的类群 03.重要昆虫病毒概述 04.昆虫病毒的生产 05.昆虫病毒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1.昆虫病毒的最早记载
1 前言
昆虫病毒是引起昆虫致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原体。最早关于昆虫病毒的记载是中国, 在1149年出版的《农书》中,就记载有家蚕的“高节”“脚肿”病,即中国农 民俗称的“脓病”。
舞毒蛾 NPV
一般形态特征:
- 具有较大的包涵体,称为多角 体(polyhedra,简称IB或PIB), 在被感染的细胞核内形成。
病毒粒子
- 多角体大小常因寄主昆虫种类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在统一 寄主细胞内,多角体的形状大小也有区别。常见的形状有三 角形、四角形、五角形、立方体、不规则形等。
美国白蛾NPV
3 重要昆虫病毒的概述
3.1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简称NPV)是研究得最早和最为详 细的一类昆虫病毒。
• 在分类上为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 的A亚组。
3 重要昆虫病毒的概述
3.1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 病毒病viral disease:由病毒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2.1 昆虫病毒的基本特征
(1)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 病毒粒有时也称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 virus 、 particle ) , 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 性的单个病毒。
• 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2.2 病毒的主要类群
病毒粒子
春尺蠖NPV
病毒粒子
3.1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病毒粒子由外到内: 囊膜(内膜)——一层脂质膜 衣壳(内膜)——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髓核——由DNA组成,呈螺旋状 后两者加在一起成为核衣壳。 一个品系的NPV,可能每个囊膜内均只有
一个核衣壳,也由可能每个囊膜内由1到多个核 衣壳而成为“病毒束”,前者称为单粒包埋型 病毒,后者称为多粒包埋型病毒。
3.2 颗粒体病毒(GV)
5、GV的交叉感染现象 鳞翅目幼虫可合并感染NPV和GV两种病毒。如黄地老虎、菜粉蝶、粘虫等 可同时感染颗粒体病毒和NPV。粘虫的六龄幼虫如单感染NPV,死亡率3.4 %,单感染颗粒体病毒,死亡率20%,如二种合并感染,则死亡率为80%, 死体为NPV病征,体内主要是核型多角体,也有些同时存在颗粒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