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甲级和乙级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应规定为一级;C级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应指定为II级;D级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应指定为III级。
3.2.2同一建筑结构中的各种结构部件应采用与该结构相同的安全等级,但允许根据其重要性和综合经济效益来调整某些结构部件。
如果提高结构构件安全等级的额外成本很小,并且可以减少整个结构的损坏,从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与之相比,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以提高一级。
整个结构相反,如果结构构件的损坏不影响整个结构或其他结构部件,则可以将安全等级降低一个较低的等级。
3.2.4和3.2.5可靠性指标β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测量结构部件的可靠性。
对于具有足够统计数据的结构构件,其可靠性可以通过可靠性指标β进行测量和比较。
二是目标可靠性指标是子系数法采用的每个子系数值的基本依据。
因此,应适当区分不同安全等级和故障模式的可靠性指标。
参照国内外可靠性指标的分类,规定每个安全等级的可靠性指标值相差0.5。
3.2.6在本标准表3.2.6规定的耐久设计条件下,建筑结构构件极限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可靠性指标是基于当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1.2时延性破坏的β值3.2。
II级,在其他情况下相应增加或减少0.5。
表2示出了可靠性指标β和故障概率操作值PF之间的关系。
5855623_ bc14fa7b7d4c41b985d97c6f47593 ecf.jpg
在表3.2.6中,延性破坏是指结构构件在破坏前具有明显的变形
或其他预兆。
脆性破坏是指结构构件破坏前无明显变形或其他预兆。
表3.2.6中的β值作为基准,是根据1970年代各种材料结构设计规范的校准结果并综合考虑后得出的。
表中规定的β值是房屋建筑的各种材料和结构的设计规范中应采用的最小值。
根据我国建筑结构安全水平调整方案,提高了永久性和可变性作用的局部系数。
编制小组检查并计算了各种材料的结构构件的可靠性指标。
结果表明,改进了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值,可以满足标准客观可靠性指标的要求。
但是,考虑到以下原因,准备小组认为不适合在此修订版中提高中国建筑结构的目标可靠性指标:1)目标可靠性指标已从初始的“平均值”过渡到当前的“下限值”,实际上已经改善了该指标的内涵;2)作为计算值,可靠性指标与基本标量及其不确定性有很大关系。
目前,我国可靠性指标的计算不涉及“主观不确定性”,“环境影响”等国际因素,而引入这些因素会降低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值。
根据欧洲法规中的部分作用系数和目标可靠性指标(β= 3.8),应适当规定中国建筑结构的目标可靠性指标(对于延性破坏结构,β= 3.2;对于脆性破坏结构,β= 3.7); 4)将来可以在可靠性指标计算中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
本标准表3.2.6中规定的β值适用于结构构件。
对于其他零件,例如连接件,设计中使用的β值应由各种材料的结构设计标准分别规定。
目前,由于统计数据不完整,在结构可靠度分析中引入了近似假设,因此得出的失效概率PF和相应的β并不是实际值。
这些值是与
结构构件的实际失效概率相关的操作值,主要用于衡量各种结构构件的可靠性所有成员。
3.2.7为了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根据相关国际标准的建议,规定了结构构件在正常使用中的可靠性,并结合国内对建筑物构件的使用寿命极限状态可靠性的分析和研究成果。
在中国。
对于使用寿命极限状态,应根据结构构件作用的可逆性来选择可靠性指标:可逆性较高的构件取较低的值;具有较低可逆性的结构构件取较高的值,例如,ISO 2394-1998结构可靠性的一般原则规定,可逆使用性极限状态的可靠性指标为0,不可逆使用性极限状态的可靠性指标为1.5。
不可逆极限状态是指一种极限状态,在产生先验状态的作用被消除后,它将永久地保持在该状态之外。
可逆极限状态是指一种极限状态,在产生先验状态的作用被消除后,该极限状态将不再保持超越状态。
3.2.8目前,设置耐久性极限状态的目标可靠性指标的规范很少。
结构可靠性的一般原理ISO 2394提出了条件极限状态,但没有提供相应的目标可靠性指标。
国际结构混凝土联合会(2006)只有“使用寿命设计模型代码” [国际结构混凝土联合会使用寿命设计模型代码(FIB 200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代码(GB / T 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