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
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任宰相后几乎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所有法案。
本文就是王安石回答司马光的书信【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培养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处事态度及宽容的气度【教学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
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3、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4、学习生字:强聒(guō)卤莽(lǔ mǎng)见恕(shù)拒谏(jiàn)怨谤(bàng)利弊(bì)不恤(xù)盘庚(gēng)胥怨(xù)会晤(wù)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自主学习,理解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1)一词多义。
事:①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动词,做)理:①而天下之理得矣(名词,道理)②为天下理财(动词,治理,整理)度: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名词,制度,法度)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③度义而后动(duó,动词,考虑)(2)词类活用。
①以兴利除弊(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利的事情)②以膏泽斯民(名词用作动词,给以好处)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3)古今异义。
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私下,私意,“我”的谦词;今义:偷窃)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返;今义:重复)③不任区区向往之致[古:情意诚挚;今: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4)通假字。
①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莽撞,粗野)②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②省略句度义而后动(省略主语“盘庚”)③倒装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朝廷议法度而修之”)四、整体感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1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2—3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4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五、教师小结:六、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
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明确: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明确:“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明确:因为“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4.司马光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明确: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5.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6.“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明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7.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7.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明确: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深层探究1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不一定错了。
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
.2.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明确: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变法态度。
3.作者是如何驳论的?明确: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
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
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
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四、拓展延伸熙宁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
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的制度。
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1.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五、教师小结六、作业设计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七、板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写信缘由侵官生事驳斥谬论征利答司马谏议书拒谏致怨分析原因结束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