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高高质量检查

2018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高高质量检查

2011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卷(3月份)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亦余心之所善,。

(屈原《离骚》)(2),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3)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4),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5)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管仲论苏洵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则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

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

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

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蝤,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选自《古文观止》)【注】①威公:即齐桓公。

2、对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霸诸侯,攘.戎狄攘:排斥、打击B.讫.简公,齐无宁岁。

讫:终了,完成C.一乱涂地,无惑.也!惑:疑惑,疑问D.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固:本来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说“管仲死而齐国乱”的原因是与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代”有关的一组是()①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②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③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④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⑤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⑥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④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批评管仲临死之前未能向齐桓公荐举贤能之士以自代,以致死后桓公被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包围,使齐国陷入混乱,无法再称霸诸侯。

B.作者还以晋国在文公死后有“老成人”执政为例来对照论述,以史蝤荐蘧伯玉、萧何荐曹参作对比证明。

C.历史上的管仲一向被当做贤臣的典范,本文却大做“翻案文章”,但言之有理,道前人所未道,以敏锐的眼光,委婉的语言,揭示了治理国家中重要一环--推荐贤人的问题。

D.全文逻辑严密,有论有据,析理精细,见识独特,很有说服力。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3分)(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贫交行①杜甫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②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①行:是古代诗歌的一体。

②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相处很好,管仲贫困,也欺负过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善待管仲。

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

(1)这首诗歌以“贫交”为题,首句“翻手作云覆手雨”,指出的却是一2分)(2)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刘琦病亡,鲁肃三次要讨回荆州,又被诸葛亮以图得西川后即奉还为由哄骗回去。

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准备把刘备骗到江东。

孔明将计就计,派关羽保驾,让刘备前往南徐娶亲。

刘备依计而行,得到了乔国老和吴国太的支持,顺利地娶了亲。

(《三国演义》)B、葛朗台从不买肉和面包。

佃户给他送足够的阉鸡、母鸡、鸡蛋、黄油和小麦;租用磨坊的人除了缴纳租金,还要登门拿小麦去磨;葛朗台要租他菜园的菜农供应蔬菜;取暖用的木材,是从田园四周作为篱笆的矮树或烂掉一半的老树上锯下来的。

他的开支,仅仅是圣餐费,妻女的衣着花销以及教堂座位的租金等。

(《欧也妮·葛朗台》)C、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

他要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

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

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家》)D、卷入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彻底失败后,吴荪甫回到家中,掷听筒在桌子上,退一步倒在沙发上,直瞪眼,喘粗气,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抢到书桌旁,拉开抽屉,抓出一枝手枪来,对着自己胸口,脸色黑紫,眼珠仿佛要爆出来似的,……可是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落在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下……(《子夜》)E、卡西莫多见到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倾慕的神情,心里十分难过,但他还是为了爱斯梅拉达去找弗比斯,因无功而返受到爱斯梅拉达的责备后,他不再到她的小屋来,可是还给她送来一头小山羊做伴,并冒着生命危险移走了爱斯梅拉达害怕的一尊雕像。

(《巴黎圣母院》)8、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1)《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宝玉在湘云与宝钗安排的藕香榭里举办的一次宴席上写下这样的诗句“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请简述这次宴席的情形及刘姥姥对宴会巨大开销的所发的感慨。

答第()题(2)简述玛丝洛娃被法庭错判的经过。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注释】①运:转。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宣王认为攻打燕国轻易取胜是天意如此。

B、齐宣王询问孟子该不该占领燕国,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毫无主见。

C、齐宣王间接否认攻打燕国取胜是天意。

D、孟子认为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2)对战争的目的与成败,齐宣王与孟子有不同的认识,请简要阐述。

(3分)齐宣王认为:孟子认为: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2题我们该怎样实现“低碳”?众所周知,低碳的概念起源于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但低碳也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低碳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很多污染问题都与碳排放有关。

化石燃料的燃烧同时排放出二氧化碳和多种污染物。

因此,碳排放的降低将带动多种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

低碳涉及生活行为、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单个公民的行为只是很小一部分,行为改变对低碳目标的影响很低的。

假如电力等耗能高的行业不减碳,光靠公众个体行为的改变是不可行的。

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在个人行为的改变,而不关注那些耗能和排放大的“大户人家”,这对减碳来说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我们现在要注意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把公众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个人行为的改变。

这不是说因为个人行为对实现低碳的贡献小就可以不必践行低碳生活了,而是说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那些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和产业上。

同样,在国际上,首先应该减碳的是那些发达国家,是富人而不是穷人。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第一不公平,第二不合理,第三没效果。

因为不管对发展中国家还是穷人来说,很多碳排放是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而对发达国家和富人来说,很多碳排放却是由于奢侈需要,是可以减掉的。

要让全民彻底过上低碳生活是不现实的。

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口号,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紧密相关的一种经济形式。

如果我们的社会按照这样的经济形式运转,产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发展低碳经济,普通公众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但是要看到,发展低碳还有更大的减排主体---企业。

耗能和碳排放的“大头”不在消费,而在生产。

如果说公众消费和日常生活产生的碳排放是一只小猫,那么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就是一只大老虎。

比起公众生活中的低碳,生产的节能和低碳显然更加有效。

所以,要切忌因关注公众碳减排而把注视着那些高排放企业的监督视线移开。

无论是节能、污染减排还是碳减排,都需要制度、政策和法律的保障。

我国的《节能法》和《可再生能源法》都对节能和低碳直接起作用,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也正在不断完善。

我们现在需要把低碳的要求更加明确细化,使法律要求更加具体,并强化监督、投入和评估,使政策和法规能够切实执行。

(选自《环境保护》2010年第11期有删减)10、下列有关低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提出了低碳的概念,因为降低碳排放能减缓气候变化。

B、碳排放与污染问题相关,降低碳排放也会促进多种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

C、公众个体行为的改变对低碳目标的实现影响是微小的。

D、对发展中国家和穷人来说,很多碳排放是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因此不必减碳。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活时尚,更是一种经济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