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实务(范本)
二、公文写作实务
(八)公文质量要求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 〔2000〕23号)第二十五条 草拟公文应当 做到(9条要求)。
三、公文处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行文关系问题 1.发文机关的确定问题 2.协商发文的问题 文稿中涉及党委部门、群团组织、部队、法院、检 察院时,要写明“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字样。 3.行文指向问题 文稿中不能有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向党委 部门、法院、检察院、部队等提工作要 1.目前公文语言文字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一些公文冗长繁琐,动辄数千言,“懒婆娘的 裹脚又臭又长”;二是有的公文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不关痛痒,不切实际;三是有的公文内容贫乏, 文字干瘪,枯燥乏味;四是有的公文习惯照抄照搬 上级文件,陈陈相因,缺乏新意;五是有的公文字 词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不全,逻辑关系混乱,等等。
二、公文写作实务
现代作家许地山有一首散文诗《生》: 我的生活好像我手中这管笛子。 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 多猛兽长啸给它听,甚至天中的风、雨、雷、电都不时 教给它发音的方法。 它长大了,一切教师所教的都纳入它的记忆里,然 而它身中仍是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 做乐器者把它截下来,开几个气孔,搁在唇边一吹, 它从前学的都吐露出来了。
三、公文处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三)公文内容方面的问题 1.公文主旨不清晰,套话多,教化语言多,口号式的话 多。 2.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晰,重点不突出。 3.内容缺乏概括提炼,累赘、重复、交叉、遗漏、出错, 篇幅冗长。 4.文字表述不准确、不完整、不简洁,甚至出现前后矛 盾的情况。 5.引用公文标题不全。 6.批转、转发或印发的文件标题,前后几次出现时不一 致。
二、公文写作实务
1.文风的时代性。 2.文风的阶级性。毛泽东同志说过:“学风和 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整顿党的作 风》)。 3.文风的民族性。毛泽东同志说:“洋八股必 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 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 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文风的民族性的主 要标志,应是民族语言的运用和习惯表达。
二、公文写作实务
4.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合乎逻辑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态度及作者的 表达能力。 (1)准确性。一是事实准确;二是引用准确。 (2)鲜明性。一是观点鲜明;二是态度鲜明。 (3)生动性。一是内容生动;二是表现形式生 动。 要反对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的不正文风。
二、公文写作实务
2.思维能力。思维活动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 鉴别—去伪存真,选择—去粗取精,联想—由此及 彼,分析—由表及里,渐次进入构思阶段。 要提高思维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思考 问题要合乎逻辑,即合乎思维规律。思考问题的路 子、方法要对,不要钻牛角尖或走向歧路。二是要 想出新的思路、新的深度,找出新的问题、新的症 结,提出新的见解、新的举措,总结出新的体会、 新的经验,否则就是陈陈相因、了无新意,或者是 千篇一律、陈词滥调,流为失败之作。
二、公文写作实务
(4)句法上有特定或惯用的要求 从句类看:主要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 从句型看:较多使用无主句。 从句子成分看:大量使用介宾词组作状语、 定语成分,这种介词结构的句子常用来作为 公文的开头且常连续使用。
二、公文写作实务
3.公文语言运用的四个方面的要求: (1)量的要求:简明扼要,适可而止。 (2)质的要求:真实准确,摒弃虚假。 (3)义的要求:简练顺畅,避免晦涩歧义。 (4)理的要求:有理有据,不强词夺理。 总之,公文语言文字应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 而不失一辞,其事信,其理切”。
二、公文写作实务
毛泽东:“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 写。” 刘少奇:“要学习写文章。” 邓小平:“领导干部要学会拿笔杆子”, “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 慢地精。”
二、公文写作实务
(二)要用心提高三种能力 1.认识能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 要注意培养敏感的感受力、精细的观察力和敏锐的 鉴别力。 西晋文论家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言 不逮意”。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艺概》:“文以识为主。认 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 〔隋〕李谔《上书正文体》:“连篇累牍不出月 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不要落得这样 的笑柄。
二、公文写作实务
综上所述,事物经过作者的认识活动成为 思想、感情、信息、思路,经过思维活动对 其进行整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再 用文字以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产生社会效 能,就是写作。写作能力是一种包括多方面 能力的综合能力。
二、公文写作实务
(三)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1.广泛积累知识,厚积薄发。 2.把握写作知识,遵从规范。 3.加强写作实践,提高能力。古人说:“非知之难,能 之难也”(陆机《文赋》)。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文有三多,看多写多商量多也。” 唐代诗人孟郊:“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训致以绎词。” (《文心雕龙· 神思篇》) 鲁迅:“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别弟第三 首》)。
一、公文有关知识
(2)日用公文(日常事务文书、日用文书) (3)专用文书(常用专门文书、专用文书) 法律文书;经济文书;外交文书;军事文书;科 技文书等。 2.新闻文体 (1)新闻报道;(2)纪行报告;(3)新闻评 论 3.著述文体 (1)科学论文;(2)学术报告;(3)教科书; (4)史传方志
(二)文种使用问题 1.“意见”不需要用“函”作为载体。如:“重庆市人 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的函”, 可改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对《╳╳╳(征求意见稿)》 的意见”。 2.不应用“通知”来印发“意见”(转发除外)。 3.批复、复函、通知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来文应是“请 示”而不能是“报告”)。不需要履行正式审批手续由市政 府批复的事项,可以由市政府办公厅代为答复,代市政府行 文答复区县政府和市政府部门的请示应当使用“函”(复函) 或“通知”文种,而不应使用下行文种“批复”。
一、公文有关知识
(一)应用文体分类(按功能分类)
1.公务文体(机关应用文体) (1)通用公文(行政机关公务文书、公 文、文件):命令(令)、决定、公告、通 告、通报、通知、请示、报告、意见、议案、 批复、会议纪要、函。通用公文,又被称为 正式公务文书、通用文书,即狭义的公文, 通常叫作“正式文件”。
三、公文处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4.行文语气问题 市政府发文和市政府办公厅发文的行文语气是有 区别的。如同样是转发部门的文件,在发文标题中, 市政府发文用“批转”(批准并转发);市政府办 公厅发文则因无权批准,只能用“转发”。文中表 述时,市政府发文用直述,如:市政府同意(或批 准)╳╳部门的报告,现转发(因前文已经同意或 批准,此处只用转发)给你们· · · · · · ;市政府办公厅 发文用转述,如:╳╳部门的报告已经市政府同意 (或批准),现转发给你们· · · · · · 。
二、公文写作实务
2.公文语言的特点 (1)以书面语体为主 (2)大量使用规范化和专门化词语 开头用语:根据、依据、兹、兹有、兹因、为、为了等。 承启用语:为此、对此、因此、鉴于、基于、如下等。 引叙用语:前接、欣闻、惊悉、收悉、兹就等。 称谓用语:本(县)、我(局)、你(部)、贵(委)等。 经办用语:经、业经、现将、责成、径送、查照等。 征询用语:当否、妥否、是否、如何等。 期请用语:希、期、盼、请、恳请、提请、报请等。 表态用语:可行、不行、不得、应、原则同意等。 呈递用语:奉上、送上、呈上、转呈、递交等。 结尾用语:特此、专此致函、现予公布、为要等。
二、公文写作实务
3.表达能力。 被直接看作写作能力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就是用文字写作 文章把思想输送出来、把信息传递出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是决定文章写作的关键。 语言表达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主题的能力。 二是论述主题的能力。 三是文字修饰能力。 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即列宁极为注意的文章“三大要 素”:选择主题、论述主题、文字修饰。(克鲁普斯卡娅 《向列宁学习工作方法》)
二、公文写作实务
怎样才能使公文具有理论力量? 第一,公文写作者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具有科 学的态度,以求得公文立意和主旨的正确。 第二,公文写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 行文过程中,要运用唯物辩证法。 第三,公文写作者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才 能从根本上确保既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又能使用科 学的方法。
二、公文写作实务
(3)常用介词 表目的、原因的有:为、为了、由于、因为等。 表对象范围的有:对、对于、关于、除了、除此、把等。 表依据方式的有:根据、依据、按照、遵照、随着等。 表时间空间的有:在、自、从、往、到、朝着、顺着等。 表选择关系的有:或、或者、要么等。 表并列关系的有:和、与、同、跟、及、暨等。 表过渡转折的有:如、为此、由此、据此、因此等。 文言词语有:此、于、系、鉴于、业经、以期等。
(五)公文写作与文风问题 文风是人们对文章的风格、特点的总称。不存在 没有文风的文章,也不存在脱离文章的文风。文风 是构成文章的重要因素。 文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风,是一个社 会、一个民族、一个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带 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章风貌和写作风气。狭义的 文风,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风格和写作特征。
一、公文有关知识
4.私人日用文体 (1)个人笔记;(2)陈述书表;(3)私人书 信;(4)礼仪柬帖 (二)行政公文类别 1.指挥性公文:命令、决定 2.指示性公文:通知、通报、意见、批复 3.晓谕性公文:公告、通告 4.呈请性公文:请示、报告、议案 5.商洽、纪要性公文:函、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