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方戏—扬剧共32页
扬州简介(文化)
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 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 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 扬剧, 扬州评话 ,扬州清曲, 扬州剪纸 扬州玉雕 ,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雕版印刷 技艺, 高邮民歌 ,古琴艺术(广陵琴 派,) 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 木偶戏(杖头木偶戏), 扬州弹词, 盆 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茶点制作技 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等等等 都是扬 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扬剧。
其次,形成了各行当艺术流派,仅生旦行 当就有金(运贵)派、高(秀英)派、筱 (玉英)派、华(素琴)派。金运贵,原名 刘秀卿,因擅演《珍珠塔》,有"活文卿"之称, 她创造的〔自由调〕和金派表演风格,在扬 剧界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艺人们还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对音乐唱腔 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相结合的音 乐体系,常用曲调和板式有〔滚板〕、〔数板〕、 〔大陆板〕、〔十字调〕、〔梳妆台〕、〔补缸 调〕、〔汉调〕、〔银纽丝〕等。早期扬剧,虽有 阔口、窄口(大小嗓子)之分,却同调同腔。自女 演员出现后,针对男女音域的差异,乐师江腾胶等 人创造了同调不同弦的路子,解决男女同台合演的 问题。同时吸收了京剧、昆剧的锣鼓经和吹奏曲牌, 丰富了场景音乐。
花鼓戏
扬州花鼓是清初就很流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 术,最早多由木工、瓦工、铁匠、铜匠、剃 头匠(理发)、裁缝等手艺人,逢年过节, 玩灯赛会,自愿结合,载歌载舞,自娱自乐。 后来,花鼓配上乐曲,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 逐步形成花鼓戏。(又称“小开口”)
香火戏
扬州、镇江及其各乡镇,民间香火、祭祀风俗由来 已久。其源于古代的“傩”,专事驱邪降福,酬神 祭鬼。名目有青苗会、牛栏会、长生会、龙王会等, 做会的香火又称“童子”。分内外坛,内坛为文香 火,坐唱神鬼故事;外坛为武香火,在广场上作爬 旗杆、穿火圈、站刀、盘石磙等表演。后来在唱念 表演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于广场搭台演唱,这便 形成香火戏(又称“大开口”)。曾发现清乾隆四 十九年(1784)香火戏手抄本《张郎休妻》,可鉴 香火戏至迟于乾隆年间便已形成。我可爱的故乡,我们一定要把扬州建 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 城。”
扬州自古以来一直是社会文化比较发达的地 区,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扬州地方戏— —扬剧自然有她那传奇般的故事,下面进入 今天演讲的正题:扬剧。
扬剧
扬剧由来及发展 走向成熟 经典剧目 艺术特点 曲牌 角色行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扬州、镇江、南京以及 上海都举办了艺人学习 班,1950年维扬戏由政 府定名为扬剧。
走向成熟
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是扬剧艺术日臻发展 与走向成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艺人们进一步向京剧学习了武打技巧, 身段动作、服装头饰、脸谱化装,还借鉴了 越剧、淮剧及话剧等表演手段,丰富了艺术 表现力。角色行当也由生细分为小生、正生、 老生;旦分小旦、花旦、正旦、老旦;丑分 文丑、武丑、男丑、女丑等。
经典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都的扬剧事业蓬勃发展,江都扬 剧团排演数百出剧目,《香罗带》、《玉晴蜓》、《喜娟》、 《修匾记》等优秀剧目名满大江南北。上海共有八个维扬剧 团:勇敢、苦干、华庭、联合、革新、新生、改进、三发, 1951年合并为五个,正式定名为扬剧团。之后,演员潘喜云、 金运贵、崔东升、高秀英、石玉兰、华素琴等相继返回江苏、 安徽,就地参与和发起组织苏北扬剧团(后为江苏省扬剧 团)、扬州市扬剧团、安徽天长扬剧团等。1954年,上海的 扬剧《上金山》、《八姐打店》、《偷诗》等剧目参加华东 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顾玉君、筱奎童、蔡元庆、丁曼华等 分别获演员一、二、三等奖。1958年,经过整风后的上海华 联、友谊、艺宣三个扬剧团,分别归属普陀、杨浦、闸北管 辖,并拥有一批编导演职员,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中,较成 功地上演了《十二寡妇征西》、《珍珠塔》、《洪宣娇》、 《纣王与妲己》、《碧血扬州》、《梁祝哀史》、《八姐打 店》、《皮匠挂帅》、《秦香莲》、《海公大红袍》等剧目。
扬 州 的 地 方 戏
扬
剧
我可爱的家乡——扬州
历史名人眼中的扬州: 姜夔告诉我,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杜牧告诉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尽珠帘总不如。 李白也曾告诉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更为甚者的是隋炀帝,为一睹琼花芳容,三次驭浩荡龙舟,
远涉千山万水,遥遥而至,管他是要看国色天香的琼花,还 是要看貌胜天仙的张丽华,反正,他来了!你看,那年轻气 盛,血气方刚的少年天子杨广,“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 是到天涯。”不惜以江山社稷换一回扬州梦游! 这莫非 还不足以让你想见她昔日的繁华与气度?
扬剧由来及发展
扬州在清朝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大批的豪商巨 贾、文人雅士云聚扬州,为扬剧这戏曲的发展奠定 了经济和人文基础。那是的豪商喜欢办堂会搞娱乐, 请个戏班在家唱堂会来娱己娱人,这就是扬剧产生 的社会基础。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 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 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 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 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坐唱艺术,曲牌 十分丰富,多达百余种,有短曲有套曲。其 音乐唱腔和演唱技法,现为花鼓戏所吸取, 后为扬剧音乐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年,花鼓戏(小开口)与香火戏 (大开口)艺人纷纷组班,应邀到南京、 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并在上海形成繁盛 局面。上海为大都市,与扬州并不接壤, 但却拥有大量扬州移民,以“三把刀” (理发、厨师、修脚)为代表的服务行列, 更是扬帮人的天下。扬州的市井文化和乡 土文化相应进入上海,便使上海也成为扬 州地方戏曲的又一重要流行地域。“大、 小开口”在上海时又分别称“维扬大班” 和“维扬文戏”。民国二十年(1931) “大、小开口”艺人以“维扬戏”(后又 称“扬州戏”)名称于上海聚宝楼戏馆共 演《十美图》,自此逐步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