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风》教学设计

《流行风》教学设计

《流行风——通俗歌曲欣赏》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首好歌能影响一代人”。

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易学易唱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高中学生的喜爱,以至于许多学生都提出希望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选择流行歌曲作为教学内容。

然而,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并不喜欢现用教材里的流行歌曲,认为太陈旧,流行的“成色”先天不足,对他们吸引力不够。

学生的兴趣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契机。

“流行歌曲进课堂”,是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甚至“亮点”;而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上“主流化”更是对教师课堂设计水平的挑战。

因此,如何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兴趣这一资源,以此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引导他们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歌曲的社会价值,分清通俗歌曲中的优劣,“用耳来欣赏流行,用嘴来传播流行,用心来感悟流行,直至动手来创造流行”,便激发了我设计这堂课的冲动和理念。

教学理念:本课重点推介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作品让学生学习体验;隐性渗透相关的音乐知识——通俗歌曲的概念和特点,为欣赏通俗歌曲打下理论基础。

力图通过聆听、对比、分析、探讨、创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引导学生多选择讴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作品的歌曲进行学习与模仿。

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和欣赏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的能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适时适度地纠正学生偏颇的音乐信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并让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本节课力求让“真实、互动”——学生和老师一起,在真实的活动、平等的交流、共同的体验中互动起来,完成一次难得的音乐之旅。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33节《流行风》)一、音乐知识渗透——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二、歌曲赏析1.《思念》2.《懂你》3.《好汉歌》三、拓展、讨论与创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及意境,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3.能够有感情的演唱一首中国通俗歌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创作、演唱等活动。

教学分析:教材歌曲流行时间比较久远,学生会有距离感,不过可以让学生体会越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才是真正流行的。

本班学生在展现自我方面缺乏自信,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理解、参与、体验音乐,了解通俗歌曲的结构与特点,挖掘歌曲的内涵,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通俗歌曲,建立正确的欣赏价值观,大胆自信的演唱流行歌曲。

教学方法:调查互动、聆听欣赏、演示举例、启发探讨、创作及师生相关的演唱参与活动主要活动设计:1.调查活动:“我最喜欢的3首歌曲”。

引入课题,调查学生目前对流行音乐的基本认知倾向和水平,为后面的理性认识做铺垫;2.赏析活动:深入体验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加强学生对流行音乐(歌曲)的感性认识;3.课堂讨论:怎样判断一首通俗歌曲是好作品?高中学生如何选择演唱通俗歌曲?4.创作展示活动:“我心中的歌”通俗歌曲创作演唱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成就感的同时,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流行音乐”是牢牢扎根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的;(此环节也可作为课后作业布置)5.演唱活动:师生共同演唱《思念》,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音乐影视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互动调查,导入课题1 课前准备时将以下表格分发给每组学生。

“我最喜欢的三首歌曲”调查表2请学生独立地将表格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好。

(注意:表格是“我最喜欢的三首歌曲”,而不是“我最喜欢的三首流行歌曲”。

)3以临近座位为原则形成若干个小组,以调查表为依据评选出3首“我最喜欢的歌曲”。

4以任意一个小组为例,将他们的3首歌曲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面向全班举手调查每一首歌有多少人喜欢,并将数据记录在歌曲名字后面。

3首之后,把另外的歌曲名称写在黑板上,如法操作(教师控制,大约10首),就形成了这个班级的喜爱歌曲的“排行榜(Billboard)”。

5对结果进行处理,看看流行歌曲在其中的比例,进而引入课题——“流行风”。

【设计意图】这个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全班学生在目前没有老师的引导下对流行音乐(歌曲)的基本认知倾向和认知水平,让老师对他们的情况有个“底”。

将调查的外延有意放大到“我最喜欢的三首歌曲”而不是“我最喜欢的三首流行歌曲”可以看出流行歌曲在学生中的地位(可以大胆预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歌曲是“流行”的);如果有非“流行”歌曲出现,那么正好给老师提供了让学生给“流行歌曲”下定义的机会。

调查的结果也会自然显示出目前高中学生中最流行的歌曲,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和典型意义,从而印证所谓流行性就是时代性(或前瞻性)。

这些,都为后面真实而有的放矢地组织实施教学做了铺垫。

二、欣赏——感受与体验(以下直接进入“欣赏环节”,根据课堂情况需要做出改动)师:刚才的调查显示了同学们最喜欢的歌曲是流行歌曲,作为音乐内容的一部分,人们对它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当今众多的流行歌曲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学习和演唱?这节课老师带来几首经典的流行歌曲让大家鉴赏,为什么说它们是经典的作品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欣赏完以后,我想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多媒体播放歌曲,欣赏毛阿敏演唱的《思念》。

1、老师简单介绍歌曲背景:《思念》作于1987年,198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经歌手毛阿敏演唱后,受到广大青年听众的欢迎,成为我国通俗歌曲创作中的成功之作。

2、引导学生体会并说出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借偶然飞临窗口的蝴蝶引出“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的惆怅。

3、引导学生学会从歌曲结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去欣赏(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思念》的歌曲结构和歌曲艺术特征)《思念》的歌曲结构为两段体(A+B),A段在较低的音区内娓娓道出油然而生的思念之情;B段以离调的手法引向高音区,跳跃跌宕,带着呼唤性的歌唱表达了离别的哀怨:“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让学生了解这是通俗歌曲常见的写法,即开始低吟,继而高唱,在延长的高音上结束。

师:如果说这首《思念》描写的是人生离合之情,那接下来的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二)欣赏满文军的《懂你》(片段)1、学生聆听歌曲,发表听后感想【设计意图】第一首歌曲以老师引导、启发欣赏为主,那么这首歌曲让学生自己去聆听、体会、理解歌曲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美好感情和关爱的。

引导学生学会从歌曲的结构、情感方面挖掘歌曲内涵,培养认知能力。

2、老师总结:《懂你》把目光和歌声投向自己的母亲,凭借朴实无华的旋律,以一种凄楚的韵味,真挚的表达出对母亲的美好情感。

歌曲为两段体,一吟一顿——推向高潮——回到平静的吟唱。

歌曲反映出整个社会对道德、亲情、文明的再度呼唤。

歌词和旋律都很感人。

3、延伸:引导学生从两首歌曲的歌词、情感、意境等方面并进行联想。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身边的事或物,根据切身体会进一步感受歌曲中友情、亲情的描写与刻画,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道德、亲情、文明等情感。

师:同学们,这两首歌曲着重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情感的表达),接下来的这首歌曲,听听又有什么不一样?三)媒体播放影视歌曲《好汉歌》(片段)1、设问:师:刚才你们听到的歌曲和前面两首歌曲风格一样吗?请说说你们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会回答“这首歌曲是民歌风格,和前面的不一样”,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流行歌曲的又一特征——民族性,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音乐。

2、师生一起总结:《好汉歌》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歌曲截然不同。

该曲纯朴、粗犷、豪放,生动表现了“梁山好汉们”的豪爽不羁、讲义气的性格。

歌曲曲调取材于山东、河南一带的民歌,使音乐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刘欢用山东的地方方言演唱,其韵味十足,一改当时流行歌曲甜、软、悲之风味,让人听来新鲜亲切,耳目一新。

3、师设问,引入下一个环节:刚才我们欣赏的三首歌曲可以说是流行歌曲当中的成功之作,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想想,为什么说这三首歌曲是经典的作品?什么样的流行歌曲才算是好歌?【设计意图】高中新课标指出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这一环节通过聆听三首不同内容、不同情绪、不同演唱风格的歌曲,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课堂讨论活动作铺垫。

三、课堂探讨活动1.导入讨论问题师:当今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数量、形式、风格众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

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探索与讨论:﹡怎样衡量一首流行歌曲是好作品,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观其神,听其声,品其味,体其情,赏其词,思其理﹡高中学生选择什么样的通俗歌曲进行学习、模仿和演唱比较合适?(格调高雅、健康向上、适合中学生嗓音条件的歌曲;给人以慰籍、关怀、启迪、鼓舞和美的享受的歌曲;对引导、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调节心境起积极作用的歌曲;讴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际交往、道德情操中的优秀部分的作品。

) 2.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幻灯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学生自然已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再通过课堂集体讨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选择地听与唱”的正确的审美观。

四、拓展与创编实践活动1、“我心中的歌”通俗歌曲创编表演比赛【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创作实践活动,既可检验学生对课堂学习环节的掌握程度,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体验创作与合作的乐趣,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和创作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比赛要求:(1)以刚才的调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选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歌曲创作(老师可提供参考和指导)。

(2)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歌曲创作,并表演(展示)本组作品。

(3)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和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歌曲的演唱、审美、评价和判断能力。

并让学生在表演自己的作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音乐审美情趣。

2、活动小结:同学们,你们刚才的创作非常好,从你们的作品和表演中,让老师看到了通俗歌曲创作的未来希望。

其实,只要我们有一份热爱艺术的热情、一双聪慧的耳朵、一颗高雅的心灵,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创作素材与灵感,一样可以成为词曲创作者,拥有自己的音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