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题实验阶段小结“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课题“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一个子课题,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课题组负责总指导,由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负责主持。
我们学校成为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的宗旨是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
因为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者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
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也是锤炼儿童的记忆力、开发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我们全校轰轰烈烈地兴起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由于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同,为了这项活动扎实开展,各年级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子课题,低段为《如何引领学生读古诗》,中段为《如何在古诗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高段为《古诗文诵读对高年级习作的促进》。
现将我们学校各年级在活动中开展的的计划和做法归纳如下:学校首先制订考级计划,学生每学期背15首诗为三级,背25首诗为二级,背30首以上的为一级。
根据这一计划,大部分老师们利用学校规定的每周二、周四早读课,每周集中背两首诗,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读。
有的班级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了许多活动,如低年级根据学生活动的具体做法有:一、一年级新生针对一年级孩子刚入学的特点,一年级备课组认为对孩子进行了礼仪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极为重要。
孩子必须先得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求知,所以把《弟子规》作为孩子入学读的第一本经典。
老师们利用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的放学时间、每节课上课铃响之前,点点滴滴的时间都是诵读的好时机。
而且《弟子规》都是三个字、三个字的音韵很和谐,节奏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低年级孩子喜欢热闹,喜欢集体朗诵,采用小组评比,男女评比,个人挑战等。
比如小组评比,哪一组背的好,那么整组都能奖励一个小奖花,积五朵可以换一朵贴在墙上的光荣榜里,这样孩子们诵读兴趣很浓;很多孩子每天一回家就兴奋地把自己的奖花拿给家长看。
而且一开学我们就告诉家长我们学校是中华诗文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并告诉家长们经典诵读的意义,要求家长尽量作孩子诵读的伙伴,创造经典诵读地氛围,激发孩子去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的训练,但活动开展的非常有成效,目前《弟子规》孩子们基本上快背完了,而且他们的诵读积极性非常高,家长们对经典诵读这项活动也非常欣赏、认可,认为这些经典对孩子人格的熏陶、感染以及教孩子学做人都是非常有用。
除了《弟子规》,一年级备课组还按照新课标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的篇目,根据情境指导学生诵读,教师节、重阳节时,教孩子们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等诗,要他们把诗送给老师、老人。
学完了《看菊花》,就让孩子读元稹的《菊花》。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孩子们诵读的热情非常高。
二、老校低年级的具体做法自荐古诗就是让学生每周一、周三自己到老师或班长面前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推荐者可用一两句话向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这样做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诗的印象,选中诗后,由这位学生把诗、作者、朝代抄在黑板一角,可自配插图或自己喜欢装饰,由于孩子们小,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再利用两天每节课课前准备的两分钟时间齐诵读,学生一般一天中的几节课课前两分钟准备时间就能背熟一首诗,再经过第二天的巩固诵读,基本能烂记脑中。
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不增加学生诵读负担,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更能锻炼自荐诗学生的能力,学生都乐于推荐诗,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一起诵读。
三、赠诗高年级的学生每逢各种节日、父母、亲友、同学生日,都喜欢买礼品、贺卡赠送,甚至请吃饭,这种做法不仅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同时让学生养成不良的攀比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班学生才二年级,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习惯,又让学生从小学会关爱他人。
我让学生遇到以上事情不许花钱,可赠诗,就是自制诗卡,把自己喜欢的诗根据不同的需要抄在卡上,并配上插图,写上祝词。
在送卡时最好能感情朗诵所赠的诗给收卡人听,以表示自己的真心。
孩子们虽然只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可是设计的贺卡却很不错,我也收藏了一些诗卡,这种活动学生喜欢,家长满意,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由曲引情,吟、唱诗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互相依存的姊妹艺术。
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领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因此,我在教学诵读古诗时,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如教学《游子吟》时,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打着节拍把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一定能帮助学生以吟古诗的语言美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学生会吟后,我又用水调歌头的曲子,教学生唱《游子吟》这首诗,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学会唱后,我让学生闭上小眼睛一边小声哼唱,一边想象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裳的情景,体会做子女的难以报答母恩的思想感情。
五、自赏诵读诗自赏诵读诗就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盘录音磁带,不定期把自己诵读的诗用录音机录下来,先自己欣赏,直到满意自己的诵读吟唱为止,然后把录音带带到班级播放,和老师、同学一起听自己的录音,再让同学评一评自己的诵读情况,便于以后诵读水平的提高,由于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诵读能力提高较快,现在我班学生诵读时,还真有一种小诗人吟诵的味道。
六、结合语文教学诵读语文教学和古诗文诵读不能脱节,两者应做到有益的补充,来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识字一时,教完词串,我问学生看到这些词,你能由一个词想到一首诗并背出来吗?学生马上纷纷举起小手,由“清明”一词背出了唐朝诗人杜牧写的诗《清明》,由“中秋”一词背出了大诗人李白的诗《静夜思》,由“团圆”一词背出了诗人王维写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每次学生即兴背诗,我都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夸他们了不起,这样背诗,坚持到六年级,肯定比老师还棒,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都想赶超老师,背诗的劲头更足了。
七、读诗作画诵读中,我还让学生出古诗手抄报,主要内容是读诗作画,让学生根据诗意,用水彩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
除了以上活动,我班还开展了让学生比背诗组、评比小诗人、猜诗等活动。
虽然学生才二年级,但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的背五、六十首诗了。
不过,中华古诗文诵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诵读中,作为教者应为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孩子们积淀丰厚文化底蕴,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素质教育开辟一片新天地,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做贡献。
中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做法有:(一)制定学期计划,保证研究工作正常开展学期初,我们根据课题方案,结合课题方案实施学期计划,明确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活动的常规制度,保证每周两次的古诗晨读,每周必背两首诗,并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初见成效:(1)、培养朗读能力,正确掌握古诗的朗读规律。
古诗朗读讲究抑扬顿挫,朗读时要注意平长仄短,即一声和二声读长,三声和四声读的短。
经过指导,现在学生看到古诗,基本上能够按照规律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培养读诗作画的能力。
古诗中有不少“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寂静的群山、寒冷的江面,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绘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寒江独钓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于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
在教学中,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面美。
在作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体会古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朗读古诗时,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吟诵和理解重点的基础上,(二)重视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较为薄弱的,因此我们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课题研究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展开。
从内容上看,我们主要学习了关于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章、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的指导性文章和切合课题研究的专题性理论;从形式上看,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上网浏览了部分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理论文章和教学实例评析。
(三)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
因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
一方面,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归纳总结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古诗教学公开课。
本学期,分别由徐琳、郭东梅、贾敏三位教师分别执教了一堂课题研究课,并做好了以备课、听课、评课为中心的过程管理,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了听课、研讨的全过程。
在研究中,课题组教师能围绕课题展开研究,坦言相见,各抒己见,为主课题积累丰富的资料。
(四)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晨读,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要想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之外,更需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而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的建设更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结合“书香班级”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古诗诵读比赛”、“古诗手抄报评比”、“小书迷的评比”、“我是小小诗人”等读书和歌谣创作活动,都为孩子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激发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更为课题能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高年级的具体做法为:一、多读多诵,培养能力,积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