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学习指南“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是文言文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上古书面语以及汉代以后模仿这种书面语的语言,诸如《尚书》《周易》《诗经》《礼记》《左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言,《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著作的语言,《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的语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语言,等等。
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以前。
理论知识包括工具书、词汇、文字、语法、修辞、音韵、诗律、词律、文体以及天文、历法、地理、名物、典制等文化知识。
由于这门课的难度相对较大,故学好这门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端正态度,刻苦用功所谓端正态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古汉语的重要性,充分估计到古汉语的难度,并且能从内心热爱古汉语。
古汉语学习大则关乎到继承祖国古代优秀文化、保持民族传统、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小则关乎到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
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祖先思想和智慧的所在,我们的思想情操、文化心理、语言行为、审美情趣、传统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古代汉语,故我们从感情上要热爱它,维护它,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热爱古代汉语对于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来说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很难设想,一个不热爱古汉语的人能够将古汉语学得很好。
如果在津津乐道西方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时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不甚了了,那就是数典忘祖了。
古代语作为书面语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其中有许多词语被现代汉语继承了下来,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成语的情况就是这样。
古汉语突出的特点是典雅凝练,含蓄有致,其表现力用白话往往是无法代替的,例如“述职”、“履新”、“对质”、“伊始”、“阙如”、“不可或缺”、“节哀顺变”这类词语至今还找不到合适的白话词语去代替。
又如假若把“走马上任”说成“乘车上任”、把“拂衣而喜,奋袖低昂”(杨恽《报孙会宗书》)说成“拍打一下衣服高兴了,甩开袖子跳起舞来”、把“搏髀而歌”(李斯《谏逐客书》)说成“拍着大腿唱歌”,把“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说成“毫无联系”都会大为逊色,原话含蓄、凝练、典雅的色彩就没有了。
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时间跨度有几千年之久,所以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古汉语、彻底解决古书的阅读问题是不可能的。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开设只是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
只有充分估计到古汉语的难度,认识到古汉语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才能重视长期积累,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不断进步。
当然,也不能认为“古汉语”太难,难以逾越。
“古代汉语”毕竟是汉语,从解决一般阅读问题来说,古汉语比外语还是容易学,何况大家从中、小学就已接触到“古代汉语”,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前提,但是如果没有刻苦用功的精神,仅凭态度端正仍然难以奏效。
所谓刻苦用功是指在学习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刻苦用功的主要表现是自学意识很强。
根据文献记载,清代国学大师赵翼十二岁能为制举文,十五岁即继父做私塾教师,王念孙年十岁即读完了十三经,且旁及史书,黄侃年九岁即遍读经书,刘师培年十二即读完了四书五经,钱大昕年十八即能开馆授徒,显然他们的学问主要都是靠自学获得的。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国学大师的精神,建立自学意识,勇于吃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必然能够获得成功。
二、重视课堂教学,兼顾课外学习课堂教学,是老师传递前人知识经验的讲解,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启迪,会使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在瞬息之间得到解决。
那种轻视课堂学习、放弃老师指导、自以为是的保守封闭式的自学是不可取的。
正如《礼记》上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则是远远不够的。
为课时所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全部讲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课外自学去完成。
所以,作为学生,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搞好课外学习。
如果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听讲,浅尝辄止,沾沾自喜,课后不复习,不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则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外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完成课程学习必备的规定性的要求;另一个是自我规定的课外学习任务,它是课程内容的延伸。
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为课程学习服务的,分量一般较轻;自我规定的课外学习任务则是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设计的,分量一般较重。
作为学员,首先要完成前一任务,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个人需要规定自学任务。
三、重视理论学习,牢记特点规律古代汉语理论知识是指教材各单元所设的“基础知识”,它是前人对古汉语各种特点和规律的总结,应高度重视,真正领会并牢记,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例如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一语法规律,就是前人对大量语法现象总结后得出的结论,明白这一点,凡是遇到同类的句子,就知道如何去分析了。
又如根据前人的研究,汉语许多词都有“音同义通”的特点,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就可以将一些声符相同或字形完全不同而音同(或音近)的词在意义上联系起来,例如:第一组:浓、秾、襛、脓、醲此五个字的声符相同,都有“多”义:浓:露水多。
《说文》:“浓,露多也。
”秾:花木茂密。
《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唐棣之华。
”襛:衣多貌,盛装貌。
《说文》:“襛,衣厚皃。
”脓:肌肉溃烂后产生的粘液多。
《灵枢经·玉版》:“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
”醲:味道浓的酒。
《淮南子·主术训》:“肥醲甘脆,非不美也。
”第二组:洪、闳、弘、訇、鸿、轰此六个字的字形完全不同,都有“大”义:洪:大水。
《说文》:“洪,洚水也。
”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闳:巷门。
引申为“宏大”。
《韩非子·难言》:“闳大广博,妙远不测。
”弘:弓声,引申为“大”。
《尔雅·释诂》:“弘,大也。
”訇:大声。
《说文》:“訇,骇言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鸿:天鹅。
《说文》:“鸿,鸿鹄也。
”轰:群车行进的声音。
《说文》:“轰,羣车声也。
”再如《說文》部首,是东汉许慎对九千多个汉字字义归纳的结果,均和字义有关,和今天的检字法部首不尽相同。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根据部首义推知同部字的基本意义,此以部首“页”为例。
“页”的本义是“头”,据此可推知与“页”同部的字都和“头”义有关:頭:《說文》:“頭,首也。
”顏:《說文》:“顏,眉目之間也。
”頌:《說文》:“頌,皃也。
”顛:《說文》:“顛,頂也。
”“頂”即頭頂。
顙:《說文》:“顙,額也。
”題:《說文》:“題,額也。
”頰:《說文》:“頰,面旁也。
”頸:《說文》:“頸,頭莖也。
”領:《說文》:“領,項也。
”項:《說文》:“項,頭后也。
”碩:《說文》:“碩,大頭也。
”頒:《說文》:“頒,大頭也。
”顆:《說文》:“顆,小頭也。
”四、重视文选学习,多读多背多翻译阅读文选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和理论学习同等重要,不可忽视。
其实,理论学习本身就是为阅读古文服务的。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设计中,文选学习一般都会多于理论学习的课时,于此可见文选学习的重要性。
“古代汉语”课涉及的文选,一般都在一百篇左右,甚至更多。
怎样才能将文选学好,实在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通过多读、多背、多翻译去解决。
所谓多读,首先是要通读教材选列的所有文选。
其次是要将每篇文章多读几遍,其中重要的文章至少应读十五至二十遍,像司马迁《报任安书》这样的文章不读上十几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再其次是要进一步扩大范围,阅读一些课外的古代文选或古书原著,例如《古文观止》《论语》《孟子》《战国策》《左传》和《史记》等。
许多学习古汉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学一篇,会一篇;学十篇,会十篇;学百篇,会百篇。
百篇之后,如果遇到新的古文仍然读不懂,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阅读量不够。
百篇古文不为小数,但对于浩如烟海的古籍来说,不过是毫末之在马体,渺沧海之一粟。
所谓多背,是指对一些篇幅不是很长的名篇要多背诵。
背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掌握古文的词义和语法特点,更可以增加我们的词汇量,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和自身的修辞能力。
古汉语教学大纲对背诵多少古文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教学中对一些短小的名篇都是要求背诵的,比如本教材上所选的《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原宪居鲁》《齐桓公伐楚》《楚归知罃》《张骼辅轹致师》《论语》各篇、《礼记》各篇、《更法》《老子》各篇、《秋水》《惠子相梁》《鲁少儒》《运斤成风》《舜发于畎亩之中》《谏逐客书》《兰亭集序》等文章都在背诵之列。
所谓多翻译,是指多动手翻译一些文选,包括未经今人标点过的白文。
通过翻译,可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翻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以直译为主,使字字落到实处;以意译为辅,不得已而为之。
不可离开原文漫无边际地添枝加叶,肆意发挥,使译文雍肿离谱,不可卒读。
第二,不可以注释代翻译。
即将注语原封不动地抄入译文,这样的翻译肯定不成功。
例如过去有的学生把《巫山·巫峡》中“良多趣味”一语译作“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这就是以注语代翻译,改变了原文的句型和明快的特色。
注释和翻译的要求不同,注释要求对句子中的字、词包括形、音、义、语法、修辞、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一一解释清楚,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同一个问题,甚至可以借题发挥,故注文常常很长。
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无论多复杂的句子,都必须用大致对等的句子翻译,不允许任意发挥、重复或改变其句型结构。
第三,不可望文生义。
不看注释、按照今义想当然地翻译现象应极力避免。
例如有些学生把《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都城过百雉”一语译作“有一百只野鸡从首都的上空飞过去了”,把《左传·泓之战》中的“天之弃商久矣”一语译作“皇上抛弃商业已经很久了”,把《荀子·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语译作“借用舟楫过河的人,不会游泳,掉进江河中付出了生命”,把《史记·循吏列传》中的“丁壮号哭”一语译作“男子的哭声象雄壮的号角”,等等。
这些笑话都是望文生义所致。
还有些翻译错误是由于不明古汉语语法所致,也属于望文生义,例如把“陈胜者,阳城人也”一语译作“陈胜是阳城人啊”,把《论语·微子》中的“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译作“杀鸡当饭吃,被两个小孩看见了”等。
“也”在古汉语中的基本功能是表示肯定语气,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对等的词,无需翻译,而译者误把它当成了感叹语气词。
“见”字是使动用法,义为“使拜见”,而译者把它误当成了一般的“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