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
《》教案王铁胜教学目标:感悟人物形象,学习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感受红军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研讨无名战士献火柴过程时的细节,品味人物崇高形象。
关键点:背景烘托、朗读品味、师生互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语文活动:战地采访(以战地记者物身份采访卢进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观看录像《长征》片断(《万水千山》节选),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谈一下录像内容及内心感受。
过渡:同学们,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长征过程当中红军战士经受了千难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
他们走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越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原;途经了11个省,行走了二万五千里的路,创造了世界革命史上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王愿坚写的关于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小说——《》,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一)出示标题屏幕上《》的题目,在低沉悲壮的音乐伴奏下,由远及近缓缓推出。
背景是一点火星从中间射开,倾刻又弥漫成一片红红的火焰,渲染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二)明确目标:感悟人物形象,学习精神品质。
(三)整体感
知:1、默读课文,默读课文后并做这样一件事:假如有一座博物馆叫做“红军博物馆”,假如你是这个博物馆
的一名讲解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6根火柴,
请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
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6根火柴的来历。
2、通过同学创造性的复述,我们了解到课文中主要塑造了两个
人物——无名战士和卢进勇。
从中你最受感动的人物是谁?为什么?(提示:(1)选择等候战友位置的角度(2)舍己顾大局的角度(3)选择火柴所放位置的角度等)(四)析形象,揭品质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谈一下文中的
那些语段需要我们品读?重点品读什么?(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的语段。
重点品读无名战士献火柴时的语言和
动作。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12~22节),同时以小
组为单位勾划出文中最使你感动的有关无名战士的语言
和动作描写的语句,并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其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交流)(1)“推”“摇”“指”表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盼望同志到来的急切心情,感受到
他把革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革命精神。
(2)“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
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
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他数火柴的动作虽然缓慢,却使我们感到十分有力;他数火柴的
声音虽然微小,却使我们感到无比深沉。
火柴虽然只有
七根,却使我们感受到每一根都凝聚着无名战士极其丰
富的思想感情。
使我们感受到他数火柴的吃力,感受到
他对这的珍视和对战友的殷切希望。
)(3)“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
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
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表现了无名战士献火柴时郑重态度,和对战友的殷切希望,说明他十
分关心红军集体而珍视这。
)(4)“记住,这,这是,大家的!”……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
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这是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语言和雕塑般的动作,从他
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无名战士的公而忘私,公私分明,感受到他之所以身带火柴而不用火柴的原因,感受到一
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他这雕塑般的动作,指名了战
友寻找前方部队的方向,指明了长征前进的方向,也指
明了革命胜利的方向,寄托着无名战士对战友的无限希望,表露了无名战士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必胜信念。
)3、同学们,通过我们感知无名战士的言行,你如何评价无名战士?(舍身为国,公私分明,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4、师结:无名战士献火柴过程,一举一动,一言半语,一个眼神,一种神色,都写得十分细腻,真
实感人,使我们感受到:这哪里是献火柴,分明是一名红军战士献出了自己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放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一簇跳动的火焰,生起在无边草地,划过阴沉沉的天空,横扫荒凉肃杀之气,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使我们感受到革命星火必将燎原。
出示板书:(一)忠诚无名战士(五)语文活动——战地采访。
师:同学们,无名战士为了党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的生命虽然逝去,可是他的形象仍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他的言行仍然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假如我们来到红军战士的身边,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一定有许多问题,想向他们询问。
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特殊语文活动——战地采访,来进一步感受一下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
1、形式: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
一组同学为战地记者的身份,一组同学为卢进勇身份。
“战地记者”通过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向“卢进勇”提出问题,进而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卢进勇的内心世界,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精神。
2、要求:(1)同学们尽量进入角色,符合人物身份,达到访谈的目的。
(2)提问方可自由向对方的任何一名同学提问,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想象合理。
3、活动步骤:(1)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即“记者组”和“卢进勇组”。
(2)“记者组”讨论设计
问题,“卢进勇组”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为
提问做好准备。
(3)正式开始。
如:提问a:“卢进勇
同志,你好,听说无名战士为了红军战士的生命安全,
为了其他红军顺利的走出草地,他身藏火柴,却不用火柴,并委托你带给了部队,你能再向我们介绍一下事情
的经过吗?”b:“卢进勇,你好,听说你由于受伤掉队,经受了一昼夜的暴雨袭击,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发现
了一小撮面粉,本来自己就舍不得吃,而当你发现无名
战士时,却毅然送给战友,当时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做
值得吗?”c:“卢进勇,你好,当无名战士把火柴委托给你带给部队后,就牺牲在你的臂弯里,你当时的内心
感受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想的?……(六)合作探究一篇小说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的作者为了把主人公无名战士塑造成一个高大光辉的红
军战士形象,采取了多种方法,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和借鉴?(请小组讨论发表看法)。
1、抓瞬间,进行正面刻画。
如肖像描写、语文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等。
2、侧面烘托。
如卢进勇的内心感受、自然环境的
烘托等。
3、以小见大。
如无名战士代表着为革命献出
生命的所有烈士;代表着全体红军战士;代表着一种革
命精神。
出示板书:(二)以大见小正面刻画侧面烘托无名战士(七)时文超市:阅读王愿坚写的《粮食的故事》
片断,然后回答问题。
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高,不能再
犹豫了。
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
我觉
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呀!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一下涌出来了……孩子
跑了。
他顺着山坡跑了。
他脚踢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
跑了。
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刷刷的声音,那声音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
这响声惊
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子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
过去了,追过去了。
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从我独生子
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
1、文学评论界认为王愿坚的小说“善于捕捉(人物)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那一瞬间”。
读了课
文和这个片段,你对这一评论有什么体会?怎样的“一
刹那”“一瞬间”才是有“耀眼光辉”的?2、如果单写“无名战士”和“孩子”的动作、行为,没有卢进勇和
炊事员的内心活动来陪衬、烘托,文章会不会像现在这
么感人?怎样的陪衬、烘托才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八)结束语同学们,课文结束了,可是掩上课本,我眼前仍
然是“雾蒙蒙”的草地上那一根火柴擦出的火花燃起的
熊熊篝火。
火光中,无名战士手指正北方向的雕塑般的
身形巍然屹立,光彩照人,那是民族之魂,华夏之脊梁。
随着他的眼神,我似乎看到无数红军战士怒吼着冲向敌人的堡垒,红旗猎猎,鲜艳如血,九州大地,红透了半边天。
同学们,先烈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英灵在注视着我们。
我们后辈儿女,应当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种,让革命之火燃烧的更红更旺,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最后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师生齐诵七律《长征》,来共同缅怀先烈,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背景《过雪山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