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一高考模拟试题(附解析)

历史必修一高考模拟试题(附解析)

历史必修一高考模拟试题(附解析)1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反映出 ( )A.皇帝制的建立B.分封制的衰落C.郡县制的推行D.宗法制的瓦解解析:“周制微弱”是西周分封制的逐渐崩溃,而天下“统于秦”则是秦灭六国,实现大一统,这是西周以来分封制的结束,选择B。

皇帝制的建立和郡县制的推行均为秦统一后的措施;秦统一后宗法制并未瓦解。

2“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解析:从材料中“嫡长子自然承袭”“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可判断这与宗法制的特点有关,B反映了宗法制的主旨。

答案:B3“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不可以 ( )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解析:由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可以判断出是废除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度。

而郡县制中的官员不再世袭相承。

正确答案为D。

答案:D4.《通典》记载:“旧(唐初)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设置的变化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制的兴衰B.三省协同理政,行政效率提高C.相权一度得到加强D.三省机构精简,职能趋于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宰相由仅于门下省议事,到迁至中书省,再到分列五房,说明对相权的制约,故C表述错误;对相权进行分割,不能说明职能趋于合一,D表述错误;整则材料未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兴衰,故A表述有误,选B。

答案:B5.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其与察举制相比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对比分析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异同。

从题干认识到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B、C、D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

答案:A6.伯利克里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我们不认为言论会妨碍行动,而认为在未经辩论并充分作好准备之前,不应贸然行动。

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

”雅典能进行辩论的机构是( )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陪审法庭D.十将军委员会解析: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在这里可以自由辩论,选择A。

答案:A7.公元前399年,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苏格拉底死刑。

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

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于自己呢?”这最能说明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滥用B.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C.该案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D.该案违背了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A项说法较之B项更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错误,该案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也没有违背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案:A8.2015·河南联考“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以上法律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权利法案》的颁布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B.英国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议会权力上升C.英国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逐步过渡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重视限制威廉三世的权力解析:《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表述没错,但题目说的是实质问题,A 属于表象,不符合题意。

B错在“完全”,《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一部分政治经济权。

D是表象,其实质是议会对国王权力的制约。

英国从国王的“人治”社会向《权利法案》的“法治”转变,开始了议会主权、国王限权的联合统治,故选择C。

答案:C9.2015·安徽模拟陈独秀曾说:“人权为法国大革命之赐,自《人权宣言》刊布以后,欧洲人心如梦觉醒,晓然于人权之可贵,群起而抗君主,废贵族,各国宪章赖以成立。

”下列内容可以作为其论据的是 ( )①英国《权利法案》颁布②北美《独立宣言》发布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A.①②B.②④C.①③ D.③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自《人权宣言》颁布以后,欧洲人心如梦觉醒”分析,该论据应是法国《人权宣言》颁布之后,其颁布的时间为1789年。

①是在1689年;②是在1776年,排除含有①②的选项;③在1875年;④在1912年。

因此应选D。

答案:D10《威廉二世》一书描述道:“他(威廉二世)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这一)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

”这些描述从侧面反映了 ( )A.领袖的个人素质决定国家的施政效果B.君主立宪制之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矛盾难以调和C.德国的代议制不够成熟与完善D.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得以保存解析:从材料“(这一)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一个皇帝的性格可以造成施政的弊病,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权力很大,反映了德国的代议制具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德国的代议制不够成熟与完善,故C正确。

答案:C11.近代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

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

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场“不能避免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革命进入民主革命阶段解析:由材料可知,这场“不能避免的”战争是鸦片战争。

由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经济结构、革命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答案:C12.2015·长郡模拟“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

”该条文实质上 ( )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解析: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英人违背此条禁约……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反映此项治外法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A、B、D与题意相反,故答案为C。

答案:C13.“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B.赔偿白银4.5亿两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解析:根据材料判断为《马关条约》的内容,故C正确。

A、B、D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答案:C14.孙中山说:“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

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

”孙中山这一认识基于(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列强认识到“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

答案:C15.《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 000余人……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

”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解析: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进攻上海,引起上海许多市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内“避难”(寻求外国的庇护),造成租界人口迅速增加和房租的上涨。

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上海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原来在租界“避难”的人纷纷离开,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答案:B16.“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

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

”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后,之所以反复出现帝制复辟,不是由于共和本身之罪,而是由于“守旧之武人,及学者”的反对,即存在复辟的基础。

答案:D17.2015·济南调研李敖曾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解析:“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突出应从文化方面来看,显然选C,因为它使新文化运动从传播资产阶级的文化转向传播无产阶级的文化;A是政治上的,不符合题意;“岔路”说的不是继承,故D不正确;“岔路”说的不是对社会性质的认识,故B不正确。

答案:C18.下文摘自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