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方法管理程序

检验方法管理程序

检验方法管理程序1目的对选用的检验方法采用同行公认的确认、验证及评审,以保证所选用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能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确认其符合相应的用途。

2范围适用于实验室开展的所有检验方法的验证工作。

3职责3.1科主任:负责比对实验方法的批准和审核。

3.2质量技术负责人:负责比对试验的组织和管理。

3.3各专业组长:负责检验方法的日常监督。

4要求4.1检测方法的选择4.1.1实验室应采用满足临床需要并适用于所进行的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

当临床所指定的检测方法不合适或已过期,应通知临床并说明理由。

4.1.2当临床未指定所采用的方法时,实验室应优先选择标准检测方法。

若无标准检测方法,实验室应首先使用在已出版的公认或权威教科书中、经同行评议的书刊或杂志中,或国际、国家或地区的法规中所明确的程序(方法).。

如果应用的是内部的规程,则应确认其符合相应的用途并形成文件。

4.1.3实验室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应保持最新有效版本,并现行受控。

4.2方法的确认实验室采用非标准方法时,应对所选用的方法采取以下措施之一或其组合进行证实和确认: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进行校准;与其它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评审;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的评定。

4.3精密度核实实验操作要点和要求3.3.1做精密度试验用的样品一定要稳定;它的基本组成应尽可能相似于实际检测的病人标本;样品中的分析物含量应在该项目的医学决定水平处,或者在有临床意义的水平。

有可能的haunted,做2个水平的精密度实验。

可以使用的样品包括控制品(必须和实验中进行每天质量控制用控制品时两个不同的样品)、校准品、已经检测过的患者标本、或具有血清基质的定值材料。

4.3.2如果对公司的检测系统作实验证实或核实,则选取的样品分析物含量应尽量与公司对检测系统性能评估是采用的含量一致,便于比较。

4.3.3采用冰冻保存的样品一定要注意内含分析物的稳定和瓶间差,要严格控制每次复溶冻干品时使用的复溶液的质量、开瓶要小心谨慎、加液准确、控制使冻干块侵润并复溶的时间,注意混匀的操作手法等。

实验时按照厂商操作规程要求做好校准,,常规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每次实验时,只使用在控的数据为核实实验原始资料。

出现失控时,必须重做核实实验。

4.3.4实验安排20天,每天做2个浓度水平。

批内时将评价样品随机插入病人标本中被检测,一批内连做20次;天间时每天做一次评价样品,累计20次结果。

43.35收集实验数据,计算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从CLIA 788允许误差表中查阅评价的该项目允许误差范围。

1/4CLIA’88允许误差范围为批内不精密度判断限,1/3CLIA’88允许误差范围为天间不精密度判断限。

也可根据生物学变异确定的不精密度作为天间不精密度判断限(I<0.5CVI)。

小于或等于判断限的,监测系统的不精密度属可接受;大于判断限的,表示精密度不符合要求。

4.3.6如果在一个分析系统上可以做多个项目的检测,千万不可用一个项目组成的检测系统被评价资料,认可分析系统所有项目检测系统的性能。

4.4准确度核实实验操作要点和要求实验室准备用一个新的检测系统或测定方法(或新的试剂盒、新仪器)进行病人标本测定前,应与原有的检测系统或公认的参考方法一起检测一批病人标本,从测定结果的差异了解新检测系统或方法引入后的偏倚。

如果偏倚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说明新检测系统或方法替代原有检测系统或方法不会对临床引起明显偏倚。

4.5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评价实验操作要点和要求4.5.1实验操作要点与要求4.5.1.1进行可报告范围实验的样品必须与真实标本尽可能相似,也要与真实标本具有相同的基体状态。

4.5.1.2最好有五个或以上的系列浓度的实验样品,浓度范围遍及整个预期可报告范围。

最高浓度的样品应达到可报告范围的上限。

各实验样品内分析物浓度呈等比例关系,不要呈倍比关系。

4.5.1.3若能收到含低浓度分析物的病人样品(如血清),将外观澄清的混合样品离心,一分为二。

在一份混合样品中加入高浓度分析物贮存液,加入体积不得超过混合样品体积体积的1/10,但又可使样品中分析物浓度达到高限,充分混匀后为高值(H)样品。

在另一份混合样品中加入配制分析物贮存液的溶剂,加入量等于前一份样品中加入的贮存液体积,充分混匀后低值(L)样品。

将H 和L。

样品按;5L、4L+1H、3L+2H、2L+3H、1L+4H、5H关系各自配制混合,形成系列评价样品。

4.5.1.4若收不到低值样品,可收集高值样品,用生理盐水作系列不同程度稀释,形成系列评价样品。

4.5.1.6一天内做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由低到高重复测定3次,第二次实验由高到低重复测定3次,即每个实验品做6次重复测定。

综合所有结果作统计学处理。

4.5.2判断可报告范围的统计处理4.5.2.1监测系统或测定方法经校准后,对可报告范围的低、高限值样品做多次测定,以均值表示该2个样品测定结果。

依照其他可报告范围实验样品配制稀释关系,可以计算出各实验样品内含分析物的浓度,为这些样品的预期值。

将这些样品再经检测系统或测定方法检测,得到各检测值。

按试验要求,每个样品做6次重复测定,得6个实测值,它们和预期值形成6对预期值、实测值。

4.5.2.2在坐标纸上,以X表示各样品的预期值,以Y表示各样品的实测值,将所在实验结果点在图上。

4.5.2.3若所有实验点在坐标纸上呈明显直线趋势,用直线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得直线回归y=bX+a,若b在0.97~1.03范围内,a接近于0,则可直接判断测定方法可报告范围在实验已涉及浓度。

4.5.2.4若b不在0.97~1.03范围内,a较大,试着舍去某组数据,另作回归统计。

若缩小分析范围后,回归式有明显改善,若b接近于1,a趋于0.此时,缩小的分析范围是真实的可报告范围。

4.6分析灵敏度评价实验操作要点和要求4.6.1分析灵敏度分为具有定性含义的检测底限和具有定量含义的生物检测限及功能灵敏度。

4.6.2空白样品的准备:理想的空白样品应具有与检验的病人标本相同的基本。

常使用监测系统的系列校准品中的“零标准”作为空白。

对某些项目,可使用术后已无某疾病的病人样品(如前列腺肿瘤术后病人的无PSA血清)为空白样品。

4.6.3检测限样品的准备:在证实某方法的灵敏度性能是,对空白样品加入分析物配制成检测限样品。

加入的分析物量应是厂商说明的检测限浓度。

在建立检测限浓度时,根据需要有必要制备多份检测限样品(如6份会更多),各检测限样品内分析物浓度呈倍比关系或等比例关系。

它们的浓度应界于预期检测限度高低一些的范围内。

4.6.4重复检测次数:没有具体规定,但常推荐做20次,符合临床检验对重复实验的要求。

4.6.5实验需要的时间:如果主要从空白样品的重复性了解检测低限,常常就做批内或短期实验。

如果主要从“检测限”样品的重复性了解定量的检测限,推荐作较长时间的实验,代表天间检测性能。

实际就做10次检测(10)。

4.6.6求检测低限(LLD):将空白样品重复20次(不低于10次)作批内测定,计算空白(响应量)均值(空白)和标准差(S空白)。

通常估计95%或99.7%的两种可能性。

95%可能性为:LLD一空白+2●S空白:99.7%可能性为LLD-j空白+3●S空白。

如果该方法在测定物质与吸光度间呈线性,则可求出LLD浓度.检测系统或方法对小于或等于检测低限的分析物量只能报告“无分析物检出”。

4.6.7求生物检测限(BLD):对多个近于检测限浓度的样品(肯定不是空白样品)作无间重复检测20次(不低于10次),计算扣除空白响应量后的样品检测响应量的均值(A)、标准差(s{叠测限样品)和变异系数(cv),。

按正态分布规律,95%的BLD可能性为:BLD=LLD+2●S检测限样品;99.7&的BLD可能性为:BLD=LLD+3●S 检测限样品。

4.6.8求功能灵敏度(FS):根据多个近于检测限浓度的样品作无间重复检测扣除空白响应量后的样品检测响应量的变异系数(CV),从中选择具有或最近于20%CV的对应浓度,即为FS。

4.7分析干扰评级实验操作要点和要求4.7.1第一种方法:将阳性干扰物加入临床标本的混合液(干扰测定样品)中,与不加的同一混合液(干扰对照样品)组比较有无偏倚,称为“配对差异”试验。

混合液的干扰物浓度应具临床决定性水平,根据分析物情况应做几个临床决定性水平浓度处的实验。

一般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较高浓度下对系列可能的干扰物做初步筛选。

如果没有发现具临床显著意义,则该物质不是干扰物,没有必要进一步做实验。

反之,具临床显著意义的,应进一步作评价以确定干扰物浓度与干扰程度间的关系,这类实验称“剂量响应”系列。

第一种人为加入方法的局限性有:在临床标本中的真实干扰物可能不是原来的药物,而是代谢产物;实验标本基体并不代表典型的有问题的临床标本;加入的物质与临床标本中的干扰物不相同,例如,蛋白结合、沉淀,或不均一性(异质性);可能实验水平选择得太高或太低以至不真实。

4.7.2第二种方法:从被选择的病人标本组中寻找不准确的结果。

选择原则:(a)疾病(例如,来自心脏病、肝病或肾病病人的标本);(b)药物(例如,使用过某种想了解的药物的病人标本);(c)其他不正常组分(例如,具不正常胆红素、脂质、血红蛋白或蛋白的标本);该方法需要参考方法,即具低干扰性的良好特异性的方法,已确定在比较研究中的“真值”。

第二种方法的局限性主要是对实验变异缺乏控制对照:本方法并不能确定原因与作用的关系,它只能说明偏倚与估计的干扰物的某水平的相对关系;如果标本不新鲜,将会失去某些易变组分(例如,乙酰乙酸);病人通常用多种药物,因此,难于证实何种药物的干扰作用;按疾病和用药对病人分类,不说不可能,至少对许多实验而言非常困难;实验是一种机遇,成功取决于在监测的病人人群的标本中是否有此干扰存在;很少有公认的参考方法,有的参考方法难以在常规实验室中使用,另外,参考方法可能也同样的被干扰。

4.7.3以上两种方法评价检测系统或分析方法对干扰的灵敏性都有内在局限性,建议一起使用以相互补充。

第二种方法是唯一可检出药物代谢产物干扰作用的方法,它也是可肯定在真实标本中有干扰的一种方法。

4.8参考区间评价实验操作要点和要求当检验科用一个新的检测系统或新的测定方法测定病人标本,如果检验科有理由可以相信某一特定参考区间对参考人群不再适用,则需对生物参考区间进行评审。

参考区间评价实验操作要点和要求参照《检验项目参考范围管理程序》。

5相关文件《实验室对比控制程序》《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检验项目参考范围管理程序》6附则《新检验项目申请表》《新检测方法评审表》急诊检验管理制度1目的确定急诊检验项目和报告时间,诡诞急诊检验的申请、标本采集、运输及报告等行为,确保急诊检验及时性和准确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