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说课稿《物态变化》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物态变化》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第一实验学校的刘月英,我说课的题目是《物态变化复习课》。
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预设等方面来分析这节课。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教科版《物态变化》这一章的复习课。
为了打破以往章节复习课的枯燥练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我在这节课中以“三态六变”为知识主线,加入了《中国成语大会》的设计元素,用知识问答比赛的形式来贯穿整个课堂,有必答题、抢答题、描述题,使学生在游戏娱乐中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最后以《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要点。
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既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九年级中考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这部分知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但有一些遗忘,而且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对物态变化图像分析得不够准确。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会判断常见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现象;(2)会从图象中读出对解题有用的相关信息;(3)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对物态变化图像的分析通过多道练习题的反复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利用图像上的数值分析,使抽象的知识更具体,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自制物态变化的卡片教学用直尺【教学方法】“一二一”教学尝试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习方法】师学友互助学习尝试探究竞赛学习【教学程序与设想】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设计以下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教师出示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图片: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形态存在着,请同学们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所创造的奇妙现象。
同时设疑:同学们这些美丽自然现象的形成都与什么有关系?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惊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得出:这些美丽自然现象的形成都与物态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美丽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教师出示复习目标,学生阅读复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的动机。
三、独学奠基教师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导学案的填写,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填写。
然后分小组展示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対学提升(一)必答题教师先出示必答题的要求。
再出示必答题的题号,要求学生进行选择。
学生明白如何回答,各队派出师学友选题,解答,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既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抢答题教师先出示必答题的要求,再出示抢答题的内容。
学生明确如何做,学生抢答题权,然后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抢答题的模式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五、群学拓展教师出示描述题的要求,然后再出示不同的物态变化。
学生明确如何做,各队学生相互讨论并举例汇总。
每队各派两位同学,一人正对大屏幕,根据大屏幕上出示的物态变化,举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人背对大屏幕根据学友的描述说出是什么物态变化。
设计意图:集群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激发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
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物理应用于生活,体现了“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六、感悟收获教师要求以游戏《找朋友》的方式总结知识。
学生根据要求,把卡片贴在黑板的对应位置。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
《物态变化》说课稿2一、说教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二、说教具教师:多媒体三、说学生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实验探究式五、说教法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其结构为: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六、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1)、展示学习目标(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4)、新课讲解A、认识概念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
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
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板书设计:升华和凝华1、概念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2、现象初态——————→末态物态变化ABCD3、六种物态变化附:达标训练1.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碘变成紫色的气体B.卫生球变小了C.霜的形成D.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物态变化》说课稿3一、说教材《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它由4个活动构成:比较冷热程度不同的水、观察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教材进行举例,重点区别零上和零下。
指导学生准确使用温度计属技能训练。
它与后一课时测量水温的方法有所不同,前一方法适用范围更广。
二、说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搭建知识的结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本教学在以学生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经历比较观察温度计的过程。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温度是难点(特别是零下的温度),要增加一些几组温度加以训练,运用模型等方式,尽量结合运用,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五、说教学程序(一)、比较水的温度1、比较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提示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2比较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引出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1、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