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操作技术规范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操作技术规范

操作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定义和概念1. 气溶胶(Aerosol)气溶胶是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径一般为0.001-100μ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分散相含有生物因子的气溶胶为生物气溶胶2.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包括能够进行基因修饰、细胞培养和生物体内寄生的,可能致人、动物感染、过敏或中毒的一切微生物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

3.微生物(microorganisms)微生物是指活的生物因子,包括能够复制或基因物质传递的细胞或非细胞的微小生物实体,其中包括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

主要指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病毒和某些寄生虫。

4.生物安全(bio-safety ,bio-security)避免生物危险因子对包括实验室工作者在内的生物体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扩散的措施。

实验室感染的控制原理•实验室空气传播与感染主要有三个过程:z一是微生物气溶胶的产生z二是微生物气溶胶的扩散z三是微生物气溶胶人体暴露和吸入•因此,要控制或减少实验室空气传播和感染,采取相应针对的生物安全措施,重点是控制实验室微生物气溶胶感染的三个过程。

避免或减少操作中气溶胶产生Â规范工作人员操作过程,避免操作错误Â正确选择使用仪器/器材/设备Â加强人员培训重点Â改进传统操作方法.例如:–1) 用玻璃棒接种光滑的琼脂平板产生的气溶胶比粗糙平板要减少99%;–2) 用冷接种环沾取菌液产生的气溶胶比用热接种环减少90%;–3) 使菌液依靠重力由吸管中流出产生的气溶胶比用力吹出减少67%–4) 菌液滴落在消毒巾上产生的气溶胶比硬桌面上减少90%;–5) 用针头从盖有橡皮塞的瓶中抽液时,用酒精棉球围住瓶口比不用时所产生的气溶胶减少99%。

防止微生物气溶胶扩散的生物安全原理无论是哪一种微生物实验室,总有一些微生物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气溶胶,尽管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只可以减少微生物气溶胶的产生,但不可能完全避免。

因此,除了上述措施外(控制空气传播感染的第一环节),还要防止气溶胶扩散,即控制空气传播感染的第二环节。

在实验室中,防止气溶胶扩散可以采取双重保护措施:“围场操作”、“屏障隔开”、“定向气流”、“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有效拦截”等措施.围场操作是把微生物局限在一个空间内进行操作,使之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并与开放的空气隔离.例如在生物安全柜内。

生物安全柜可以把操作中产生的气溶胶局限在安全柜台内,避免人的暴露。

实验室也是围场,是属于第二道防线,起到“双重保护”作用.围场操作的原则是围场越小越好.屏障隔离是指产生气溶胶或一旦气溶胶突破围场,防止气溶胶扩散就要靠各种屏障. 例如,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其缓冲室或通道(第二层围场),就能防止气溶胶进一步扩散.概括:机械、缓冲、负压(气体)定向气流是指控制实验室内可能被有害因子污染空气的流动方向,即:–1. 实验室区域外面的空气只能向实验室内流动,–2. 清洁区域空气只能向污染区域流动,–3. 污染轻的空气只能向污染重的区域流动.空气消毒对局部空气消毒,用有效消毒措施消毒.使用紫外线照射较为方便,使用此种方法时,要经常测定紫外灯的照度,当照度降低后,应及时更换。

平时每周用70-80%酒精棉球擦拭灯管,以防灰尘等污垢阻碍紫外线穿透,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及时擦拭。

也可使用喷雾消毒方法等防止个人暴露病原微生物感染力和致病力再强,只要使其不与人体接触(包括呼吸道)它就不会发生作用,感染就不会发生。

在操作中手接触生物因子的机会最多,所以用乳胶手套、防护服等作为屏障。

对气溶胶的防护用正压服、正压头盔、防护面具、口罩、防护眼镜等作为主要屏障,避免生物因子被人体吸入;这就是强调个人防护的原由。

有效拦截是指在处理围场内空气时对外排的空气进行净化,用符合要求的HEPA滤膜处理,以保证不污染环境,保护公众健康.有效拦截的其他方法:“消毒液过滤”、“加热过滤”、“火烧过滤”、“静电过滤”等.污水的处理•1)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可能污染的水都视为污水,在流(带)出实验室前必须经过有效的消毒或灭菌。

•2)有或可能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水,尤其对感染性废弃液,不可倒入水池直接流出实验室,以便保证不污染环境和危及公众健康。

•3)在严格做到上述规定的条件下,准备间和操作间水池的水可直接放入单位的污水池,污水池应按国家规定适当投以消毒剂、定期排放。

病原微生物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根据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四级防护水平最高。

•以BSL-1、BSL-2、BSL-3、BSL-4(bio-safety level,BSL)表示仅从事体外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以ABSL-1、ABSL-2、ABSL-3、ABSL-4(animal bio-safety level ,ABSL)表示包括从事动物活体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一类病原微生物(国际四级)二类病原微生物(国际三级)三类病原微生物(国际二级)四类病原微生物四级生物安全(高度防护)实验室(BSL-4,P4)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3,P3)二级生物安全(基础)实验室(BSL-2,P2)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病原体部分泄漏传播侵入的途径/感染剂量易感宿主潜伏期危害性评估个人防护装备免疫接种预防监测操作规程/设备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硬件:实验室的设计建造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装备软件:严格的管理规程良好的操作规程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培训情况应有详细记录。

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生物安全防护和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知识,有关实验室安全防护法规、标准的学习等。

•第三十四条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生物安全意识至关重要1.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通过考核,获得上岗证书;2. 在开始相关工作之前,-对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及相关操作进行危险评估,-根据国家对于各种微生物操作的危险等级划分和防护要求以及危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全面、细致的标准操作规程和程序文件,对于关键的危险步骤设计出可行的防护措施并掌握其细节;3. 熟悉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的一般规则,掌握各种仪器、设备、装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对于各种可能的危害应非常熟悉;4. 掌握各种感染性物质操作的一般准则和技术要点。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规范Â实验室的运行规范Â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Â针对感染性材料的操作规范Â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Â……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危险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刺伤、割伤皮肤、黏膜污染食入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感染的途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感染的途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感染的途径一. 实验室微生物气溶胶的种类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两类微生物气溶胶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其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气溶胶的浓度、气溶胶粒子大小、以及当时实验室内的微小气候条件。

-粒径大于100μm 沉降很快;(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小)-粒径小于50μm 在0.4s内就扩散开;-粒径大于5μm 能够被呼吸道的粘膜捕获。

二. 各种实验操作造成实验室感染的危险性可产生各种严重程度微生物气溶胶的实验室操作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其它因素一些在自然环境中可以繁殖的微生物,一旦进入实验室的空调或通风系统,污染空调冷却水,可形成更广泛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或皮毛上染有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动物也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

微生物气溶胶在一个实验室内产生后,还可以通过气流转移到同一建筑物的其他地方,甚至污染整个建筑物的空气。

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儿童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可能增加获得性感染的危险性或感染后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

BSL-2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包括通用的生物危险性标志,标明传染因子、实验室负责人或其他人姓名、电话、以及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

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工作人员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第二节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的基本规范BSL-1和BSL-2实验室生物危害授权人员方可进入生物安全水平:BSL-实验室传染因子:责任人:责任人联系电话:实验室人员:联系电话:必须得到上述责任人的许可方可进入1.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着合适的工作服或防护服。

2.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双层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喷溅物的污染、碰撞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合适的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5. 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

5.6. 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7.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9. 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与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1. 严禁用口吸移液管、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或舔标签;2. 所有的实验操作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的形成;3. 应限制使用注射针头和注射器。

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外,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移液或用作其他用途;4.实验室应制订并执行处理溢出物的标准操作程序。

-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处理后,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实验室应如实记录有关暴露和处理情况,保存相关记录(三)有关操作的指导原则5. 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