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热分解-
2.3 影响煤热解过程的因素
终温/oC
600(低温干馏) <1 60 25 1~2 12 1~3 脂肪烃,芳烃 800(中温干馏) 1 50.5 15~20 1~2 30 ~5 脂肪烃,芳烃 1000(高温干馏) >1 35~40 1.5 ~2 57 4~10 芳烃
产品分布与性状 焦油 相对密度 中性油 酚类 焦油盐基 沥青 游离碳,% 中性油成分 煤气
2.3 影响煤热解过程的因素 煤的粒度的影响表现为,粒度越大,热失重率越低,半焦 产率越高,焦油产率越低,H2、CO和CO2的产率越高。例如, 某高挥发分烟煤粒度由l mm降为0.05 mm时,大粒子的失重比 小粒子的失重大约低3~4%。但具有大量开孔结构的褐煤则测 不出这种变化。这表明,当挥发物可以更自由地逸出时,二次 反应受到了抑制。
dvi k i (v i , 0 v i ) dt
式中 ki表示分解反应 i 的速度常数。在等温条件下积分上式得:
Ei vi ,0 vi vi ,0 exp[ k 0i t exp( )] RT vi、k0i、Ei 必须通过实验确定,在这种无穷多反应的情况下不 可能解析模型。
2.2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
2.1 煤的热分解过程 第二阶段(Td~550oC) 活泼分解阶段,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析出大量挥发物 (煤气和焦油),在450oC左右焦油量最大,在450~550oC气体 析出量最多。烟煤在350oC左右开始软化、粘结成半焦。烟煤 (尤其是中等煤阶的烟煤)在这一阶段经历了软化、熔融、流 动和膨胀直到再固化。形成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液 相中有液晶或中间相存在。胶质体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煤的粘 结性和结焦性。固体产物半焦与原煤相比,芳香层片的平均尺 寸和氦密度等变化不大,这表明半焦生成过程中缩聚反应并不 太明显。
T
利用4个参数 v0、E。、σ 和 k0,就可将煤析出挥发分的实 验数据关联起来。
2.3 影响煤热解过程的因素 2.3.1 煤阶 在相近的热解条件下,煤阶对挥发分析出速度的影响表明 它和煤的化学成熟程度有明显的关系。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和相 应的挥发分的减少,活泼分解趋向于在越来越高的温度下和越 来越窄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最大失重速率和最后的总失重逐渐 减小。 就产物的组成而言,年青煤热解时煤气、焦油和热解水产 率高,煤气中CO、CO2 和CH4 含量高,焦渣不粘结;中等煤阶 的烟煤热解时,煤气和焦油产率比较高,热解水较少,粘结性 强,可得到高强度的焦炭;高煤阶煤(贫煤以上)热解时,焦 油和热解水的产率很低,煤气产率也较低,且无粘结性,焦粉 产率高。 煤的岩相组成对煤的热解也有显著影响。
2.2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
反应III是二次脱气反应,在该反应中通过释放甲烷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更 高温度下释放氢使半焦密度增加,最后形成炭:
式中k1、k2和k3为反应速度常数。
2.2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
煤成焦过程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解聚和裂化反应都是 一级反应,因此可以假定反应I、II及反应III都是一次反应。这 样,焦炭形成的动力学可用以下三个方程式描述:
研究主体: 胶质体生成动力学;脱气动力学。
2.2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 2.2.1 煤热解反应模型
煤热解反应历程
2.2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 单一的不可逆分解反应: 煤—→半焦+挥发产品 连续的分解反应(Van Krevelen): 煤—→中间塑性体—→半焦 + 一次挥发产品 ↓ 焦炭 + 二次挥发产品
2.1 煤的热分解过程
高挥发分烟煤热解(升温速度1.8oC/min)过程中气体产物的析出情况
2.1 煤的热分解过程
煤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1. 2. 3. 4. 5. 6. 7.
产品 焦油+液体 CO2 CO(<500oC) CO(>500oC) H2O CH4+C2H6 H2
来源 弱健连接的环单元 羧基 羰基和醚健 杂环氧 羟基 烷基 芳环C-H健
二. 煤的热分解
2.1 煤的热分解过程
热解、炭化与干馏:将煤在惰性气氛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 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过程称为煤的热分解或热 解。煤在工业规模条件下发生的热分解通常又称为炭化或干馏。 煤在热解过程中放出热解水、CO2、CO、石蜡烃类、芳烃类和 各种杂环化合物,残留的固体则不断芳构化,直至在足够高的 温度下转变为固体炭或焦炭。这一过程取决于煤的性质和预处 理条件,也受到热解过程的特定条件的影响。 煤的热解是煤热化学转化的基础。煤的热化学转化是煤炭 加工的最主要的方法,包括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等。研究煤 的热解化学对煤的热加工过程和新技术的开发,如高温快速热 解、加氢热解、等离子热解等有指导作用。同时研究煤的热解 化学有助于阐明煤的分子结构。
过程 蒸馏+热解 脱羧基 脱羰基 开环 脱羟基 脱烷基 开环
2.2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 煤热解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内容: 煤在热解过程中的反应种类、反应历程、反应产物、反应 速度、反应控制因素以及反应动力学常数(反应速度常数和反 应活化能等)。这些研究对认识煤化学、炭化、气化和燃烧很 重要,并可提供过程规模放大和反应器设计的依据。 煤热解动力学研究方法: 等温动力学;非等温动力学。
dv k (v 0 v ) dt
式中 k为反应速度常数,v 和 v0为 t 和 t∞时析出的气体体积。k 一般用阿累尼乌斯方程式关联。 上式所描述的热解反应中,预示析出挥发物的数量随时间 推进而渐近地增加,一直到t=∞时达到其最大值。这与经常观 察到的在一定反应时间出现挥发产品各个成分的最大产率,尤 其是碳氢化合物及焦油的最大产率相矛盾。此外,v0值与热解 过程的终温有关。
式中t表示时间;P、M、G和R表示反应物P、中间产物M和反 应产物G和R的质量。
2.2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 2.2.3 脱挥发分反应动力学模型
基本假设:析出挥发分速度等于分解速度,不考虑二次反
应。 实验方法:直接计量挥发物或利用热天平连续测定被加热 煤样的失重变化,得到挥发物析出曲线。
2.2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 1)单一不可逆分解反应模型 认为煤颗粒体积内均匀发生的一级不可逆分解反应。挥发 分析出速度:
2.3 影响煤热解过程的因素
在很高的加热速度 下,煤的最终总失重可 超过用工业分析方法测 得的挥发分。
2.3 影响煤热解过程的因素 2.3.4 压力和粒度
压力和粒度都是影响挥发分在煤的内部传递的参数,它们 都对失重速率和最终失重有影响。这些参数的影响取决于有效 气孔率(与煤化程度和煤岩组成有关)和释放出的物质的性质 (随温度而变化)。 煤热解所处的压力与失重呈反比关系。其原因是较低的压 力减小了挥发物逸出的阻力,因而缩短了它们在煤中的停留时 间。例如,将某种高挥发分烟煤以650-750oC/s的升温速度加热 至 1000oC 时 , 在 100 Pa 的 压 力 下 , 失 重 约 为 54 ~ 55 % ; 在 0.1MPa下约为47~48%;在9MPa下约为37~39%。同时,焦 油产率由约32%降为11%(Wt),气体产率由约4%升为7% (重量)。
2.3 影响煤热解过程的因素
终温/oC 600(低温干馏) 80~82 9~10 120 800(中温干馏) 75~77 6~7 200 1000(高温干馏) 70~72 3.5 320
产品分布与性状 产品产率 焦,% 焦油,% 煤气,Nm3/t(干煤) 产品性状
焦炭
着火点,oC 机械强度 挥发分,% 450 低 10 490 中 ~5 700 高 <2
2.1 煤的热分解过程
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煤的有机质随着温度的 升高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气态(煤气)、液态(焦油)和固 态(半焦或焦炭)产物。
2.1 煤的热分解过程 第一阶段:(室温~350-400℃) 从室温到活泼分解阶段(Td,对非无烟煤一般为350-400oC) 为干燥脱气阶段。此阶段析出H2O(包括化学结合的)、CO、 CO2、H2S(少量)、甲酸(痕量)、草酸(痕量)和烷基苯类 (少量)等。脱水主要在120oC前,200oC左右完成脱气(CH4 、 CO2和N2),200oC以上发生脱羧基反应。含氧化合物的析出源 于包藏物、化学吸附表面配合物及羧基和酚羟基的分解。这一 阶段煤的外形无变化。 不同煤种开始热分解析出气体的温度不同:泥炭为 200250oC;褐煤为250-350oC;烟煤为350-400oC;无烟煤为400450oC。
f ( E )dE 1
0
活化能分布曲线
2.2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 热解到达某一时刻时析出的挥发分总量,可以从各个反应 i 得到的挥发分之和求得。假定函数f(E)是活化能的高斯分布, 其平均值为E。和标准偏差为σ。因此得到:
v0 v 1 v0 2
( E E0 ) 2 E exp[ k 0 exp( RT )dT 2 2 ]dE 0 0
2.2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 2)多个平行的不可逆分解反应模型 假设煤的热分解是由许多独立的代表了煤分子内不同键的 断裂的化学反应所组成。煤分子中化学键强度的差异解释了不 同温度范围内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单一的有机质组分的热分 解可以描述为一个不可逆的一级反应。起源于煤结构内部特定 反应 i 的挥发物释放的速率就可以描述为:
2.3 影响煤热解过程的因素 2.3.2 温度 煤热解终温是产品 产率和组成的重要影响 因素,也是区别炭化或 干馏类型的标志。随着 温度的升高,使得具有 较高活化能的热解反应 有可能进行,同时生成 了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 多环芳烃产物。随热解 温度提高,煤总失重率 增加。
煤热解温度对生成芳香族化合物的影响
H2,%
CH4,% 发热量,MJ/m3
31
55 31
45
38 25
55
25 19
2.3 影响煤热解过程的因素 2.3.3 加热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