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色工贸城市建设为主线,紧扣“海西”建设大局,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和“项目带动”战略目标的实施,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收紧土地信贷闸门的形势下,努力克服困难,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测算一览表指标名称“十一五”规划目标2005年实绩2007年实绩2008年预计2010年预期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突破7342.4559.9372.9100.5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13.316.115.71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00001750724865­2945639723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15:50:3524.7:42.4:32.922.8:47.2:3021.7:48.3:3015:50:35城镇化率(%)5247.347.348.652财政总收入(亿元)5以上3.204.845.326.44地方级一般财政收入(亿元)3以上1.782.753.34.3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101.366.645.02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10.119.922.018.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左右102.1103.9105.0105.0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60001046205621002500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72.424.03.77.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以上48617090城市污水处理率(%)69以上——6069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9101010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万人)0.90.1930.26480.2651.2城镇登记失业率(%)5.2以内5.174.283.8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8.327.512.01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10.513.812.010.0森林覆盖率(%)76以上75.575.575.576人口自然增长率(‰)8以内5.725.845.865.85总人口(万人)25.324.2324.5524.7625.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力争80—93.095.696.0二、主要工作落实情况㈠立足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一是抓优势骨干企业壮大。
抓好青山纸业、大亚木业、三和食品、明光新型材料、麦丹、侨丹、宏盛等16家优势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以重点企业发展带动工业和民营经济壮大。
至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产值82.24亿元,比2005年增长87.6%,年均增长37%;2008年上半年实现产值51.67亿元,预计到2010年可实现产值140亿元;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43亿元,比2005年增长64.7%,年均增长28.3%,预计到2010年可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及工业增加值均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18%和16%的目标。
二是抓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
围绕林产加工、金属深加工、生化等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大力提升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县加快培育一批优势品牌,不断提升企业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沙县宏盛塑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宏光”牌酚醛模塑料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我县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青山”牌包装用纸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明福”牌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宏光”牌氨基模塑料、“虬江”、“老潘头”牌腐乳等产品荣获“福建名牌产品”,麦丹集团公司的“麦丹”牌荣获“福建著名商标”,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抓环境优化。
我县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政策规定,采取了“一站式”办理、快捷审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AB岗、责任追究等措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工作作风,开展了互保贷款、银企对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2008年上半年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46亿元,同比增长35.5%,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76.4%。
㈡立足“闽中中心城市”建设,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制订出台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2008年沙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工作意见,推进流通产业发展工作,商贸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是专业市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民发商业广场建成投入使用,三明汽车城已吸引20多家品牌经销商入驻,长安铃木和广州丰田汽车4S店等项目顺利动工建设,目前还有多家品牌4S店有意落户我县,正在商谈之中,万佳车城建成投入使用,陶瓷建材城即将动工建设。
二是商业业态取得新提升。
民发商业广场成功引进夏商集团、华联百货和百胜餐饮(肯德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嘉华联百货、肯德基等投入运营,步行街、鸿图、华山等商业街形成,颇具规模,2007年,县步行街被省经贸委授予福建省特色商业街,夏茂镇被授予商贸重镇,绿园大酒店(客房部)、万佳量贩连锁店等3个企业被授予福建省“放心店”。
三是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及市县一体化的加快推进,成功引进与厦门港务集团合作的三明物流园区(无水港)、海西工程机械专业市场、夏茂液化气储配站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
同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县累计完成改造农资农家店和日用品农家店135个,132家通过省、市验收。
四是不断提升沙县旅游档次。
2007年成功创建优秀旅游县,入选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城市知名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继续完善旅游景区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小吃城一期完成封顶并启动二期工程,爱乐龙湖山庄正式动工,淘金山、大小佑山森林公园、松柏岩等旅游景点得到进一步开发,两年来接待游客5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3亿元。
㈢立足夯实经济发展后劲,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制定年度《县重点项目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采取定期调度、责任分解、按时办结等措施,认真谋划、积极跑省市、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2006年安排101个县级重点项目,全县建设项目完工40个,完成投资28.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26.9%;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2.5%。
2007年安排93个县级重点项目,全县建设项目完工30个,完成投资35.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53.7%;全县重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2.5%,工业项目占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58%提高到63%。
2008年确定县级以上重点项目124个,其中在建重点项目113个,总投资171.3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9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8.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39.4%;县项目库已储备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各种项目80个,储备项目基本达到预可研程度,增强了我县经济发展后劲;组建了项目策划办,专门负责项目策划工作;目前,项目策划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完成策划并进入实施的项目10项,总投资4.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2亿;已进入前期阶段并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10项,正在策划的还有23项。
㈣立足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应对,努力运作,有效作为。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工作着力点,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加快推进绿色工贸城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完成了8家国有工业和内贸企业改制,国企改制面达97%,县属国有资本基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加快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建设;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行了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对项目投资进行管理,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专项清理,保留229项;农村税费、集体林权制度、农村水利产权制度等各项涉农改革基本完成,殡葬、住房、户籍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是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巩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成果,全年国库集中支付支出2407万元,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平稳。
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加强财政法制建设,财经秩序进一步好转,预算约束力进一步增强,依法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完成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监管系统,严格将各部门(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三是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成立票据管理办公室,积极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从源头上管好非税收入,实现“以票管收,以票促收”,督促各单位的非税收入及时缴库或缴存财政专户。
在招商引资方面,06年至今年6月沙县参与了农业专场招商、工业专场招商、深圳外资专场招商、“11·6”林博会、“12·8”小吃文化节、香港招商等重大招商活动共18场,共签约合同项目223个,总投资181.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32个。
合同外资5106万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823万美元,已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任务的80.4%。
㈤立足促进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经营水平主动融入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思路,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关键环节,拓展城市空间,做优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是加快完善城乡规划。
基本完成《沙县城市总体规划》、《海西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成果修编,实施了《金沙园以南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东门片区控制性规划》的初步方案,推进了高砂、高桥等6个乡镇的集镇规划工作,城乡规划布局更加科学。
制定了加强土地和规划建设长效管理、城中(郊)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等措施,城乡规划管理更加规范。
二是全面推进城市建设。
启动大洲大桥及其连接线工程,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
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2.1平方公里,达18平方公里;金鼎城、龙湖天城、罗布家园等精品住宅小区初具规模,民发商业广场建成投入运营,污水处理厂、220kv金沙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五叉口道路、垃圾压缩站、中转站等设施建设顺利;建国西巷拆迁安置工作平稳有序,城市夜景设施得到完善提升,城市建设品位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