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起源发展及传播了解梅毒从何而来,如何发展,以及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对于预防梅毒的传播,阻断途径,以及治疗梅毒起者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有哈尔滨性病医院专家来为大家介绍下梅毒历史,以及梅毒传播途径。
【梅毒起源】关于梅毒(syphilis)的起源,西方学者认为,在15世纪以前欧洲无梅毒。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一些水手与美洲妇女发生过性关系,回到欧洲时,将梅毒意大利、西班牙。
后来引发欧洲梅毒流行并发展到印度。
通过商业往来,梅毒也进入了我国。
【梅毒发展趋势】1505年在广东省首先发现和记述了梅毒病例,此后,梅毒便从沿海到内地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发病率居高不下,居性病之首。
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有效地取缔了妓院,禁止卖淫活动,对性病进行广泛的普查普治,经过十年的努力,已于1959年基本上消灭了梅毒,1964年我国向全世界宣布基本消灭了性病,这一举动震惊了世界,轰动了全国。
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性病又在我国死而复生,特别是梅毒发病人数大大增加,发病人数急剧上升。
【梅毒病源病理】梅毒是由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亦称苍白螺旋体(Treponemiapallidum,TP),1905年被发现。
在分类学上属螺旋体体目(Spirochaetales),密螺旋体科(Treponemataceae) , 密螺旋体属( Genus Treponema)。
菌体细长,带均匀排列的6~12个螺旋,长5~20μm,平均长6~10μm,横径0.15μm上下,运动较缓慢而有规律,实验室常用染料不易着色,可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菌体。
体外人工培养较难,接种家兔睾丸可获得螺旋体。
【各期梅毒症状】一期梅毒症状:一期梅毒硬下疳: 标志性临床特征是硬下疳(Chancre)。
好发部位为: 阴茎、龟头、冠状沟、包皮、尿道口;大小阴唇、阴蒂、宫颈;肛门、肛管等。
也可见于唇、舌、乳房等处。
硬下疳特点为: 感染TP后7~60天出现,大多数病人硬下疳为单发、无痛无痒、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溃疡,高出皮面,疮面较清洁, 有继发感染者分泌物多。
触之软骨样硬度。
持续时间为4~6周,可自愈。
硬下疳可以和二期梅毒并存,须与软下疳、生殖器疱疹、固定药疹等的局部溃疡性病损相鉴别。
梅毒横痃: 出现硬下疳后1~2周,部分病人出现腹股沟或近卫淋巴结肿大,可单个也可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不等、质硬、不粘连、不破溃、无痛。
称为梅毒横痃。
二期梅毒症状:以二期梅毒疹为特征,有全身症状,硬下疳消退后发生或重叠发生。
TP随血液循环播散,引发多部位损害和多样病灶。
侵犯皮肤、粘膜、骨骼、内赃、心血管、神经系统。
梅毒进入二期时,所有的梅毒实验室诊断均为阳性。
全身症状发生在皮疹出现前,发热、头痛、骨关节酸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男性发生率约25%;女性约50%。
3~5日好转。
接着出现梅毒疹,并有反复发生的特点。
皮肤梅毒疹: 80~95%的病人发生。
特点为疹型多样和反复发生、广泛而对称、不痛不痒、愈后多不留瘢痕、驱梅治疗迅速消退、皮疹富含TP。
主要疹型有斑疹样、丘疹样、脓疱性梅毒疹及扁平湿疣、掌跖梅毒疹等。
复发性梅毒疹: 原发性梅毒疹自行消退后,约20%的二期梅毒病人将于一年内复发,二期梅毒的任何症状均可重新出现,以环状丘疹最为多见。
粘膜损害: 约50%的病人出现粘膜损害。
发生在唇、口腔各部位、扁桃体及喉,为粘膜斑或粘膜炎,有渗出或灰白膜,粘膜红肿。
梅毒性脱发: 约占病人的10%。
多为稀疏性,边界不清,如虫蚀样;少数为弥漫样。
骨关节损害: 骨膜炎、骨炎、骨髓炎及关节炎。
伴疼痛。
二期眼梅毒: 梅毒性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等。
常为双侧。
二期神经梅毒: 多无明显症状,脑脊液异常,脑脊液RPR阳性。
可有脑膜炎症状。
二期复发梅毒: 复发性梅毒疹和粘膜损害多见,可有其它损害。
症状轻。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三期梅毒症状:1/3的显性TP感染发生三期梅毒。
其中,15%为良性晚期梅毒,15~20%为恶性晚期梅毒。
皮肤粘膜损害: 结节性梅毒疹好发于头皮、肩胛、背部及四肢的伸侧。
树胶样肿常发生在小腿部,为深溃疡形成,萎缩样瘢痕;发生在上额部时,组织坏死, 穿孔;发生于鼻中膈者则梅毒骨质破坏,形成马鞍鼻;舌部者为穿凿性溃疡;阴道损害为出现溃疡,可形成膀胱阴道漏或直肠阴道漏等近关节结节: 是梅毒性纤维瘤缓慢生长的皮下纤维结节,对称性、大小不等、质硬、不活动、不破溃、表皮正常、无炎症、无痛、可自消。
心血管梅毒: 主要侵犯主动脉弓部位,发生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即梅毒性心脏病。
神经梅毒: 发生率约10%,多发生于感染TP后10年~20年。
可无症状, 也可发生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脑膜树胶样肿、麻痹性痴呆。
脑膜树胶样肿为累及一侧大脑半球皮质下的病变,发生颅压增高,头痛及脑局部压迫症状。
实质性神经梅毒系脑或脊髓的实质性病损,前者形成麻痹性痴呆,后者表现为脊髓后根及后索的退行性变,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等多种病征,即脊髓痨。
【梅毒危害】1、梅毒螺旋体结构变异、产生抗药性。
每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变异的特性,螺旋体也不例外。
变异的螺旋体犹如升级后的的电脑操作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毒性更强,更不容易治疗。
同时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加速了螺旋体对药物的耐药性的产生,给传统治疗带来困难。
2、危害程度增加,致残致死率上升。
由于螺旋体变异后毒性增强,对身体器官的损伤程度加重。
而且变异后病情发展迅速,加之传统治疗效果差,致使梅毒对身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增加。
不及时治疗将导致器官的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3、梅毒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可引发脊髓痨、麻痹性痴呆、视神经萎缩等。
4、螺旋体危害心血管系统。
可导致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等。
5、螺旋体损害骨骼系统。
引起组织和器官破坏,功能丧失,导致残疾或死亡。
【早期梅毒的危害】二期梅毒和一期梅毒都属于早期梅毒。
一期梅毒患者,如果没有及时科普治疗、或者没有在正规医院里治疗,梅毒螺旋体就会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并大量繁殖、播散,侵犯皮肤、粘膜、骨、内脏、心血管及神经系统,进而出现多种症状。
在这个阶段,通常可能先出现流行性感冒一样的全身症状,随后会有全身淋巴结的肿大及皮肤粘膜的多种损害。
皮肤损害有斑疹、斑丘疹、脓疱疹;黏膜损害有梅毒性咽炎、粘膜斑、梅毒性秃发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完全无法发音。
90%的患者都会出现梅毒疹,这是二期梅毒的基本特征。
二期梅毒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类感冒症状、梅毒疹和全身淋巴结肿大。
患梅毒疹时由于无明显痛苦,常易被患者忽略。
临床上如见到分布广泛、对称,而自觉症状轻微的皮疹时,就要详细询问病史,以免漏诊。
二期梅毒疹表面梅毒螺旋体很多,因此传染性也最强。
【各期梅毒治疗】一、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及早期潜伏梅毒)1.青霉素苄星青霉素G(长效西林)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共2次~3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1次/日,肌注,连续10日~15日,总量800万U~1200万U 。
2.对青霉素过敏者盐酸四环素0.5g,4次/日(2.0/日),口服,连续15日;或多西环素0.1g,2次/日,口服,连续15日;或红霉素,用法同盐酸四环素。
二、晚期梅毒(包括三期皮肤、粘膜、骨骼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或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
1.青霉素苄星青霉素G,240万U,臀部肌注,1次/周,连续3周;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1次/日,肌注,连续20日为一疗程。
也可根据情况休药,2周后进行第2个疗程。
2.对青霉素过敏者多西环素0.1g,2次/日,口服,连续30日;或红霉素,用法同多西环素。
三、心血管梅毒为避免吉海反应,青霉素注射前一日口服泼尼松,10mg/次,2次/日,连续3日。
水剂青霉素G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首日10万U,1次/日,肌注;次日10万U,2次/日,肌注;第三日20万U,2次/日,肌注;自第四日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肌注,1次/日,连续15日为一疗程,总量1200万U,共两个疗程,疗程间休药2周。
必要时可给予多个疗程。
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多西环素或红霉素。
四、神经梅毒为避免吉海反应,可在青霉素注射前一日口服泼尼松,10mg/次,2次/日,连续3日。
水剂青霉素G,每日1200万U~2400万U,静脉滴注,即每次200万U~400万U,每4小时一次,连续10日~14日,继以苄星青霉素G 240万U ,1次/周,肌注,连续3次。
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 240万U ,1次/日,同时口服丙磺舒每次0.5g,4次/日,共10日~14日。
继以苄星青霉素G 240万U,1次/周,肌注,连续3次。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或红霉素。
五、妊娠梅毒1.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 /日,肌注,连续10日。
妊娠初3个月内,注射一疗程,妊娠末3个月注射一疗程。
2.对青霉素过敏者,只选用红霉素治疗,每次0.5g,4次/日,早期梅毒连服15日,二期复发及晚期梅毒连服30日。
妊娠初3个月与妊娠末3个月各进行一个疗程。
但其所生婴儿应用青霉素补治。
六、先天梅毒(胎传梅毒)1.早期先天梅毒(2岁以内)(1)脑脊液异常者水剂青霉素G,10万U~15万U/(kg·d),出生7日以内的新生儿,以5万U/kg/次,静注,每12h1次;出生7日以后的婴儿每8小时1次,直至总疗程10日~14日,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5万U/(kg·d),肌注,1次/日,连续10日~14日。
(2)脑脊液正常者苄星青霉素G,5万U/(kg·d),1次分两臀肌注。
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者,可按脑脊液异常者进行治疗。
2.晚期先天梅毒(2岁以上)水剂青霉素G,20万U~30万U /(kg·d),每4小时~6小时1次,静注或肌注,连续10日~14日。
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5万U/(kg·d),肌注,连续10日~14日为一疗程。
可考虑给第二个疗程。
对较大儿童青霉素用量,不应该超过成人同期患者的治疗用量。
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
七、HIV感染的梅毒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注,1次/周,共3次;或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注一次,同时加用其他有效的抗生素。
【梅毒传播途径】1. 直接性接触传染:主要传染途径。
约95-98%的梅毒病人是通过这种方式被传染上的。
梅毒病人的外生殖器部位的皮肤和粘膜多有病损,病损的溃疡面和渗出物中有大量的梅毒螺旋体。
经研究发现梅毒螺旋体对人体的皮肤和粘膜有亲和力,能穿透正常的皮肤和粘膜。
梅毒病人生殖器上的病损不痛不痒,不妨碍性交,如果病人继续与其他健康人发生性行为,那么后者很容易被传染上梅毒。
另外,在性交时,外生殖器极度充血,并相互摩擦,多少会引起皮肤粘膜的细微擦伤,更为梅毒螺旋体的入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