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行业分析报告

石油行业分析报告

石油行业分析报告石油行业分析报告目录摘要 (4)一、石油行业概述 (7)(1).............................................................................................. 石油行业分类 (7)二、石油行业特征 (7)(1)石油行业技术特征 (7)(2)经济特征 (9)(3)高油价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10)三、国际石油行业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 (10)(1)国际石油格局回顾 (10)(2)国际石油市场发展趋势 (13)1.国际石油价格大势渐成 (13)2.未来石油资源的争夺态势 (14)3.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6)四、石油发展战略 (17)(1)我国石油资源现状 (17)(2)石油行业发展总体战略 (18)(3)我国石油发展态势 (20)五、石油行业成长性分析 (21)(1)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现状 (21)(2) ............................................................................................. 目前我过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 (22)(3)我国化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23)(4)我国石油化工的未来之路 (24)结语 (25)摘要中国石油行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相关行业的需求带动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它的何去何从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中国是世界上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为8220万桶/日,比2003年增长3.2%,增加了250万桶/日,其中中国的增加量为83万桶/日,占世界的33.2%。

从近期市场供需关系看,2004年新增石油需求的75%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2005年新增需求的近80%也将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

而中国在2004年和2005年新增石油需求中将起主要作用,平均占30%勺份额。

预计2005年中国炼油能力和加工量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

初步预计,2005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将达到2.6亿〜2.7 亿吨。

过去10年,中国成品油需求的增长速度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一致;成品油消耗量以约8.6 %的年增长率上升,成品油消费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三位。

据预测,在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背景下,成品油市场未来10年内将以每年4.5 %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4年12月11日,我国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允许外商设立合资企业从事成品油的零售业务,到2006年12月11日完全开放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对外资开放。

届时,外资公司可在国内营建油库、码头和销售网络。

这意味着外资公司可以大量销售自己生产的成品油,因此将对中石油、中石化构成巨大冲击,而这也是两大巨头面临的的最大挑战。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石化行业有关协会、及石油大学等专业研究单位等提供的大量权威资料,结合我中心对行业内的企业群体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采用定量及定性的科学研究方法编写而成。

报告对我国石油行业的供给与需求、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进出口形势、消费与市场、竞争与发展机会、行业整合状况、行业领先企业、行业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独到的、深入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预测,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以及捕捉投资机会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依据一、石油行业概述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到目前为止,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近海海域发现了688个油气田,形成了六大油气区,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新疆、四川、长庆、渤海和南海等24个油气生产基地。

全国原油产量从1949年的12.1万吨增至2000年1.6亿吨,列世界第5位;2000年天然气产量277亿立方米,列世界第15位。

目前,石油全行业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设计、施工、科研和技术服务配套的工业体系。

(1)石油行业分类石油行业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具有非常鲜明的产业链结构和产业链信息传递效应。

其中,上游从事的业务包括原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中游主要是油气的存储与运输,下游则涵盖炼油、化工、天然气加工等流程型业务及加油站零售等产品配送、销售型业务。

通常情况下,将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称为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化工业),而其余统称为石油工业。

国家发改委按照该分类分别制定了石油工业“十五”规划和石化工业“十五”规划两个与石油行业相关的规划。

二、石油行业特征(1)石油行业技术特征石油工业是一个高风险、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科技战略,突出强调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不仅仅是创新和拥有,在重视科技领先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从而导致研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由传统的学科导向转向了当前的问题导向,并由此引发研发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模式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在技术创新战略上,突出强调把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市场和获得商业效益是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

用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研究替代了学科导向和公司决定的研究,使科技研发与市场、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了企业研发战略与经营发展战略的一致化和一体化。

②研发课题的变化一一注重实用性许多研究机构、油公司和服务公司科研开发课题的选定更加注重实用性,不再进行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研究项目,逐渐减少基于产生技术突破的基础性的长期研究项目,将研发重点放在能够满足客户需求、能够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短期研究项目上,以降低风险、节约成本、提高资本运营效益。

③ 研究内涵的变化一一重视人力资源和科技规划、管理研究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的科研规划、科学的科技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各企业把人力资源开发、科研规划、科技管理纳入研究范畴。

重视人才培养,缩短培养周期,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重视市场研究,强调科研规划的合理性和科技管理的科学性。

④科研形式的变化――国际化与合作研究世界大油公司和服务公司认识到与学术机构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及密切合作的必要性,纷纷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附近建立独立的研究中心,注重技术协作和技术研究联盟,普遍采取了既满足彼此需求又节约成本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研究形式,使石油科技研究走向国际化、合作化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深入,更加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捷、快速。

(2)经济特征石油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属性,石油企业对汇率的依存度也特别高,货币价格变动将对石油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石油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无论是生产性投入或是大宗商品贸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在经历1998年的重组以后,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行业性垄断,组建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加上原有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要从事海上勘探开采,近两年才开始发展下游加工行业)和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主要从事石化产品进出口业务),初步形成了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竞争格局。

但是,这并不等于国内市场形成了有效竞争。

我国三大石油集团或公司基本上是按地域来组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下游批发市场也是按地区划分的。

在石油勘探开发环节,三大集团或公司“划地域而治”,除了三家大型石油公司外,还有一些小型地方企业。

成品油的批发环节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拥有成品油批发权,并被授权制订批发企业布局规划,报国家经贸委审批。

从1999年起,两大集团公司以外的合格成品油批发企业可由两大集团依法采取划转、联营、参股、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

由此可见,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市场组织特点是:资源和市场的区域性分割与局部过度竞争并存。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人为的资源和市场区域分割增加了企业的竞争成本。

其次是政府指导定价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缺乏石油市场机制。

再次是批发市场的人为垄断(国内油品批发市场以两大石油公司为主,油品进口以三家大型国有公司为主)。

四是有关市场秩序的法律不健全,缺少独立的市场监管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授予大企业集团行使政府职能。

由于我国没有反垄断法和独立的石油天然气市场监管机构,不敢也不能在石油天然气行业放开竞争。

(3)高油价对相关行业的影响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是油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而相关能源行业如煤炭、电力等等行业也会由于能源的替代作用而受益;下游的加工和消费行业由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加之转嫁能力弱,利润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石油炼制、化纤制造业、塑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建材业等行业转嫁能力弱、高油价打击较大;交通运输行业、航空等服务业等可以利用价格调节手段转嫁成本、但总体效益下滑;汽车生产企业由于产品销售构成负面影响,所以盈利水平下降。

三、国际石油行业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1)国际石油格局回顾在中东、里海--中亚、非洲和远东等地区,能源消费大国为掌握全球石油资源的控制权,保障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展开了激烈争夺。

(1)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前100年,美国和前苏联左右着世界石油形势,其中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自1859 年钻成第一口工业油井以来,美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产量不断增加,1954年全美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1960年也高达33%达到3.3亿吨。

这期间,美国石油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口。

(2)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随着世界石油工业飞速发展,中东石油产量迅速增加,1960年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6% 约为2.8 亿吨,至U 1972 年则上升为35%达9亿吨,超过美国和前苏联产量之和(8.5 亿吨,其中美国为4.9 亿吨),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区,改变了长期以来美国主导的世界石油格局,石油中心移到中东。

随着中东石油战略地位日益提高,中东国家与西方爆发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激烈的石油资源争夺。

一方面中东国家驱逐了几乎所有西方石油公司,实现了石油生产的国有化,并联合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 ,统一石油生产与出口政策,并分别于1973 年和1979 年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制裁,引发了严重的石油危机;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于1974年在巴黎成立国际能源机构(IEA),协调其石油进口,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应对可能爆发的石油危机,并于80年代通过降低石油需求对欧佩克进行了价格报复。

80年代末,欧佩克与西方两极对抗的世界石油格局基本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