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2.1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恒定电流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人类通过对静电场的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但是,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生产和生活领域,更广泛存在着的是电荷流动所引起的效应。
那么,电荷为什么会流动?电荷流动服从什么规律,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过渡: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电流的知识。
(板书课题: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手电筒中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通过现象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渡: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电源的知识学起。
1.电源教师:(投影)教材图2.1-1,(如图所示)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
如果用一条导线R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中出现了怎样的电流?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的变化情况。
认识到,最终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静电平衡状态。
理解导线R 中的电流只能是瞬时的。
教师:(投影)教材图2.1-2,(如图所示)提出问题:如果在AB之间接上一个装置P,它能把经过R流到A的电子取走,补充给B,使AB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正、负电荷,情况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讨论、解释可能会产生的现象。
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回答,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互动,建立起电源的概念。
思考:电源P在把电子从A搬运到B的过程中,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电源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过渡:在有电源的电路中,导线内部的电场强度有何特点呢?2、导线中的电场教师:(投影)教材图2.1-3,(如图所示)介绍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取出图中方框中的一小段导线及电场线放大后进行研究,如图2.1-4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导线中的电场将如何变化,最终又会达到怎样的状态。
要把思维的过程展现给学生。
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微元法和矢量叠加的方法,探究导线中电场的变化情况,分析出最终导线两侧积累的电荷将达到平衡状态,垂直于导线方向上电场的分量将减为零,导线内的电场线保持和导线平行。
这里一定要强调,这是电源电场和导线两侧的电荷得电场共同叠加的结果。
通过师生分析,建立起恒定电场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稳定分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
思考:在静电场中所学的电势、电势差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等,在恒定电场中还是否适用呢?过渡: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恒定电场中的电流有何特点,又如何描述呢?3、恒定电流教师:恒定电场中的电流是恒定不变的,称为恒定电流(为什么?)。
电流的强弱就用电流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电流的定义:物理上把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称为电流。
用I表示电流。
电流的定义式是什么?q学生:I=t教师: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知识,电流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 mA=10-3A; 1μA=10-6A教师:1A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学生:如果在1 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1 C,导体中的电流就是1 A。
即1A=1 C/s[投影]教材42页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构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分通过师生分析,建立起恒定电场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稳定分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
思考:在静电场中所学的电势、电势差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等,在恒定电场中还是否适用呢?过渡: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恒定电场中的电流有何特点,又如何描述呢?师生共同分析课本上的例题1。
师生互动:讨论,如果认为电子的定向运动速率就是电流的传导速率,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是否相符?怎样解释?点评:通过对结论的讨论,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点评(四)实例探究☆关于电流的方向【例1】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C____A .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B .在电解质溶液中有自由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电流方向不能确定C .不论何种导体,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D .电流的方向有时与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相同,有时与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相同电流是有方向的,电流的方向是人为规定的。
物理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则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一定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关于电流的计算【例2】某电解质溶液,如果在1 s 内共有5.0×1018个二价正离子和1.0×1019个一价负离子通过某横截面,那么通过电解质溶液的电流强度是多大?解析:设在t =1 s 内,通过某横截面的二价正离子数为n 1,一价离子数为n 2,元电荷的电荷量为e ,则t 时间内通过该横截面的电荷量为q=(2n 1+n 2)e电流强度为I =tq =t e n n )(221+=1100.1100.521918⨯+⨯⨯×1.6×10-19A=3.2 A 【例3】氢原子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设电子在离原子核距离为R 的圆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e ,运动速率为v ,求电子绕核运动的等效电流多大?解析:取电子运动轨道上任一截面,在电子运动一周的时间T 内,通过这个截面的电量q=e ,由圆周运动的知识有:T =vR π2 根据电流的定义式得:I =R ev t q π2=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应的题目。
2.2电动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电动势的概念,掌握电动势的定义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教学重、难点:电动势的概念,对电动势的定义式的应用。
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各种型号的电池,手摇发电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电源”的概念。
在教材图2.1-2中电源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投影)(如图所示)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源能够不断地将电子从A搬运到B,从而使A、B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势差;电源能够使电路中保持持续电流。
教师:电源P在把电子从A搬运到B的过程中,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从另一个角度看,电源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子的电势能增加了。
电源为电路提供了电能。
教师: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电源为电路提供了电能,必然会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减少,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角度,你认为电源是个怎样的装置呢?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源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过度:电源又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不同的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一样吗?这个本领用什么来描述呢?(二)进行新课1、电源教师:(投影)教材图2.2-1(如图所示)教师:(1)用导线将电源连成最简单的电路,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2)导线中的电场是什么电场?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特点如何?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1)电路由两部分组成,电源外部能看得见的部分,称为外电路;电源内部看不见的部分,称为内电路。
(2)导线中的电场是恒定电场。
导线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电源正极向负极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导线中的电流是恒定电流,因为导线中的电场是恒定电场,所以电子定向运动的速率是不变的,电流大小恒定。
教师:自由电子在导线中定向运动,电场力做什么功?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学生:正功;减少。
教师: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速率是不变的,能量还守恒吗?该怎样理解?学生:守恒。
自由电子与带正电的离子相互碰撞,在定向运动过程中受到阻力作用,电子要不断克服阻力做功,其动能向热能转化。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对,概括地说,在电源外部,电场力对自由电子做正功,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这个过程中消耗了电能。
这些电能又是哪里来的呢?学生:电源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根据前面的分析,大家讨论一下,电源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点评:给学生创造思考、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品质。
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表达能力。
学生代表回答:在电源内部也存在电场,电场方向也是从正极指向负极。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源必须把自由电子不断地从正极搬运到负极,自由电子必须克服电场力做功,这就需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电子。
这个“非静电力”是电源提供的。
也就是说,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了。
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建立起电源的概念: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教师:出示干电池、手摇发电机,提出问题:干电池、手摇发电机都可以做电源,这些电源中的非静电力相同吗?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干电池中的非静电力是化学作用,手摇发电机的非静电力是电磁作用,前者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者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非静电力虽然不同,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他们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点评:再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电源有好多种,他们在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相同吗?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手电筒、家用照明电灯、汽车上的照明电灯等,亮度不同。
教师:在物理学上,该如何描述电源的这种本领呢?(承上启下,过渡到下一问题)2、电动势教师:引导学生从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电势能增加的角度建立起电动势的概念。
思考问题:是不是静电力对电荷做的功越多,静电力做功的本领越大?该如何描述静电力做功的本领?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的多少与电荷的数量有关,不能用做功多少来反映做功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