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高一化学经典易错题集锦及分析(精编文档).doc

2015年高一化学经典易错题集锦及分析(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一化学易错题集锦及分析一 元素化合物与化学概念部分【易错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1、下列物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 溶液反应的是( ) A 、Na 2CO 3 B 、KHCO 3 C 、Al 2O 3 D 、NaHSO 4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两点:(1)弱酸的酸式盐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例如B 选项:HCO 3-+H +=H 2O+CO 2↑;HCO 3-+OH - =H 2O +CO 32- (2)Al 2O 3是两性氧化物,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

这是在初高中知识衔接讲解物质分类提到的。

反应方程式到高二学,现在了解:Al 2O 3+6H +=3H 2O+2Al 3+;Al 2O 3+2OH -=2AlO 2-+H 2O 。

以后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的物质将拓展为一个小专题,现在就要注意积累。

答案:BC2、下列关于Na 2O 2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a 2O 2是淡黄色固体,久置于空气中变成Na 2OB 、Na 2O 2与水的反应中,Na 2O 2只作氧化剂C 、用Na 2O 2漂白过的织物、麦杆等日久又渐渐变成黄色D 、Na 2O 2放入饱和NaOH 溶液中,放出大量的O 2,并有白色固体析出解析: A 选项应中Na 2O 2久置于空气中会变成Na 2CO 3;B 选项Na 2O 2与水的反应中,Na 2O 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是氧化还原中的歧化反应;C 选项Na 2O 2由于强氧化性而漂白物质,漂白之后不会再变色;D 选项饱和NaOH 溶液中放入Na 2O 2,由于Na 2O 2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O 2,水少了,溶质NaOH 增多了,会有白色固体NaOH 析出。

其中C 选项可漂白的物质也应总结成小专题,现阶段学过的有:活性炭,吸附褪色,物理变化;Na 2O 2、HClO 由于强氧化性褪色,化学变化。

以后注意继续补充。

答案:D3、经过下列试验,溶液仍为澄清透明的是( )A 、饱和Na 2CO 3溶液中通入足量CO 2B 、NaH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C 、Ca(H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KOH 溶液D 、少量的CO 2通入CaCl 2溶液中解析: A 选项会发生化学反应Na 2CO 3+CO 2+H 2O=2NaHCO 3,由于生成的NaHCO 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 2CO 3,而且通过反应溶剂水少了,溶质的质量增加了,所以肯定有NaHCO 3固体析出。

B 、C 选项重点考查弱酸的酸式盐和碱的反应,B 选项反应生成Na 2CO 3和水,溶液仍澄清透明,C 选项反应生成有CaCO 3沉淀。

D 选项很多同学误认为反应,其实不发生反应,因为CO 2通入水中只能得到极少极少碳酸根,难以与钙离子生成沉淀,或者认为如果反应,碳酸制备了盐酸,弱酸制备强酸,不合理,且生成的CaCO 3在盐酸中不能存在。

答案:BD4、用金属钠制取Na 2O 通常采用下法:2NaNO 2+6Na=4Na 2O+N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不采用Na 在氧气中燃烧获得Na 2O 的原因是 。

(2)上述方法的优点是 。

解析: 在评价一种制备方法优缺点时,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反应原理可行,其次在方案可行的情况下从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三角度分析,包括原料来源广泛、无污染、实验条件容易达到等方面。

答案:(1)Na 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Na 2O 2,不生成Na 2O ;(2)生成的氮气将生成的氧化钠与空气隔绝,防止了外界环境的干扰,生成的氧化钠不会变质。

5、下列各反应的反应式或离子方程式中,能够说明次氯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A 、次氯酸光照下分解:2HClO 2HCl+O 2↑B 、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Ca (ClO )2+CO 2+H 2O====CaCO 3↓+2HClOC 、次氯酸与氢氧化钠中和:HClO+NaOH====NaClO+H 2OD 、次氯酸与H 2SO 3作用:HClO+H 2SO 3====H 2SO 4+HCl解析: A 选项证明次氯酸不稳定;B 选项证明次氯酸酸性弱于碳酸,是弱电解质;C 选项证明次氯酸有酸性;D 选项证明次氯酸有氧化性。

答案:B6、 G 、W 、X 、Y 、Z 均为含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化关系(未配平): ①G →W+NaCl ②W+H 2O X+H 2↑③Y+NaOH →G+W+H 2O ④Z+NaOH →W+X+H 2O这五种化合物中的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A 、W 、G 、Z 、Y 、XB 、G 、Y 、W 、Z 、XC 、G 、Y 、Z 、W 、XD 、Z 、X 、G 、Y 、W解析: 题目告知几种物质均为含氯的含氧化合物,说明其中氯元素皆正价。

①G →W+NaCl ,氯的化合价有降低为-1价,则必有升高,即氯的化合价W>G ;②W+H 2O X+H 2↑,氢元素化合价降低,氯元素的化合价就要升高,即X>W ③Y+NaOH →G+W+H 2O ,结合氯气与NaOH 的反应,可得出这是歧化反应,Y 中氯的化合价必处于G 、W 之间,结合 ① 可得:W>Y>G ④与③同理。

本题重点考查对氧化还原得失电子的灵活应用。

答案:B二、基本概念1、下列物质,用酒精灯加热时能分解生成酸酐(即酸性氧化物)的是( )A 、KClO 3B 、Cu(OH)2C 、CaCO 3D 、NH 4HCO 3解析: 本题中四个选项加热都可以分解,A 选项分解生成KCl 和氧气;B 选项代表不溶性碱受热皆可分解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此时得到的金属氧化物皆为碱性氧化物;C 选项代表不溶性碳酸盐受热皆可分解成金属氧化物和CO 2,CO 2是酸性氧化物,是碳酸的酸酐,但此时加热需要800摄氏度以上,酒精灯温度最高只能500度左右;D 选项代表铵盐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即可分解,生成NH 3、CO 2和H 2O 。

本题容易错在对反应条件的选择。

答案:D2、怎样理解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问题之一,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1)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则该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2)盐溶液里一定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

答案: (1)不正确,如果此物质是纯净物,则该物质一定是氧化物,但是若该物质是混合物,例如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则该物质不是氧化物。

(2)不正确,例如铵盐(如NH 4NO 3)溶液中就没有金属阳离子。

3、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 -的是( )A 、KClO 3溶液B 、MgCl 2溶液C 、液态HClD 、熔融NaCl解析: A 选项ClO 3-原子团中的氯不会出氯离子,BCD 中都有-1价的氯,但是BD 是盐,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会出自由移动的Cl -,而C 选项HCl 是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无离子存在,只有在溶液中水的作用下,才会电离出氯离子。

答案:BD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一种元素被氧化,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不一定是氧化剂C 、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该元素一定被还原D 、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解析:A 选项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是同种元素被氧化还原,例如氯气与水的反应;B 选项非金属单质也可以是还原剂,如H 2;C 选项也可以被氧化,如氯离子变氯气;D 选项如Fe 3+被还原可得到Fe 2+。

答案:B D5、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①FeCl 3+2KI=2FeCl 2+2KCl+I 2 ②2FeCl 2+Cl 2=2FeCl 3③2KMnO 4+16HCl=2KCl+2MnCl 2+5Cl 2↑+8H 20 若某溶液中有Fe 2+,I -,Cl -共存,要除去I -而不影响Fe 2+和Cl -可加入的试剂是( )A 、Cl 2B 、KMnO 4C 、FeCl 3D 、HCl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通过三个反应,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可得出氧化性强弱顺序为:KMnO 4> Cl 2> FeCl 3> I 2,还原性顺序为:I->Fe 2+>Cl -。

除去I -,就是将I -氧化成碘单质,而不影响Fe 2+和Cl -即两者不被氧化,可加入的试剂选择相对只能氧化I -的弱氧化剂FeCl 3。

答案:C6、下列粒子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A 、Na +B 、Al 3+C 、Cu 2+D 、Fe 2+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单质还原性越弱,即失电子越难,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即得电子越容易。

答案:C 7、关于离子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B 、因为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总数相等,所以溶液呈电中性C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D 、能导电的物质是电解质,不能导电的物质是非电解质解析: B 选项前半句应改为阴、阳离子所带的负正电荷总量相等;C 选项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于离子浓度,强电解质溶液很稀,导电能力照样较差;D 选项在熔化或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两种情况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答案:A高一上学期化学错题集锦及分析二化学计算部分一、基本概念计算1、溶液浓度 例题1:密度为1.45g ·cm -3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BaCl 2溶液,直至沉淀完全为止,已知沉淀物的质量与原硫酸溶液的质量相等,则原硫酸溶液的浓度为( ) A 、29. 6% B 、42.1% C 、14.8mol/LD 、6.22mol/L 例题1:H 2SO 4+BaCl 2=BaSO 4↓+2HClw (H 2SO 4)=m(H 2SO 4)/m(H 2SO 4溶液)=m(H 2SO 4)/m(BaSO 4)=98/233=0.421C =1000ρw /M =1.45 g/mL ×1000 mL ×0.421/98 g/mol =6.22 mol/L 答案:BD2、溶解度计算例题2: t ℃时,将某硝酸钾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g 水,冷却到原温度无晶体析出;第二次蒸发掉10g 水,冷却到原温度析出晶体3g ,第三次蒸发掉10g 水,冷却到原温度时析出晶体质量应为( ) A 、等于3g B 、大于或等于3g C 、小于或等于3gD 、无法确定解析: 不饱和溶液(蒸发10g 水)=不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蒸发10g 水&析出3g 晶体)=饱和溶液(蒸发10g 水&析出晶体)=饱和溶液 ++++++++第二步溶液由不饱和(也可能饱和)蒸发10g 水变为饱和时析出3g 晶体,说明10g 水能溶解的溶质大于或等于3g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