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
一、概念题
1.犯罪的客观方面
答: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其特征包括:①犯罪客观方面因为刑法所规定而具有法定性。
②犯罪客观方面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
③犯罪客观方面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
④犯罪客观方面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因素。
2.不作为(西北政法2005年研;上海交大2005年研)
答: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成立不作为,在客观方面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的前提条件。
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重要条件。
③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关键条件。
3.危害结果(上交2009年研)
答:危害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所导致的事实性的客观损害以及主观的社会危害。
危害结果的特征包括:①危害结果是由刑法规定的。
②行为的危害结果是直接客体遭受损害的事实。
③危害结果是由实行行为所造成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刑法上的不作为与不作为犯罪。
(北化工2007年研)
相关试题:
(1)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要件。
(武大2013年研)
(2)不作为犯的类型构成。
(南师大2010年研)
(3)简述不作为犯罪义务的来源。
(中南财大2009年研;北理2008年研;西北政法2007年研)
答:(1)不作为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①成立不作为,在客观方面应当具备的条件
a.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
b.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
c.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
②不作为的表现形式
不作为通常表现为身体的静止即不为一定行为,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不作为的行为性问题。
不作为在表现形式上通常表现为身体的静止、消极,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在某些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往往具有积极的身体活动。
③不作为的义务来源
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b.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2)不作为犯罪
不作为与不作为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危害行为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后者是指
由这种行为形式实施的犯罪。
在我国刑法中,由不作为的行为形式实现的犯罪有两种类型:①刑法规定只能由不作为的形式实现的犯罪,这种情形称为纯正(真正)不作为犯,如我国刑法规定的遗弃罪即属此类。
②既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行为人实际上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这种情形称为不纯正(非真正)不作为犯,如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故意杀人罪即属此类。
某一个犯罪是作为犯罪或不作为犯罪,均是就已经实现的、现实的(已然的)犯罪而言的,即行为人实际上以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称为作为犯罪;实际上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称为不作为犯罪。
2.简述危害结果的定义及特征。
答:(1)危害结果的定义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有关的刑法原理,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②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
狭义的危害结果是定罪的主要根据之一。
(2)危害结果的特征
①危害结果的客观性。
刑法中的危害结果相对于哲学范畴的结果,属于特殊结果,但它必然具有结果的一切特征,因而危害结果也只能是一种事实,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
②危害结果的因果性。
并非一切客观存在的事实都可以成为危害结果,只有危害行为引起的事实,才可以成为危害结果。
③危害结果的侵害性。
危害结果由危害行为引起,作为一种事实,它表明刑法所保护的社会
关系即犯罪客体受到侵害。
任何一种危害结果,都必然是危害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一定的损害。
④危害结果的多样性。
危害结果作为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侵害的一种事实,必然具有多样性。
这是因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危害行为、行为对象、手段等等,均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3.简述危害结果的一般类型。
(上交2007年研)
答: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是定罪的主要根据之一。
危害结果的一般类型包括:
(1)以危害结果是否是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可分为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
①构成结果,是指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均以发生特定的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间接故意犯罪的成立也要求发生特定的危害结果。
②非构成结果,是指不属于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非构成结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a.存在于未遂犯或中止犯的中间结果;
b.存在于某些结果加重犯中的、超出基本构成的构成结果之外的加重结果;
c.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任何形态中的随意结果。
(2)以危害结果的现象形态为标准,可分为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
①物质性结果,是指现象形态表现为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
一般是有形的、可测量的。
②非物质性结果,是指现象形态表现为非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
往往是无形的、不可测量的。
(3)以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或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为标准,可分为直
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①直接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不存在独立的另一现象作为中介。
直接结果有助于正确定罪量刑。
②间接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着独立的另一现象作为联系的中介。
间接结果往往对量刑有一定的影响。
4.甲以杀人的故意向乙开枪,乙中弹受伤(伤情不足以致死)而入院抢救,适有丙放火,致使乙被烧死。
说明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对该案件因果关系的理解。
(武大2006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1)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的概念
偶然因果关系,是指某种行为本身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内在根据),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展开过程相交错,由后来介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地引起了这种危害结果。
这种情况下,先行行为与最终之危害结果之间的偶然联系,即称为偶然因果关系。
偶然因果关系通常对量刑具有一定的意义,有时对定罪与否也有一定的影响。
必然因果关系,是指某种行为本身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在实施了该行为后,合乎规律的发生了该种危害结果的因果联系。
这是因果关系中的常态。
(2)案例分析
本案中,甲虽以杀人的目的故意向乙开枪,但乙中弹后的伤情不足以致死,因此,甲的开枪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属于偶然因果关系。
即甲应对乙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在量刑时可考虑从轻处罚。
而乙受伤之后入院抢救,由于丙的放火行为而被
烧死,即丙偶然介入的放火行为导致了乙的死亡结果发生,丙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丙的放火行为致乙死亡,这要综合评价丙放火行为的性质后再作出其行为定性。
5.如何理解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量刑的作用?
答:(1)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的概念
构成要件的时间,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些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特定时间;构成要件的地点,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些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特定场所;构成要件的方法,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些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实施危害行为的特定方式。
(2)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的作用
在法律把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明文规定为某些犯罪构成必备的要件时,构成要件的时间、地点、方法对于某些行为是否构成该种犯罪具有决定性作用。
例如,《刑法》第三百四十条和第三百四十一条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和非法狩猎罪,把“禁渔期”、“禁猎期”、“禁渔区”、“禁猎区”、“禁用的工具、方法”等,规定为构成这些犯罪的必备要件,因而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这些因素,便成为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条件。
(3)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对量刑的作用
应当指出,虽然对大多数犯罪来说,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并非犯罪构成要件,但是往往影响到犯罪行为本身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因而对于正确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故意杀人罪中,时间、地点、方法等因素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是,战时、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时期与正常时期相比,公共场合与偏僻地方相比,以残酷方法杀害与采用一刀杀死、一枪打死的方法相比,前者的社会危害性显然大于后者,因而刑罚的轻重程度应受一定的影响。
此外,在刑法条文中,有的犯罪是直接而明确地把特定的方法、地点作为加重刑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