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今天我以教科版《侗家儿童多快乐》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艺术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3课题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这首歌由一个扩充性乐段构成的二声部合唱歌曲、表现侗家儿童的天真活泼的美好情感,其中歌曲里休止符的运用也十分巧妙,较好地揭示出儿童的风趣可爱的神情。
这首歌曲的学习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
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通过聆听侗族大歌、观赏舞蹈使学生初步了解侗族艺术的美。
2、指导学生认识合唱谱的大括号,并学唱《侗家儿童多快乐》的第二声部。
3.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演唱《侗家儿童多快乐》,准确的把握好歌曲的音准,节奏。
合唱部分要求做到音色统一、声部和谐、音量均衡。
4.引导学生学习侗族特色的舞蹈动作。
三、教学重难点:
1、音乐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为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用欢乐,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
2、难点:教学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它是本课学生学习的一个突破口,我将紧紧围绕全曲的灵魂句,采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来引导学生做到音色统一、声部和谐、音量均衡。
接下来是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
对于儿童来说,音乐情感与形式几乎都能诱发其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
为了使儿童能在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
本课将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创设情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
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发现新课程问题教学能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善导问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于是本课运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四个环节按学生的学习程序分为“情境导入”“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练习”、“简结转新”五个活动版块。
来设计。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这节课的设计,首先是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
1、组织教学。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 因此,在组织教学中以师生音乐问好的形式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复习旧知识。
接着复习旧知识即是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单声部的演唱,是为了巩固学过的知识,更好的延伸到新知识的学习。
(二)指导预习
为了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新知识学习点之前设计了两个问题来指导学生预习。
问题:让学生对比《侗家儿童多快乐》的单声部谱和合唱谱,找出不同之处。
并在预习中认识合唱谱的大括号。
这节课的引领性环节是让学生了解二声部合唱这一种演唱的形式及充分感受侗族艺术的美。
因此让学生听赏《侗族大歌》,先提出听到了什么鸟的声音?它是怎样叫得?并让学生明白一个同学是不能同时模仿大歌里布谷鸟的高、低叫声,使学生对合唱起到了意识印象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问题教学,合作、探究学习。
为了更好的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接下来设计了第三个环节:问题教学,合作、探究学习。
其实我们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合唱是小学歌曲教学中难以突破的一大难点。
在这一难点中从上一个环节侗族大歌布谷鸟的叫声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模仿二声部布谷鸟的歌声,一个声部是抒情的(唱)另一歌声部是活泼,跳跃的(唱),通过这两个声部发声练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了解什么是合唱,并感受到二声部合唱这种演唱形式的和谐、均衡的美。
从而引入《侗家儿童多快乐》歌曲合唱部分的学习,首先是节奏练习,节奏练习是为了下一步学唱歌曲合唱部分打下基础,在学唱合唱部分歌曲时,先听赏,接着采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在学生会唱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比较两个声部不同的情绪特点得出结论:一声部的情绪是抒情优美的,二声部的情绪是轻快活泼的.并引导学生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来演唱合唱,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都不由自主的说出自己的感受:觉得在合唱时自己的歌声完全融入在集体的歌声中,充分的体验到合唱谐和、均衡的美。
就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去攻克,使学生层层深入去感受二声部合唱的谐和、均衡的美,从而突破了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
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
学生在学习中即学到新知识又得到了美和愉悦的感受。
(四)设问练习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四)设问练习这个环节设置了三个问题。
问题1找一找属于二声部合唱曲的歌曲,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合唱的认识,问题2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如:两人或四人小组等分声部唱一唱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是为了落实歌曲二声部合唱的学习情况。
通过问题3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侗家儿童多快乐》合唱部分两个声部不同的情绪特点,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学习成果、感受问题。
因此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左右摆动表示第一声部抒情、优美的情绪,左右轻快点头来表现第二声部的轻快、跳跃的情绪,在学生的表现过程中对学生及时肯定并加以鼓励。
(五)简结转新
学生在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及设问练习的巩固中掌握了合唱的技能技巧这
一难点之后,怎样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并延伸到新的知识,在第(五)简结转新这个环节是这样来设置的:
(1)、谈收获。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认知,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因之前一环扣一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二声部合唱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在转新拓展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了解二声部合唱谱的基础上,学会辩认三、四....声部的合唱谱子。
(2)、欣赏侗族的舞蹈,抓住侗族舞蹈中最基本的动作特点来跳一跳。
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接着欣赏侗族的舞蹈,让学生在“唱”的基础上,创编欢快的侗族舞步来表演。
使学生体验舞蹈和音乐的合作性,感受歌舞的融通性和结合性的美。
可谓是调动了学生的各部感官,学得趣、唱得美、跳得欢,最后师生一起载歌载舞,深切地感受侗族儿童的快乐生活和我们祖国美好的明天。
以上是我对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