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肺的结构与功能姓名:学院: 园艺学院专业: 园艺班级: 园艺94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2011 年6 月 6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肺的结构与功能作者:孙伟指导老师:武枫林摘要:对肺在人体内的位置及其形态做了详细的探究。
通过查阅资料文献,了解了肺的结构,并对其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研究,获知了它们的一些重要作用。
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功能,肺的呼吸部分可以分为肺导气部和肺呼吸部。
肺还有一些重要功能,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呼吸调节功能及肺循环功能等。
这些功能都反应了肺的重要性。
关键词: 肺形态功能肺是人和某些高级动物的呼吸器官。
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深入进展。
肺的神秘面纱已经被揭开。
现有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肺的研究已经很深入透彻,肺的功能、形态、位置都已经被人们了解。
肺的功能有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呼吸调节功能及肺循环功能等。
肺还能产生一些分子物质,例如激素类。
它们有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有关肺的疾病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肺的探究。
因此,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科技论文,对肺的位置、形态、功能做了详细的探究。
1、肺的位置和形态肺左、右各一,居胸腔内,纵隔的两侧,膈的上方。
因右侧膈下有肝以及心脏位置偏左,故右肺宽短,左肺狭长。
肺表面被覆有脏胸膜,光滑润泽。
肺质软,呈海绵状,富有弹性。
透过脏胸膜可见多边形的肺小叶轮廓。
肺表面的颜色可随年龄和职业的不同而异,幼儿的肺呈淡红色;成人由于吸入空气中的尘埃沉积于肺内,肺呈深灰色或蓝黑色,部分呈棕黑色,吸烟者为甚。
肺内含有空气,相对密度小于1.0,故入水不沉,现在可以理解把猪肺泡水里却不沉的原因。
而未经呼吸的肺,其平均密度就比较大,质量就比较大,入水则沉。
法医常借此特点判断死婴系出生前或出生后死亡。
肺的形态呈半圆锥形,具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图1-3-11、12【1】)。
肺尖钝圆,经胸廓上口突至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cm ~3cm ;肺底(又称膈面)贴于膈肌上面,因受膈肌压迫,肺底呈半月形凹陷;肋面圆凸,邻近肋和肋间隙;纵隔面(又称内侧面)与纵隔相邻,其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肺根内的结构由前向后依次为: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
自上而下,左肺根内各结构的排列为:肺动脉、左主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为:右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在肺门处还有数个大小不等的肺门淋巴结;肺前缘薄而锐利。
右肺前缘近于垂直,左肺前缘下部有心切迹,在心切迹下方有一舌状突起,称肺小舌。
肺后缘圆钝;肺的下缘较薄,并随呼吸而上下移动。
肺借叶间裂分为数叶。
左肺借由后上斜向前下的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除有斜裂外,还有一起自斜裂的水平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2,3】。
2、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附近分出肺叶支气管,左肺有上、下肺叶支气管,右肺有上、中、下肺叶支气管。
各肺叶支气管及其分支和他们所属的肺组织,称为一个肺叶。
各肺叶支气管在相应的肺叶内再分出2支~5支肺段支气管。
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们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各肺段呈圆锥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
按肺段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左、右肺各分为10个肺段。
各相邻肺段之间有薄层结缔组织间隔,肺段支气管的分支与肺动脉的分支伴行,肺静脉的分支走行于相邻肺段之间。
因此,每个肺段构成了肺的形态学和功能学上的基本单位。
由于支气管肺段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独立性,临床上常以支气管肺段为单位施行定位诊断或肺段切除。
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功能,那它是怎么进行的,以及它所涉及的部位都值得我们探究。
它可以分为肺导气部和肺呼吸部。
2.1肺导气部肺导气部随分支而管径渐小,管壁渐薄,管壁结构也逐渐变化【3】。
2.1.1.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管壁结构与支气管基本相似,但管径渐细,管壁渐薄,至小支气管的内径为2 ~3mm。
管壁三层分界也渐不明显,其结构的主要变化是:①上皮均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也含有前述几种细胞,但上皮薄,杯状细胞渐少;②腺体逐渐减少;③软骨呈不规则片状,并逐渐减少;④平滑肌相对增多,从分散排列渐成环形肌束环绕管壁【3】。
2.1.2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细支气管内径约1mm ,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也含有前述各种细胞,但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
腺和软骨也很少或消失,环行平滑肌则更明显,粘膜常形成皱襞。
细支气管分支形成终末细支气管,内径约0.5mm,上皮为单层柱状,无杯状细胞;腺和软骨均消失;环行平滑肌则更明显,形成完整的环行层,粘膜皱襞也明显。
终末细支气管上皮内除少量纤毛细胞外,大部为无纤毛的柱状分泌细胞(称细胞),细胞顶部呈圆顶状凸向管腔,顶部胞质内含分泌颗粒。
一般认为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中含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管腔内的粘液,利于排出;细胞内还含有较多的氧化酶系,可对吸收的毒物或某些药物进行生物转化,使其毒性减弱或便于排出。
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的环行平滑肌,在植物神经的支配下收缩或舒张,以调节进出肺泡的气流量。
正常情况下吸气时平滑肌松弛,管腔扩大;呼气末时,平滑肌收缩,管腔变小。
在支气管哮喘等病理情况下,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以致呼吸困难。
在叶支气管至细支气管的上皮内,常见神经内分泌细胞成群分布,5~10个细胞平行排列成卵圆形小体,尤多见于管道的分支处,称神经上皮小体,小体位于基膜上,顶端隆起突入管腔,或被其他上皮细胞覆盖【2】。
神经上皮小体的细胞分泌一些激素物质,通过旁分泌或血液循环,调节血管平滑肌舒缩,调整肺的通气,也参与调节腺体分泌和邻近上皮细胞的分泌与代谢活动。
2.2肺呼吸部2.2.1呼吸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是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每个终末细支气管分出2支或2支以上呼吸细支气管【1】。
它是肺导气部和呼吸部之间的过渡性管道,管壁结构与终末细支气管相似。
上皮为单层立方,也有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有少量环行平滑肌【1】。
呼吸细支气管不同于终末细支气管的是管壁上有肺泡相接,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上皮移行为肺泡的单层扁平上皮。
从呼吸细支气管开始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2.2.2肺泡管肺泡管是呼吸细支气管的分支,每个呼吸细支气管分支形成2~3个或更多个肺泡管。
它是由许多肺泡组成,故其自身的管壁结构很少,仅存在于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此处常膨大突入管腔,表面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上皮下为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肌纤维环行围绕于肺泡开口处,故在切片中可见相邻肺泡之间的隔(肺泡隔)末端呈结节状膨大【3】。
2.2.3肺泡囊肺泡囊与肺泡管连续,,每个肺泡管分支形成2~3个肺泡囊。
它的结构与肺泡管相似,也由许多肺泡围成,故肺泡囊是许多肺泡共同开口而成的囊腔。
肺泡囊的相邻肺泡之间为薄层结缔组织隔(肺泡隔),在肺泡开口处无环行平滑肌,故在切片中的肺泡隔末端无结节状膨大。
2.2.4肺泡肺泡是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是构成肺的主要结构。
肺泡为半球形小囊,开口于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或肺泡囊,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壁很薄,表面覆以单层肺泡上皮,有基膜。
相邻肺泡紧密相贴,仅隔以薄层结缔组织,称肺泡隔。
成人每侧肺约有3亿~4亿个肺泡,总面积70~80m2,与一个小家庭的住房面积相当。
2.2.4.1肺泡上皮:由Ⅰ型和Ⅱ型两种细胞组成。
Ⅰ型肺泡细胞:细胞扁平,表面较光滑,含核部分略厚,其他部分很薄,厚约0.2μm,光镜下难辨认,电镜下清晰。
Ⅰ型细胞数量较Ⅱ型细胞少,但宽大而扁薄,覆盖肺泡表面的绝大部分,参与构成气血屏障。
Ⅰ型细胞无增殖能力,损伤后由Ⅱ型细胞增殖分化补充。
Ⅱ型肺泡细胞:细胞较小,圆形或立方形,散在嵌于Ⅰ型细胞之间,细胞数量较Ⅰ型细胞多,但仅覆盖肺泡表面的一小部分。
Ⅱ型细胞是一种分泌细胞,光镜观察下,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细胞略凸向肺泡腔。
Ⅱ型细胞还有分裂增殖并转化为Ⅰ型细胞的功能。
Ⅱ型肺泡细胞里含有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对生命活动有较大影响。
倘若早产儿或新生儿因先天缺陷而致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不足或缺如,可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大,扩张困难,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症,患儿还因血氧不足,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质漏出,在肺泡上皮表面沉积形成一层透明膜样物质,也影响肺泡的扩张和气体交换,故也称新生儿透明膜病【3】。
2.2.4.2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属肺的间质。
肺泡隔内含密集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为连续型,内皮甚薄,无孔,胞质内含较多吞饮小泡。
隔的厚薄不一,弹性纤维较丰富。
隔内丰富的弹性纤维有助于保持肺泡的弹性,老年人弹性纤维退化,炎症等病变也可破坏弹性纤维,使肺泡弹性减弱,肺泡渐扩大,导致肺气肿,肺换气功能减低。
隔内的毛细血管大多紧贴肺泡上皮,上皮基膜与内皮基膜相互融合;有的部位的肺泡上皮与毛细管内有少量结缔组织【3】。
2.2.4.3肺泡孔:相邻肺泡之间有小孔相通、直径10~15μm,一个肺泡可有一个或数个肺泡孔。
它是沟通相邻肺泡的孔道,可均衡肺泡内气体的含量,在某个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细支气管阻塞时,肺泡孔起侧支通气作用,防止肺泡萎缩。
但在肺感染时,病菌也可通过肺泡孔扩散,使炎症蔓延。
2.2.4.4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气血屏障【3】。
它由以下结构组成: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有的部位的肺泡上皮与血管内皮之间无结缔组织,两层基膜直接相贴而融合。
气血屏障很薄,总厚度约0.5μm。
间质性肺炎时,肺泡隔结缔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以致肺气体交换功能障碍。
3、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功能是指气体交换,即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功能。
肺功能测定包括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呼吸调节功能及肺循环功能等【5】。
3.1通气功能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
呼吸道是沟通肺泡与外界的通道;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气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实验通气的动力。
气体进入肺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是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一是阻止其流动的阻力。
前者必须克服后者,方能实现肺通气,正如心室射血的动力必须克服循环系统的阻力才能推动血液流动一样。
气体进出肺是由大气和肺泡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的缘故。
在自然呼吸条件下,此压力差产生于肺的张缩所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
可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它的张缩是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所引起,而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又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
当吸气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容积增大,肺内压暂时下降并低于大气压,空气就顺此压差而进入肺,造成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