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廉颇蔺相如传》,除了廉颇和蔺相如,其他的人物都很喜欢,特别是那个近似天真幼童的赵文惠王。
我认为编者把这篇文章编进语文课本里,其用心不言自明--就像课后练习问“这篇课文表现出廉颇和蔺相如怎样的思想品德?”一样的弱智。
或许编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只是想告诉人们应该像廉蔺同志学习,学习他们大智大勇明辨是非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爱国爱民。
可在我以为却恰恰相反。
廉颇,匹夫也。
蔺相如,无赖也。
在完壁归赵这件事中,受益最大的不是赵国也不是秦国,而是蔺相如。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也就是说:完壁归赵这件事根本就是个闹剧。
除了成全蔺相如外,赵文惠王和秦王都只是个丑角而已。
说起成全蔺相如,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不能不提。
一个是宦官的头子缪贤还有一个是蔺相如的随从。
前者举荐了蔺相如才让他有飞黄腾达的机会,这在古代历史中实属少见。
按理说对高人贤者,咱们古人可都是干着打压诬陷的勾当,至于举荐人才这很难说的通,如果不是缪贤这人品德高尚就是他与蔺相如有隙,想借此凶多吉少的任务干掉他。
根据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
然而,功劳最大的却是那个连名字都没有载入史册的随从了。
就是他带着和氏璧连夜逃回赵国,期间种种困难险阻担惊受怕却不为人所知。
如果没有他冒险送璧,如果他不顾职业道德把和氏璧占为己有远走高飞,如果他贪慕虚荣把璧奉献给秦王博得一官半职,如果他……结合种种可能只能说明:这位随从的素质真他妈的高!凭此问鼎战国“最突出贡献奖”是众望所归的。
再加上蔺相如不知羞耻的以玉石俱焚的姿势相逼……种种巧合下才造就了完美的完壁归赵,而历史却把功劳独加给蔺相如实在是有违公平,至少缪贤和那位随从功不可没。
如果说完壁归赵这件事使蔺相如展露头角的话,那么在渑池会上他就充分展示了市井无赖的本色。
在宴会上,秦王叫赵王为他击鼓,然后让书记记下来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虽然赵王敢怒不敢言,可蔺相如却受不得这个恶气,一再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不肯,蔺相如这么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用现在的话说是:你肯不肯,不肯,我就跟你拼了。
十足的流氓气。
虽然这可以说蔺相如勇敢忠心,但是这种手段与捆着炸弹抢劫的土匪没什么区别。
最后,蔺相如凭借这件事到达了权势的最顶端,官拜上卿比廉颇还牛逼。
再来说说廉颇。
廉颇是个将才,性格耿直,有话说话,他看不起蔺相如就敢大庭广众之下说:“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
”从他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山西兄弟敢爱敢恨的品性。
可他偏偏死脑筋,明知道蔺相如善于口舌,还被他一番说辞感动的自愿背起荆条上门谢罪。
说他匹夫,是因为他傻的可爱。
《廉颇蔺相如传》中最可爱的要属秦王了。
之所以说他可爱,是因为他竟然可以忍受蔺相如这痞子接二连三的耍弄。
比如在完壁归赵这件事中,蔺相如用“璧有瑕”这个借口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上要了过来,然后让他“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才能把璧交给他,可当他做完这些,蔺相如却告诉他:想要璧就去赵国拿吧!这就把他耍的团团转,好在他有涵养,换成一般国君早就把那丫的拖出去斩了。
再说渑池会上被蔺相如要挟,好歹是强国的国君,左右还有青龙白虎护法,却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面前扯下老脸击鼓,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他无脑还是大度。
最后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赵文惠王。
他放心的把和氏璧这个宝贝交给一个宦官的食客,不担心他落跑,这种“用人不疑”的气度很值得敬佩,还有他以为可以和一个攻打自己国家的敌人交朋友的这种天真都显得那么的可爱。
在我以为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同志们,不管是做好人坏人贱人都可以就是万万不能做可爱的人呀.君臣一心,众臣团结,方天下太平。
《将相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将相和》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故事。
赵国是战国的“七雄”之一,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国力仅次于秦国。
廉颇、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惠文王时代的大臣。
赵惠文王当政时,赵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势力强盛,是东方唯一能同秦国抗衡的国家。
小荷作文网 春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楚国和氏璧,秦国垂涎三尺,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与之交换。
经人推荐,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在秦王宫,蔺相如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当面揭露秦昭王的阴谋,机智周旋,“完璧归赵”。
蔺相如被拜为上大夫。
后来,秦昭王提出与赵王渑池相会,秦赵修好,蔺相如随赵王前往。
宴会上,秦王要赵王为其鼓瑟,并让太史记下,以羞辱赵王。
蔺相如见机而动,胁迫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得不敲一下,蔺相如也叫太史记下,打消了秦王的傲气。
赵秦渑池之会以后,蔺相如因为有功又被拜为上卿。
小荷作文网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南杀北战,屡建奇功,拜为上卿。
因为当时文官的上卿就相当于丞相,廉颇对蔺相如位居他之上大为不满,在极力反对不成的情况下,就多次当面羞辱蔺相如。
历史上,大臣之间互相争斗的情况屡见不鲜,十分激烈,吴国宰辅伯嚭与伍子胥的矛盾冲突,后果是越国吞并了吴国;赵高与李斯之间的斗争,相互攻杀,加快了秦国的灭亡;汉末年,董卓与王允的斗争,把个汉朝搞得鸡犬不宁;三国时的蜀国姜维同宦官黄皓的斗争,使蜀国越来越弱。
康熙时代,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两党斗争,导致清政府官场腐败,国力受损,几乎酿成亡国的大祸。
可见大臣之间的斗争非同小可,往往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斗争的后果是国家大乱或江山易主。
《将相和》反映的矛盾,是大臣之间的矛盾冲突。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是因为蔺相如没有身经百战,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就拜为上卿,他心里不服。
如果这个矛盾长期不解,积怨下去,就会祸及国家百姓。
齐国、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攻赵,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样的人才。
如果他们自相残杀,两败俱伤,正是敌人所希望的。
当有人给廉颇讲明蔺相如多次退让与他的原因时,廉颇的思想很快就转化过来。
他说:“这一番话似春雷当头震响,惊醒了老廉颇大梦黄梁,心问口,口问心,暗自思量,真为自己做事差悔恨难当。
”老廉颇马上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可见廉颇的感情是真诚的,他的精神非常高贵,在国家利益面前,能以大局为重,把个人的恩恩怨怨抛到一边。
对廉颇的到来,蔺相如非常感动,他说:“老将军你何必身背荆杖,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我虽然在秦邦完璧无恙,我虽然渑池会羞辱秦王,我虽然有侥幸封为丞相,怎比得你老将军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可算是盖世忠良。
”从此二人结为生死之交。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
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
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廉颇的浮沉际遇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近年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廉颇故里在平遥廉庄,作为平遥人,我们从感情上更拉近了和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距离。
今年五月,高平市已率先成立了廉颇文化研究会,第一次把廉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始进行广泛深入的考证研究,而且投巨资修复大粮山廉颇庙,大规模开发长平古战场,创作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再现廉颇的丰功伟绩。
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壮举,我们钦佩高平文化界的远见卓识,愿意在廉颇文化研究方面略尽微力。
关于廉颇的生平和功绩,我们所涉猎到的历史记载不很多,《战国策》上只记载一句:“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几。
廉颇救几大败秦师。
”记载较为详细的是司马迁所著《史记》,其中第四十三卷《赵世家》和第八十一卷《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文章,较为完整地刻划了廉颇的英雄形像和他的浮沉轨迹。
后世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关于廉颇的记载,但基本上仍遵循《史记》,而且没有《史记》中的情节生动具体。
依据这些典籍记载,我们可推断廉颇大约生于赵国最强盛的赵武灵王时期,建功立业则主要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赵悼襄王时期廉颇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始奔魏,后奔楚,郁郁不得志,可惜一代名将最终悲哀地客死他乡,卒死于楚之寿春。
从来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总是为现实服务的。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廉颇现象便是一面镜子,廉颇文化研究对于今天同样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廉颇文化研究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专家们一定已有许多高论,今天我们研究和检索廉颇一生的功悲浮沉际遇,对于构筑和谐社会至少可以获得一些启示,本文谨在这个方面提出一管之见,算是一家之言。
启示之一:国运昌则英雄出。
廉颇的青少年时代正是赵国最强盛的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乃一代雄主,他在位二十七年,最主要的功绩是排除一切阻力,学习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长处,在全国范围强行推行胡服骑射,这对于习惯于车战步战的中原各国的传统军事体制,无疑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从而大大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据《史记·赵世家》载:“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从这段文字记载可知,秦昭王即位尚且是赵武灵王的主意,可见当时赵国在诸侯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林胡王献马。
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
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实行胡服骑射之后,强大的赵军击败胡人,将赵国的疆域扩展到胡地境内。
“二十年,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
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
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赵国达到了他的极盛期,从北方直接危胁秦,成为战国七雄中仅逊于秦国的北方强国。
赵武灵王本人甚至诈以使者身份马踏咸阳,与秦昭王面对面折冲秦廷,而后萧洒地扬长而去。
《史记·赵世家》记载:“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秦昭王知道真相之后竟惊骇三日。
辩证法认为,时势造就英雄。
廉颇就是在这个国力强盛时期渡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在尚武强国的大形势下,青年廉颇选择了以武功立世报国的道路。
大约他在少年时期便离开家乡小山村廉庄,投奔高人练武习艺,练就一身过人的本领,在他步入青年时,便投军入伍,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突颖而出,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将军伐齐,大破之,取齐之昔阳。
秦赵渑池双王会,廉颇以武力作后遁,有力地支持了蔺相如再屈秦王故事。
接着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再过二年,又攻齐几,取得成功,后三年,又攻魏防陵、安阳,取得全功,为赵王国的兴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英雄廉颇威名赫赫,“以勇气闻于诸侯”,成为赵王国的主将。
启示之二:将相和则国家兴。
廉颇最为感人的就是他负荆请罪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故事广为传颂,后来又编成戏剧搬上舞台。
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廉颇不是完人,既有他闪光的品格,也有他性格的局限。
在将相和故事中,既表现出廉颇性格弱项的一面,同时又表现出他品德高尚的一面。
他性格的弱项表现的一个方面是妒忌,容不得自以为才能功绩明显比不上自己的蔺相如反而位居自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