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赋税史(完整版)

中国赋税史(完整版)

中国赋税史一、夏商周时期的赋税▪赋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亦即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后,阶级矛盾产生,导致国家产生。

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赋税的基础;国家的出现,是赋税的前提。

赋,古指课于土地之税。

▪1、田制。

在夏商周三代,尚处于奴隶社会。

土地为奴隶主所有,商品经济未形成,赋税主要体现为劳役税和实物税。

奴隶主将田地分给平民耕种,采取井田制----九百亩为井(井田法由来解释分歧,唯关于赋课方面,则可视为使人民耕作一定面积公田,其收获纳于官。

税率有10%和12.5%之说)。

▪2、田赋。

①夏代田赋有两种:一是按土地征收定额田赋(以相邻几年的收获量取平均值,什一而税);一是根据各地特产,规定贡纳土特产(也即贡,以技术之生产物纳税,而与广义之农产物相对照之别种税。

如扬州贡金、玉、革、柚、桔等;徐州贡五色土、鱼等)。

②商代的田赋---助也即井田制,“殷人七十而助”,民耕七十亩,其助公家则七亩。

贡与赋形成商代以前之赋税,两者相互关联而斟酌赋课额,其赋少地则贡多,贡少地则赋多。

③周代税制有了较大发展,共有五种:田赋、力役、关市、军赋和罚课。

以王畿(中央直辖)之地所行政策为模板,诸侯俱效仿。

田赋较商助有不同。

周人百亩而彻,即自耕百亩,助耕十亩,且以实物缴纳代替劳役。

(对彻法的理解亦是异说分歧,莫衷一是)亦即什一而税。

比例税征收方式较贡助是一种进步。

返回目录▪3、力役,即丁中赋役,兴于周。

一家无过一人,主要力役为田(狩猎)与追(追贼寇),运送官所收之贡。

征用之日一年无过三日,凶荒之年,则减少。

▪4、关市,乃总括关征与市征之名。

关征于过境交界之处,本取缔行旅为目的,后乃利用之而课税。

市征有总布、廛布、质布等,分别对营业、仓储、违规等行为征收。

布为货币,意味着周代货币经济开始发达。

▪5、军赋为战时税,有事才征。

战时每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每甸(四丘)出长毂(音古,轱辘)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6、罚课,对懈怠生产者所征的税,乃根据社会政策之意义。

如凡宅不毛者(不植桑麻)一里课25家之布(曰里布);凡田不耕者,一屋课三家之粟(曰屋粟);凡民无职业者,出一夫之税(百亩之税)并徭役。

又如,不畜者,祭无牲;不树者,无椁等等,俱是罚课。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1、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

此时诸侯割据,私田开垦盛行,井田制开始废弛。

赋税由此开始变革。

2、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衰(音催,按等级意)征政策,即根据土地好坏远近分若干等级,按不同等级征收田赋。

这有利于合理税负,调动生产积极性。

鲁国改行¡°初税亩¡±,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母纳税。

秦商鞅则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山泽收归国有,按土地征税田赋,按人口抽人头税和征兵等等。

3、该时期除了田赋、力役、关市税等,还有另一项新的收入,即专卖收入。

专卖的产品最初包括盐和铁,始于齐国,出于管仲。

齐系滨海之国,供给食盐于他国,课以重税,而使他国人负担,以此强齐而弱诸侯。

后拓展到对粮食、木材和对外贸易的专营。

4、市籴。

即国家购买货物而行贮藏,市上发生不足时,则公卖之,使平均需给关系,而图国库收入之一切官营事业之总称。

此种事业因时代而异其名,盖以均输、市易、和买、常平、义仓、青苗等呼之。

利用市籴以调节谷物市价,兼图国之收入者有齐之管仲、魏之李悝。

管仲施准平法,意在增进国力;李悝取范于管仲施平籴法,意在社会政策和增进国力。

谷价低时则收买之,高时则公卖之。

三、秦汉时期的赋税1、田赋(秦汉称田租)。

秦汉时期土地占有方式少部分是公田,大部分是私田。

土地可自由买卖,无地少地的农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此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凡税达三之有二。

到了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变为什五税一,均用实物缴纳。

至文帝,纳晁错之谏,,薄赋敛,使民尽务农桑,诏免民十二年租税之半,也即变成三十税一。

即位十三年,田租全额免除。

▪至景帝二年复征,三十税一。

至桓帝(165年)复添亩捐(有别于对一定面积所生产之农业收入的常赋),每亩十钱。

亩税乃制度之改革,延至后世乃成税钱。

▪征收方法依据土地册籍,农民自己申报。

后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根据每一等几年的平均收获量以统一税率课征。

此对后世影响较大。

2、口赋、算赋,即人头税。

始于秦,是否因人而税不同未见记载。

至汉,已制度化。

古之治民者,有田则税之,有身则役之。

至汉始有税身。

口赋,或称口钱,对7-14岁之童征收,不分男女,每人每年20钱。

后武帝因军费开支甚巨,年龄提前至3岁,税额提至23钱,致多有民户生子即杀。

至元帝复归7岁始;算赋征之于15-56岁之成人,每人每年120钱,名为一算。

后税额几经反复,从40到120不等。

此外,该赋还体现了政策性。

如武陵蛮夷,每年大人输布一匹;板盾蛮人,罗、龚、朴等姓不输租赋;商贾则每年2算;为鼓励生育,对晚婚者重税,女子15岁不婚,到30岁分为5等,每升一等加一算,过30则加到5算,即600钱。

这是最早的累进税制。

3、户赋。

在封君食邑内对民户征收的一种税,每户200钱,归王室财政而不是国家。

4、徭役和更赋。

秦汉之徭役,二十始傅(登记),以为皇室和郡县提供各种劳役或兵役。

秦立更卒(年满20-56岁每年在郡县服劳役一月,也即一月一更)、正卒(正式兵役,期限以一年记)、戍卒(每年戍边三日,亦可以钱代之)之役,汉袭之,与算赋同征。

更赋实为代役金。

如免更卒,需纳钱2000;免戍卒,纳钱300。

汉文帝时又有买复,即买到一定爵位可终生免役。

为配置劳力,移民可免役。

5、专卖收入。

包括盐、铁和酒。

汉代盐专卖始于武帝,采取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办法。

铁专卖始于武帝,从铁的生产到器具制造和销售,均由官府负责,私造将重罚。

东汉和帝废止专卖,改征中央税。

酒专卖亦始于武帝,由御史大夫桑弘羊建议“榷(雀,专卖)酒酤”,采取民制官收官卖,17年后因遭反对取消,改为征税,每升4钱。

汉代初取禁酒方针,“汉兴,有酒酤禁。

其律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重则至流”。

然私酿终不能决,禁饮亦不可能,遂改官卖以至征税。

6、杂税。

不包含于关市及山泽之税而另行课征者。

①贳(音市,赊欠、借贷、抵押意)贷税。

对出贷之金钱或粮食所得利息课税。

缗钱税令出之后,改缗钱税(市税是否统于缗钱税待考)。

②缗钱税(缗,穿钱之绳,一缗为一千文)。

凡商人买卖、借贷、贮积之货物均为征税对象。

对交易按数额大小每2000钱征税一算(120钱);手工业者4000钱征一算;轺(徭,小车)车税一单位;商人轺车税两单位。

隐匿不报或虚报者,处没收缗钱、戍边一年。

密告者则以其半畀之。

③家畜税。

起源不可考,然武帝时已及于六畜,按口计税。

7、山泽税。

对取自山泽之金、银、铜、铁等矿产及珍奇异兽、鱼、果蔬、草木等所征之税。

8、市籴。

汉代财政制度中之最著名者为均输制。

均输之法由战国之准平法、平籴法发展而来,但均输法盖依收入主义而创。

准平、平籴管理客体限于谷物,均输则及于一般商品,此是显著之差异。

武帝用桑弘羊策,置均输官,令远方各以其物相灌输,贱买贵卖,谓之均输。

目的有三:统一从来诸官之独立买入货物;防物价之腾贵;抑商业之暴利。

然其意实在为收入。

四、三国及南北朝税制1、田制。

代表者为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和北魏均田制。

▪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

军屯按军队编制组织生产,耕战结合,收获全额上缴;民屯则招募或迁徙流民屯垦,官得其六,民得其四。

此种制度在战乱之时较恢复郡县治理征税来的更快。

▪占田制是在晋灭吴之后建立,规定农民和贵族官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以抑制土地兼并,鼓励垦殖。

可占田数量按照官品依次递减。

一品50顷、二品45顷,佃不过50户;至九品10顷,佃一户。

平民男70亩,女30亩。

此法调节了各阶层关系,然并未有违规罚则,至后崩乱。

▪田租实行课田制(课田与占田的差额形成免税土地,易激发垦荒积极性),丁男(16-60)课50亩,丁女20亩,次丁(13-15,61-65)男半输,次丁女不输,税额每亩8升。

此于赋税史中首以劳力为基础实现平均税负之原则。

▪均田制实施背景有二:一为战后土地争诉严重,二为流民亟待安置。

均田制首将土地与赋税结合,并以力业相称为分配原则。

¡°男夫十五以上,受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依良丁。

牛一头受30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又给桑田,男夫一人20亩,课种桑榆等,身终不还。

有盈不足,听其依限买卖。

别给麻田10亩,妇人5亩¡±。

▪与之配套实行三长制(西历481年),5家为邻、25家为里、125家为党,各设一长,司督课赋税、征发徭役、推行均田。

与均田制改革同步乃推行租调制税制改革替代户赋。

一夫妇年税帛一匹,粟2石。

15岁以上未婚则4人共出。

均田制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乃封建社会中沿袭时间最长,效果之最突出者。

▪2、关市之税。

凡货买奴婢、马牛、田宅做成文卷,每万钱税四百,卖者三百,买者一百,名为输估;价小无文卷者,由卖者税4%,名为散估。

两者合称估税,后成契税。

后魏税入市者,每人一钱;坐贾分五等课市税。

▪3、户调。

自曹魏始,每户纳绢2匹,绵2斤;西晋采用九品相通法,民按其资财分九等,依等征税,中中户增至各3斤。

然计资而税致官吏滥估,使民为不增户等,树不敢种、土畏妄垦。

至北魏孝文,始费计资而税,改行均田、租调、三长。

▪4、杂税。

航(浮桥)税,亦即过桥费,短时征收;赀税,北齐将民户分9等,6等以上富户调令出钱。

家资满50万、僧民满20万,纳其资产25%,以助国用。

五、隋唐五代税制1、田制与田赋。

隋延北周之典章,用均田。

受田分露田与永业,露田需归还,永业不需。

丁男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丁女受露田40亩;奴婢受田依成丁,牛每头受田60亩,限4牛;王侯官吏按等级授予永业田,多者百顷;京官受职分田,一品5顷,九品一顷。

外官除职分田,另给公廨田(所收之租充办公费)。

田赋行租调制。

丁男一床(一夫一妇)年纳租粟3石,调绢1匹(4丈)、绵3两或布一端(5丈)、麻3斤。

单丁及仆隶减半。

丁男年役1月,后减至20天,调减至2丈。

丁男50免役收庸(即纳布帛替服役)。

隋之轻徭薄赋垂青史,致国库充实,天下升平。

后因炀帝兴师外征失败而至覆亡。

代宗之后行亩税,时已有民因故失永业、口分之田,而仍负税负,故欲匡正之。

实则对土地所有者课税。

亩税粟2升,后几有变化。

大历元年,诏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

以国急用,方苗青征之,号青苗钱。

▪唐中叶,土地兼并,均田制崩坏,租庸调法不能行。

乃于德宗建中元年颁行两税法,将一切租调杂徭合并为一,按现有之垦田数、贫富为准而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钱纳之,故曰两税。

两税法并非新税,而为征收方法之调整。

前税乃课于土地与人,两税法则改为对人所有之财力而课税,不分丁与老小,唯视人之经济力,此乃税制之一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