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序言一、课程的性质和开课的目的⒈性质:流行于国外的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思想潮流的介绍和评价。
“当代”特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历史阶段。
“国外”主要指西方发达国家。
“社会”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人类社会。
“思潮”即思想理论所形成流行状况。
⒉目的:开阔视野,扩充知识,了解前沿,充实底蕴。
二、“思潮”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走向低潮,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失去了昔日的吸引力。
而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高失业率与经济低增长率的并存、福利制度的危机、男女平等要求的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等,这些都向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造成了西方各国种种的社会危机。
资本主义将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成了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各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纷纷提出新的理论,以求解决各自面临的社会问题,并进而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
本课程介绍和评析的思潮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材⒈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9种比较有影响的思潮,具体如下:⑴未来主义。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
⑵新自由主义。
是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于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的、在70年代复兴的一种公开为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思潮。
⑶后现代主义。
是产生于60年代的、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⑷后殖民主义。
是产生于70年代末、以反思欧洲殖民主义历史事实及其后果为内容的一种理论批判话语和社会思潮。
⑸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是继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后,于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又一马克思主义思潮。
主要特征是以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重新建构所谓科学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⑹生态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
它提出了一整套以建立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型需要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
目标是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理想。
⑺女权社会主义。
是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试图将女权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
⑻市场社会主义。
是形成于30年代、复兴于80年代初的,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
⑼“第三条道路”。
是90年代在西欧国家兴起的、资产阶级左翼政党提出的一系列以改革现有政策为内容的政治思潮。
第一讲序言一、课程的性质和开课的目的⒈性质:流行于国外的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思想潮流的介绍和评价。
“当代”特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历史阶段。
“国外”主要指西方发达国家。
“社会”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人类社会。
“思潮”即思想理论所形成流行状况。
⒉目的:开阔视野,扩充知识,了解前沿,充实底蕴。
二、“思潮”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走向低潮,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失去了昔日的吸引力。
而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高失业率与经济低增长率的并存、福利制度的危机、男女平等要求的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等,这些都向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造成了西方各国种种的社会危机。
资本主义将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成了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各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纷纷提出新的理论,以求解决各自面临的社会问题,并进而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
本课程介绍和评析的思潮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材⒈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9种比较有影响的思潮,具体如下:⑴未来主义。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
⑵新自由主义。
是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于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的、在70年代复兴的一种公开为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思潮。
⑶后现代主义。
是产生于60年代的、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⑷后殖民主义。
是产生于70年代末、以反思欧洲殖民主义历史事实及其后果为内容的一种理论批判话语和社会思潮。
⑸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是继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后,于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又一马克思主义思潮。
主要特征是以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重新建构所谓科学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⑹生态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
它提出了一整套以建立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型需要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
目标是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理想。
⑺女权社会主义。
是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试图将女权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
⑻市场社会主义。
是形成于30年代、复兴于80年代初的,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
⑼“第三条道路”。
是90年代在西欧国家兴起的、资产阶级左翼政党提出的一系列以改革现有政策为内容的政治思潮。
⒉教材:段忠桥主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
目前没有本科教学用书。
本课程在我校为第三次开设。
第二讲未来主义未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
未来主义主要有两个派别: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
第一节未来主义的兴起墨子云:“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
然也。
顺理亦可说,谋而不得,以来知今。
未来主义研究之价值,就在于通过对未来之预测而达到对今天该如何作为的认识。
——题记一、未来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㈠对新科技革命社会后果的预测⒈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⒉新科技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化⒊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就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
㈡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⒈环发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上升为全球性问题。
⒉环发问题要求人们必须从总体上思考和解决科技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效应的问题,未来主义就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二、未来主义思潮的理论来源㈠未来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母体学科P3⒈什么是未来学?P3未来学就是指以未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
它主要探讨大工业生产方式和新科技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揭示按照人类的需要所作的各种选择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进行预测和说明。
⒉未来学对未来主义的启示未来学对未来主义的启示有:①科学预测是可能的,未来研究可以成为科学。
②未来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
㈡科技决定论是未来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P4⒈什么是科技决定论?科技决定论(又称科技统治论)是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凡勃伦被公认为是这一思潮的创始人。
⒉科技决定论对未来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⑴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以消除社会差别,解决现有的一切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弊病。
⑵科技专家应该主宰和掌握人类的命运,成为社会的统治者。
⑶科技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成为一种专门的结构和力量,这是它能够成为决定其他一切力量的根本原因。
㈢趋同论是未来主义的又一直接的理论来源⒈什么是趋同论?“趋同”(convergence)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由于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而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特征和功能。
荷兰经济学家廷伯根在1961年将之系统移植到社会政治领域,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思潮——趋同论。
⒉趋同论对未来主义的影响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绝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都不是完美的。
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样,它们就会偏离自己的极点位置,形成一系列相同的特征和功能。
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的积累将导致两种社会制度的综合,并将孵化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的新社会形态。
㈣生态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科学背景和根据⒈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赫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其含义是关于有机体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从20世纪开始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排头兵”。
⒉生态学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⑴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同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一样,都存在着物质变换,通过物质变换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因而,必须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
⑵由于存在着系统关联(如食物链),因此,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就会造成生态破坏,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限制社会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⑶生态学同时是一门管理地球的科学,人类通过掌握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可以最终实现生态协调,因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未来主义对全球性环发问题的研究就是以生态学为科学背景和根据展开的。
第二节社会历史学派的趋同论思想三个美国人和三本未来主义著作: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2、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3、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一、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未来主义尤其是社会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而它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哲学家贝尔于1959年提出来的。
按照其技术中轴原理(又称中轴原则),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工业化和官僚科层化这一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它们都要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而未来社会将把这两种社会的特征和功能统一起来。
其观点如下。
㈠考察社会形态的技术中轴原则在社会历史观上,贝尔将技术作为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性力量。
在贝尔看来,在对社会以及社会形态的把握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中轴原则:⒈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作为中轴这一中轴原则将社会区分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