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

第五讲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


二、书院的发展嬗变
宋代
北宋书院的兴起时期; 南宋书院的兴盛时期,书院建设出现了有史以来 的第一个高潮(与理学有关)。
元朝
书院教育也很举作为办教育的 重点,对书院不予重视,书院教育一直处于沉寂状态, 不及宋、元两代发达。
清代
对书院先是限制,后又提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科举化”,失去了过去自由讲学的传统,而成为清 代科举考试的附庸。




建康明道书院学规: 第一,入学条款:士之有志于学者, 不拘远近,诣山长入状,帘引疑义 一篇。文理通明者,请入书院,以 杜其泛。 第二,课程安排、;每旬,山长入 堂,会集职事生员,授讲、签讲、 复讲如规。三八讲经,一六讲史, 并书于讲簿。每月三课,上旬经疑, 中旬释疑,下旬举业。 第三,学业考核:文理优者,传斋 书德业簿。诸生德业修否,置簿书 之,掌于直学,参考黜陟。 第四,学生服装:职事生员出入, 并用深衣。 第五,学生假期:请假有簿,出不 书簿者,罚。一应书院士友不得出 外请谒投献,违者议罚。有讼在官 者给假,事毕日参。请假逾三月者, 职事差替生员,不复再参。凡谒祠、 听讲、供课,若无故而不至者,书 于簿。及三,罢职住供。

总之,书院将图书馆、学校教育、研究机 构集于一体,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形成了独具的特色,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
三、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
(一)世乱失学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由盛转衰,形成了 藩镇割据的局面。战争不断,严重地危害了学校教育的发 展。五代时期,官学日趋衰落,士子失学。为此,一些笃 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藏书授书,聚徒讲学。
(二)禅林影响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 极盛。到了唐代,佛教广为流行。佛教出于僻世遁俗、潜 心修行的宗旨,注重选择自然环境,公开讲经,注重修养, 对书院的影响很大。寺庙建立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 五代及宋初的书院也大多建于山林名胜之中。
四、书院的特点
(一)组织管理上的特点
4.教育经费自主,保证书院的独立性
书院的主持人往往自筹办学经费。书院的开 支主要用于教学、购书和进行学术研究。
5.形成鲜明个性,各自独具特色
每个书院都是某一大师学术研究的基地,许 多著名的学者在主持自己的书院的时候,都注意 形成自己书院的鲜明个性,形成独具的教学、科 研特色。
三、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
(三)私学传统
汉唐以来,私学一直蓬勃发展,它与官学相并行, 不仅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教育管理上形 成了许多独具的特色,对书院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四)印刷发达
唐末五代以后,雕版印刷被广泛地采用,印书、藏书 之风流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书院得以产生,并迅速 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五讲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
一、什么是书院


1.南宋王应麟(1223-1296)的《玉海》定义: “院者,取名于周垣也”就是有围墙的校书和 藏书的地方。 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书院之名起 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 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宫廷图书馆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 式,一般认为书院之名起于唐代,书院制度的形 成则在宋代。 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是 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书院教育的存在, 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 究领域的空白。
四、书院的特点
(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提倡创造与求真
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研 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其学 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手段。
2.学生个人研究为主,教师指点为辅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 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 把掌握的知识义理付之于亲身实践。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 到的疑难问题,更是随其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 不求一律。
四、书院的特点
(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3.百家争鸣,开放讲学
书院的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 行广泛的辩鸣 ,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 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 形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 朱熹、陆九渊 讲会制度
4.门户开放,来去自由
书院实行着自由择师的制度,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 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书院有名学者讲学,其 他书院师生前来听讲,来着不拒。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
商丘应天书院
镇江茅山
四、书院的特点
(一)组织管理上的特点
1.机构设置简单,管理人员精简
管理人员的设置:主持人(山长)兼主讲人,另设副山长、 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管理书院的教育教学等事宜。另外, 学生也可以参与书院的管理。
(五)理学的发展与繁荣
名师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教学质量,扩大了书 院的影响,不仅使旧有的书院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而且 诱发了新书院的萌生。
北宋六大著名书院
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
这些书院的发展代表了宋朝书院教育发展的最 高水平,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 的地位。
2.严格书院学规,进行制度化管理
设置、颁布严格的学规,进行管理。所订学规要求师生 共同遵守互相监督。

白鹿洞书院学规:





第一,“五教之目”: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 第二,“为学之序”:博 学之。审问之。谨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第三,“修身之要”:言 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 (克制愤怒,抑制嗜欲)。 迁善改过。 第四,“处事之要”正其 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说做任何事 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 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第五,“交往之要”: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