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

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


张力性损伤
坚硬的背衬由于皮肤的移动导致损伤 张力性损伤臀部/膝部手术后发生率6-41% 大量的胶带固定加压敷料,关节部位的移动,皮 肤摩擦和组织水肿增加张力性损伤的风险
表皮和真皮之间的分离
类型---皮炎
接触性皮炎
医用粘胶是一种很普通的引起非过敏性,刺激性 接触性皮炎 反应更容易暴露发生 皮肤未干燥就用粘胶产品会增加发生率 受累区域与胶布粘贴区域一致 局部发红、肿胀、甚至有水泡,持续时间短
肤损伤无效或保守护理时出现伤口恶化,
应咨询合适的皮肤或伤口护理专业人员
25—进一步研究 有 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扩大关于胶粘剂
性能和时候的科学知识,包括与医用胶粘 剂相关的皮肤损伤发生的机制、预测、预
防、评估和文件记录、治疗
第七条
良好的皮肤护理和全面的病人健康。全面的营养应该包括足够的热量,氨基酸, 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微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它们是保持健康皮肤的基本成分。
大疱、糜烂或撕裂)
病理生理
仍未被完全揭示 当黏胶和皮肤之间的粘性强于皮肤细胞和细胞之间的连接时, 则容易导致表皮部分或完全分离 胶布揭除时,即便有时并无肉眼可见的损伤,但表皮细胞层之 间常常发生脱离,反复的粘贴和揭除胶布会明显削弱皮肤的屏 障功能,甚至导致局部的感染, 从而出现皮肤问题。
09 10
11 12 13
在选择和使用医用胶粘产品时, 对受伤、手术或其他处理后可能 发生的皮肤变化和/或关节移动进 行预测。
使用有机硅胶粘剂固定某些装置时 必须慎重小心,原因是相关操作可 能导致次优粘或粘附失败
选择和使用医用胶粘产品时,对水 肿部位的皮肤移动进行预测
预 防
是在身体表皮被牵制时所推断出的线隙,结果是皮 下主轴连接组织(胶原)纤维,改变表皮方向。
除胶布
预 防
使用含粘胶剂的产品期间,应每 日对皮肤损伤证据进行评估或在更换 粘胶装置时进行评估;这对于那些出 现于胶粘剂相关损伤风险高的患者尤 为重要 获得患者的已知或疑似过敏及敏 感病史,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现于医 用胶粘相关皮肤损伤的风险
对于所有与医用粘胶剂相关的皮 肤损伤,应进行全面评估,已确定损 伤严重程度并指导相关伤口控制
医用黏胶的正确揭除方式 叠,可以另用一小块胶布粘贴胶布边缘, 以方便揭除 拉的皮肤,即绷紧皮肤
先松开粘胶产品的边缘,如果边缘没有折
医用黏胶的正确粘贴方式 确保所用区域清洁及干燥 必要时剃除毛发 提供无酒精的皮肤保护屏障 在使用胶布产品前确保使用区域皮肤彻底干燥 应使用无张力的方法固定胶布,必要时可折叠一角便 于揭除 用柔和的压力,均匀的将粘胶产品固定于需要的区域 ,避免留有空隙或者让皮肤紧绷 固定水肿及关节部位应使用平和的有拉伸力的粘胶产 品,同时注意活动方向与拉伸方向一致 如果需要有压力固定,可以将胶布拉伸,拉伸的部位 仅限敷料的部位,其他部位无张力固定
黏胶面
包括丙烯酸酯、硅 酮、水凝胶、水胶体敷 料、聚氨酯、天然胶、 氧化锌
边缘,促进伤口愈合。
定 义
MARSI
20162013 年美国压力性损伤顾问小组将其列为 年国际皮肤护理及造口护理协会2期PI
是指移除粘胶产品后的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
的时间内出现持续性红斑和/或其他的
皮肤异常(包括但不限于:水疱、
类型---皮炎及其他
过敏性皮炎
真正与粘胶相关的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率尚不清楚 对于疑似过敏性皮炎,应立即考虑适宜的调查 (如斑贴试验或过敏性试验) 受累面积等于/超出暴露区域 多表现为红斑、水泡、瘙痒性皮炎 持续时间约1周左右
类型---皮炎及其他
皮肤浸润
密闭胶带下的胶带会引起皮肤浸润和刺激 由于皮肤处于过度潮湿时间过久所致 皮肤起皱,呈白色/灰色 皮肤变软,易因摩擦力及刺激导致皮损,且渗透 性增强。
预防


医用黏胶相关定义
医用黏胶
是组成各种产品( 包括胶布、敷料、电极 片、造口袋等)的其中 一种成分,用于固定外 部医疗装置,拉合伤口
医用胶胶布
指因医疗需要,在 塑料/织物材料上涂以 医用黏胶,由具有压力 敏感性的粘贴面和作为 黏胶载体的背衬共同组 成的产品,用于覆盖/ 保护伤口、拉和伤口边 缘。
脉曲张等)
5. 营养不良 6. 脱水
5. 黏胶粘贴/揭除方法不对
6. 反复粘贴胶布


类 型
类型---机械性损伤
表皮剥脱
黏胶移除导致表皮细胞分离 反复使用和移除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破坏 常发生极端年龄,但是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 儿科发生率8-17%
可以是部分皮层,也可以是全皮层
类型---机械性损伤
原 因
内在因素
1. 年龄(新生儿、早产儿、老年人)
外在因素
1. 皮肤干燥(大力、反复清洗;使用
2. 种族/民族
3. 皮肤疾病(如湿疹、皮炎、慢性渗 出性溃疡、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 4. 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感染、肾功 能不全、免疫缺陷、静脉高压、静
含酒精产品)
2. 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3. 药物影响(抗炎药、抗凝药、化疗 药物、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 4. 治疗(如放疗、光疗损伤)
预 防
19 20
对暴露于胶粘剂材 料的部位进行感染 性监视 以能够预防污染的 方式储存和使用含 胶粘产品
21
电动设备应进行维 护和监视,避免电 灼伤
推荐采用供单个患 者使用的胶粘产品
22 23
治疗与医用胶粘剂 相关的皮肤损伤时, 应采用基于证据的 伤口护理原则
预 防
24—治疗
如7日内保守控制对于医用胶粘剂相关的皮
何娇波,尹志勤,钟小华.临床护士预防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知信行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7):1544-1547.
现状---国外研究情况
定义
MARSI
类型
2013年出的一份专家共识,这份共识由国际皮肤 护理及造口护理协会牵头,共计23位专家共同讨论形 成,参与的专家涉及老年科、皮肤科、伤口造口、电生 理、肿瘤、围手术护理、姑息治疗、感染控制、危重护 理、整形手术、新生儿、物理治疗、整形科、儿科静疗 护士等。
对于疑似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应 立即考虑专诊和/或适宜调查(如斑 贴试验或过敏性试验)
预 防
识别出现于医用胶粘相关皮肤损伤风险高的患者是预防此类损伤的 关键 皮肤护理,包括预防与胶粘剂相关的损伤,对于所有医疗保健提供 者而言均应是一条护理标准
预 防
良好的营养和水化有利于预防与医用胶粘剂相关的皮肤损伤
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 MARSI
护理部








讲述本主题的背景、 意义、影响等
讲述MARSI定义、黏胶 定义、病理生理及病因
讲述MARSI的分型 及临床表现
讲述25条专家共识的 建议


发生率
可发生在所有医疗机构和各个年龄段人群[1] 髋关节和膝关节手术术后发生率高达41%[2] 心脏ICU和外科住院病房发生率未13.0%和12.7%[3] 住院儿童的发生率达17%[4]
根据预期用途、解剖位置、采用的胶粘剂以及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 选择最为适宜的胶粘产品
预 防
硅胶类产品
适宜的产品选择必须考虑含胶粘的 产品的各种特性,如胶粘温和程度、 透气性、拉伸性、舒适度和柔软性 1.与其他硅胶产品粘贴不牢; 2.用于管道的固定目前没有评 估,要慎重
选择用于固定关键装置的医胶 粘产品时,应考虑粘附不足和/ 或粘附失败后可能产生的潜在 不良后果
现状---国内研究情况
现状---护士知晓率
65.6%的护士听说过MARSI;
34.4%表示从未听说过;
100%未接受过医院预防MARSI额规范培训; 40.4%表示缺乏MARSI相关知识和预防技能; 81.6%护士不了解2016INS指南中提出的:请注意使用导管固定装置引起的医 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更换固定装置时应注意评估皮肤情况 ;注意因年龄、关节运动和水肿等情况所致皮肤损伤的潜在风险(I)。
用另一只手循着胶布移除的方向按住被牵
顺着毛发方向0度或180度撕除胶布 拉伸薄膜敷料 中间将敷料移除 在粘贴胶布,可以使用乳液、凡士林、矿 物油来协助去除黏胶
透明敷料揭除时,先松开黏胶边缘,水平
可以先揭除伤口四周的黏胶,最后从伤口
若有必要使用医用胶去除剂。如该部位不


医用黏胶使用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1.选择不恰当 使用粘性过强的黏胶; 胶布选择错误(如水肿/关节活动部位使用无伸展性 的胶布) 2.粘贴不正确 粘贴时张力过大(使用扯、拉、拽的方式粘贴);粘贴方向不正确(如不
允许向预期会发生水肿/关节活动的方向粘贴);粘贴表面过湿;使用含酒精产
品清理皮肤,导致皮肤过干,易产生接触性皮炎;直接粘贴在毛发上;使用增 粘剂、黏结剂来增加胶粘剂的粘性;密闭胶布使用时间过久 3.揭除方式不正确 揭除速度太快;揭除时角度太大;揭除时黏胶下的皮肤支持不充分;反复揭
1.郭艳侠,蒋琪霞.皮肤撕裂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J ].护理学报,2015, 22(6):23-25.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06.023. 2.Ter N, Yavuz M, Aydogdu S, et al.The Effect of 2 Adhesive Products on Skin Integrity Used for Fixation of Hip and Knee Surgical Dressing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15,42(2):145-150. DOI:10.1097/WON.0000000000000112. 3.Farris M K, Petty M, Hamilton J, et al.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 Prevalence among Adult Acute Care Patients: A Single-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J ].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 2015,42(6):589-598.DOI:10.1097/WON.0000000000000179. 4.MeLane K M, Beokout K, McCord S, et al.The 2003 National Pediatric Pressure Ulcer and Skin Breakdown Survey[ 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urs, 2004, 31(4):168-17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