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主要特点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主题:1生死主题,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2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3隐逸主题,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

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
(1)文学的士族化
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

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

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

(2)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阮瑀及其子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cóng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yào、谢惠连、谢眺)、梁武帝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3)文学的宫廷化
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

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

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席,“宫体”之号,由斯而起。

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
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
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发展历程
1、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三曹、七子、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2、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

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3、南朝文学
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
4、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建安文学:“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曹操1字孟德,小字阿瞒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曹操的诗1、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被称为复兴四言诗的作家。

观沧海——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文学上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文学组织二、文学批评。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文学创作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

代表作:《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曹植:曹植的诗歌创作1、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2、后期创作(1).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

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

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

(3)游仙诗如:《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曹植的诗歌受到后人的推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文采富艳。

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蔡琰:五言体《悲愤诗》、(长篇自传体叙事诗,共108句)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阮籍的《咏怀诗》82首。

阮籍的思想性格:
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嵇康:嵇康诗现存五十余首。

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

主要内容: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

陶渊明:思想: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

但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总体艺术风格:平淡、自然。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之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

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南朝诗歌: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山水文学的兴起及原因一、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
系。

二、晋室的南渡,南方的名山胜水令南下士人耳目一新,秀美的山水很自然的反映到了诗歌中。

三、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一定的联系。

四、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勃兴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鲍照内容(1)抒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3)描写游子、思妇的诗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的诗。

风格特色及贡献(1)鲍照诗俊逸豪迈,华而不弱,声情气势,贯注全篇。

2)鲍照又是七言歌行(乐府歌行)的创制者,对唐人影响甚大
庾信文学创作42岁出使西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歌辞绝大部分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风格: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形式特点:体制短小,情韵悠远。

语言特色:1、清新自然2、大量运用谐音双关以隐喻、暗示。

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吴歌多为女性的吟唱。

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真实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北朝乐府作者为鲜卑、匈奴、羌、汉等各族人民。

内容1、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2、反映战争3、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4、爱情与婚姻题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