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汇编前言为促进我县“中小学教学质量1 2 3工程”的深入开展,全面实施教案改革优化工作,实施中学物理“学案 教案 练案三案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以最终实现广大教师共享备课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在3月全县开展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编写评比活动。
评比结果已在“关于我县中小学教学评优获奖结果的通报”公布。
现将较为优秀的教学设计汇编成册,以达到广大教师学习、观摩、运用和共享优质教案目的,物理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作为参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本汇编中增删备课内容,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备课效果。
但我们在编缉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学校物理教师没有按通知要求编写教学设计,致使本汇编个别教案缺少而不完整;本汇编中教学设计的质量参差不齐。
希望各学校物理老师在使用中补齐缺少的教学设计,修改本汇编的教学设计,再回复到的信箱,以便更好地运用和共享优质的教学设计。
本汇编的编者付出了很多的智慧和劳动,对此,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目录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 (3)11.1 从闪电谈起 (3)11.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7)11.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11)11.4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14)11.5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 (17)11.6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20)第11章复习课 (23)第十二章探究欧姆定律 (26)12.1怎样认识电阻 (26)12.2探究欧姆定律 (31)12.3欧姆定律的应用 (34)第十四章内能与热机 (37)14.1认识内能 (37)14.2热量与热值 (42)14.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53)14.4热机与社会发展 (58)第十六章电动机与发电机 (65)16.1 关于电动机转动的猜想 (65)第十七章电能与电功率 (70)17.1电能和电功 (70)17.1电能和电功 (73)17.2探究灯泡的电功率 (78)17.3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关系 (82)17.4怎样使用电器正常工作 (85)习题课:电功与电功率的计算第十八章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98)18.1 家庭电路 (98)18.2 测算家庭电费 (101)18.3 怎样用电才安全 (108)18.4 电能与社会发展 (113)第十九章电磁波与信息时代 (115)19.1最快的“信使” (115)19.2 广播电视与通信 (117)第二十章能源与能量守恒定律 (120)20.3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120)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11.1 从闪电谈起1、学情分析:前面所学的光、热、力等现象,大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一些现象;而对于电,学生往往感到很“神秘”,且很“好奇”。
可借助学生对这种自然现象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地说出所观察到的、所了解的有关电的知识,老师给予适度的鼓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材分析:对本节的教学内容,《课标》没作要求,但是从电学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认识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的体系来看,静电是学习电学的基础,因此,要使初中学生对电学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有必要以简单的静电现象作为学习的起点。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
5、实验器材:多媒体视频(闪电、避雷设施)、手摇电动机、验电器、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纸屑、梳子等6、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7、教学策略:(1)让生活走入物理。
(2)培养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回忆闪电(或投影的有关图片、播放的录像)的情景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提供实验器材:梳子(或铅珠笔)、纸屑,做演示实验。
电是什么?利用器材完成活动1,说说看到的现象。
点个别代表发言观察到的现象。
提供橡胶棒、玻璃棒、毛皮、丝绸利用器材仿照图11-3进行实验。
巡视,个别辅导。
实验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发现;然后教师指出: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都说带了“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掌握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两种电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实例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列举生活中摩擦的一些实例。
(补充:如冬天,脱毛衣会有火星,梳头发时梳子会吸引头发,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反复进行活动2实验在完成摩擦起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实验。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区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是不同的。
根据实验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先让学生区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是不同的,师生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学案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带电体现象带电体玻璃棒橡胶棒玻璃棒橡胶棒根据表中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分析表中的现象,派学生代表发言。
板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指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另一种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通过练习,巩固教学重点:(1)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11-1所示,已知B带正电,则D带电荷。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的通草球,若通草球被吸引,则该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3)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张开,如果把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容易分开了,这是为什么?观察放电现象,了解闪电的奥秘。
讨论闪电的原因。
演示活动3模拟闪电现象介绍闪电形成的原因和尖端放电,同时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说明。
活动3师生共同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注意几点)(1)原子结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电子转移。
观察验电器的构造,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掌握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出示验电器,让学生了解它的构造;巡视,指导,重点是要学生掌握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验电器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问:除验电器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教师补充:①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②用一个已知带电体检查物体是否带电,③将物体靠近轻小物体,看是否能吸引轻小物体,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播放媒体介绍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观察动画,讨论电现象的应用以及如何防护。
师生共同归纳:摩擦起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板书略。
练案:(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可使玻璃棒带电;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会带电,你是怎样认识到它们所带的电荷不同的?(2)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这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橡胶棒(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实验室常用的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
(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摩擦时原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B、摩擦时核外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C、摩擦时原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D、摩擦可以创造电荷(5)如图11-2所示,甲、乙两个通草球悬挂着,当乙球靠近甲球时,两球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球带正电,乙球不带电B、甲球不带电,乙球带负电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D、甲、乙两球都带负电或都带正电(6)有4个轻质球A、B、C、D,已知小球C带正电,小球A与C相互吸引,小球A与D相互排斥,小球B与D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球A带负电,D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B、小球A带负电,D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小球A带负电,D带负电,B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D、小球A带正电,D带正电,B一定不带电(7)小红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装运汽油为什么不准用塑料,而要用金属桶?练习巡视、指导教学后记:11.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1、学情分析:学生对相关动手、而且能立即看到结果的实验,非常好奇,对连接成功会有成就感,教师可根据实际要求学生在了解基本电路的组成后,让学生人人动手,结合课本的“活动”为先导,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电路的有关知识,不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学得扎实,学得有兴趣。
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对连接电路进行规范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活动1“怎样使一个小灯光发光”,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然后结合学生连接的电路,介绍通路、开路和短路,并学会画电路图;再以活动2“怎样使两个小灯光同时发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串联和并联,搞清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路的组成,知道通路、开路和短路,会连接简单的电路,并能画出电路图。
(2)知道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并能画出和识别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图。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连接电路,观察、思考和交流,探究电路的组成及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连接电路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电路的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串联和并联连接的基本方式,电路图的画法。
难点:电路的短路及短路现象,用实物图或电路图判别电路的连接方式。
5、实验器材:干电池两节、开关两个、灯光两个和电线若干组成的线路板、畜电池,手电筒、家庭实物电路图、线路板图片等等。
6、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交流讨论法7、教学策略:(1)从生活到物理。
(2)利用学生兴趣激发潜能。
8、教学过程:学案(学生学习活动)教案(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说明观察媒体中的各种电路,再详细观察图11-14 提供媒体播放(输电电路、电路板、家庭电路、手电筒电路等)认识电路讨论电路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小组进行“活动1”。
完成后上台展示实验结果,介绍电路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既然电路这么重要,这节课我们亲自动手实验,连接电路,认识电路。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1”,教师必须先明确任务:“让灯泡亮起来,并用开关控制灯泡”,同时提醒学生注意:①切不可用导线直接把电池两端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