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检测题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检测题1

章末检测(B)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011年第17号热带风暴“纳沙”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后加强为强台风,于9月29日下午在海南文昌登陆,我国14省(市)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据此回答1~2题。

1。

影响我国的台风最可能生成于下图所示地区中的()
2.台风“纳沙”的移动路径不可能是下图中的()
A。

① B.②
C。

③D。


解析:影响我国台风形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读图可知,A地最可能。

台风运动路径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读图可知,台风“纳沙”的移动路径不可能是④。

答案:1、A2、D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

回答3~4题。

3.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
A。

50°N、副极地低气压带B。

90°N、赤道低气压带
C。

30°S、副极地低气压带 D.60°S、赤道低气压带
4。

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A。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

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解析:第3题,通过读图可以得出50°N左右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此时60°S附近出现了气压最低值。

第4题,亚欧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意味着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符合条件的只有D项。

答案:3、A4、D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

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①B。


C.③D。


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B.近7千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

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解析:抓住题目中“最后一次寒冷事件之后,‘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可确定应是③。

依据题图中信息,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应是呈波状上升。

答案:5、C6、C
下表为我国某地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

在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中
()
A.a地的气压比b地低
B.c地附近有冷锋活动
C。

d地的风力比e地大 D.e地的风向为偏北风
8。

a、c、d、e四地中,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是
()
A.a、c
B.a、e
C。

e、d D。

d、e
解析:根据图中各点的气压值,可简单地绘制出等压线,从而可看出,这是北半球的一个低压中心,a地的气压比b地高,c地附近会有暖锋活动.d处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比e地小,故风力比e地小;e处的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会形成偏北风。

根据上题所言绘制出的等压线可知,该气旋
的东部和西部分别会形成暖锋和冷锋,在锋面冷空气一侧的c、a,即暖锋的锋前、冷锋的锋后,可能会出现降水天气.
答案:7、D8、A
英国《卫报》一位资深环境记者称,如果人们不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有效控制的话,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 ℃,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据此回答9~10题。

9。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
A。

地球地表径流增大
B。

降水增加
C.大气环流加强,风浪增大
D。

极地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
10。

下列现象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是()
①陆地面积减少②南极企鹅生存空间变小③中纬度地区因蒸发加强将变得更加干旱④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
A.①②④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陆地面积减少,南极企鹅生存空间缩小,气温升高可使蒸发加大,部分地区径流减少,中纬度地区因蒸发加强,将变得更加干旱,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

答案:9、D10、B
下图是“某年4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110°E,40°N)、乙(120°E,45°N)是近地面的两地点。

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控制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是()
12。

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甲地炎热干燥;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
B.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狂风暴雨
C。

甲地此时多西南风;乙地此时多东北风
D.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阴雨连绵
解析:由剖面图可以看出甲、乙两地均位于锋面气旋的冷气团一侧,且北半球的锋面气旋是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图中B、D两图空气运动方向为逆时针,但只有B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冷气团一侧,且乙地纬度高于甲地。

第12题,图中甲地位于冷锋附近,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位于暖锋附近,阴雨连绵.
答案:11、B12、D
二、综合题(共26分)
13.下图表示30°N~60°N的大陆部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2)B、C两地中,常年受西风带控制的地区是________;冬雨夏干的气候分布在________地区,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处常年受________气团控制,其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为三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将其序号与上述气候类型的代表字母对应填空: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几种常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从气温方面入手分析可知,气温受纬度因素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由此判断出温度带,图中A、B、D应为温带气候类型。

从降水入手分析可知,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决定其降水状况,降水量还受距海洋远近的影响。

图中D地距海洋远,故降水少;B地常年受西风影响,常年降水均匀;C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因而气候冬雨夏干;A地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1)温带季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B C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3)大陆冬寒夏热;干燥少雨(4)C B A
14。

读下图及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空气中水汽凝结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称为雾.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由辐射冷却形成,叫辐射雾;暖而湿的空气做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叫平流雾。

材料二某年冬天武汉市雨雪天气持续不断,但一直是下雪不见雪。

1月16日凌晨,武汉城区下起该年第一场大雪,从凌晨2时左右至7时,持续的大雪使城区主要道路铺上了厚厚的积雪.残雪还未融化,浓雾又起.17日,江城遭遇了入冬以来较罕见的一场浓雾。

材料三武汉市2011年1月6日~20日气象数据变化图
(1)武汉市6日~20日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日,最小的________日。

(2)武汉市哪几日雨雪较大?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武汉市“下雪不见雪”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雪融后出现的浓雾,从成因看,属于________雾,它形成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武汉市该段时间内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可由图直接读出。

(2)题,气压低时空气易上升形成降水天气,读图可知,在11、16、20三天气压较低,空气易抬升,容易形成降水天气。

(3)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地区在该段时
间内日平均气温均在0 ℃以上,因此雪降至地面后很快融化,故会出现下雪不见雪的现象。

(4)题,降雪后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容易出现大雾天气。

答案:(1)1118
(2)11、16、20气压低,空气抬升的幅度最大
(3)日平均气温在0 ℃以上,没有达到能使水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冰点。

(4)辐射①降雪后,日平均气温在0 ℃以上,雪融化快,空气中水汽含量大;②17日气压较高,空气对流较弱,大量的水汽便凝结形成了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