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创业作业

大学生创业作业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Boustead College 宝马系列广告赏析
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
班级:工管1001班
姓名:邢程程
学号:10201140
2001年,财大气粗的宝马(BMW)公司一口气从全球请来八位知名导演为其拍摄一个名为The Hire的系列广告短片。

其中不乏我们中国观众所熟悉的王家卫,李安,吴宇森;还有执导过《怒火救援》、《全民公敌》的Tony Scott;《21克》,《通天塔》的导演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两杆老烟枪》的导演Guy Ritchie;《碟中碟3》的导演Joe Carnahan;《浪人》的导演John Frankeheimer。

难能可贵的是,宝马公司并没有一味的让这些短片以汽车为中心,而只是把车作为一个抢眼的配角,给予了导演更大的创作空间,让各位导演保持了自己最擅长的艺术风格。

因此,这八部短片,风格各异而又各有所长,一口气看完,实在是大呼过瘾。

1、The Hire:Hostage
导演:吴宇森
吴宇森别的才能我不作评价,但拍摄动作场面他绝对有一套。

在这部短片中,你可以看到各种吴氏暴力美学里酷到不行的标志性慢镜头:男主角特写、子弹落地、飞车等等。

追车戏的剪辑犀利紧凑,场面火爆异常。

可惜本片对女主角的刻画很单薄,情节也属于过于好莱坞模式化。

2、The Hire:Chosen
导演:李安
李安的电影处处透着一股浓厚的文学味,本短片当然也不例外。

同样是追车戏,配乐却别具一格地采用了古典音乐,在李安的处理下,没有了火爆,多了一丝灵巧;甚至让汽车还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颇具观赏性。

这样的动作戏估计也只有李安能拍出来。

3、The Hire:The Follow
导演:王家卫
也许是出于对王家卫的偏爱,这部短片自然地成为八部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部。

想不到一个汽车的广告片,拿到王家卫手中,又表达出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主题:现代都市人之间的疏离和人对感情的渴求。

黑夜中,汽车奔驰在荒野,男主角感性的独白,完美地呈现出那颗孤独的内心。

4、The Hire:Star
导演:Guy Ritchie
盖里奇的这部短片仍然保持了他在《偷拐强骗》中独特的影像风格。

快速地镜头运动,偶尔地瞬间定格,还有那种英国式的幽默,处处都打上了“盖里奇制造”的标签。

可惜情节实在是过于简单……整体及格水平吧。

5、The Hire:Beat The Devil
导演:Tony Scott
如果你喜欢托尼斯科特那比MTV还花哨的风格,这部短片绝对不能错过。

不过这个导演好像从《间谍游戏》开始,一直到去年的《似曾相识》,都不屑于把故事讲得太明白……Gary Oldman饰演的摇滚歌星很出彩~
6、The Hire:Ticker
导演:Joe Carnahan
典型的好莱坞娱乐片风格。

开门见山的追车场面,争锋相对的人物冲突,还有一个到影片最后才揭开的悬念,娱乐片,这样已足够。

7、The Hire:Powder Keg
导演:Alejandro Gonzalez
这是八部短片中最不像广告片的广告片。

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坚持了他一贯偏爱的暗淡色调和卡氏噪点,宝马在里面的角色也完全属于跑龙套。

影片的反战主题也相对其它短片沉重了许多。

8、The Hire:Ambush
导演:John Frankenheimer
这是八部短片中最为广告而广告的一部。

开门见山地追车,从各个角度体现了宝马优越的加速、制动、漂移、抗撞击等性能。

这也是宝马首次尝试以时下国内最火热的微电影形式推出的系列电影广告《The Hire》。

在影片中,包括540i、740i、Z3、Z4、M5、X5等众多宝马经典车型均纷纷亮相,堪称行业经典传播案例。

从而,伴随这一系列电影成为了经典,作为其中主要元素的宝马汽车也倍受瞩目。

电影植入对于品牌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品牌因此树立了光辉形象,有的则遭遇到了观众和媒体的奚落。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电影营销被品牌广泛认可和采纳。

对于一直钟情于电影营销的宝马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出色的产品植入效果,让其对电影植入始终乐此不疲。

在近期上映的电影《碟中谍4》中,除了阿汤哥依旧矫健的身形之外,宝马家族众系列车型的登场就令影迷和车迷们兴奋不已。

作为影片中演员们(当然,主要是阿汤哥)的座驾,宝马1系、6系和X3三款重磅新车纷纷亮相,凭借电影中性能出众的表现,不仅很好地带动了剧情的发展,也给观众们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而除了以上三款车型外,其中最大的亮点当属宝马概念车Vision EfficientDynamics的登场——作为阿汤哥的主力座驾,Vision EfficientDynamics不仅拥有绚丽的外观,同时强大的车内操作系统更是成为阿汤哥除恶扬善的好帮手。

除了电影中的植入,在市场行为上宝马当然不会放过这次大好的传播机会,专门为此次《碟中谍4》拍摄了一系列广告,配合电影的宣传做借势传播。

当然,获得成功的并不只是宝马在电影中的表现,电影自身的出色表现也成为了宝马电影营销成功的一部分——截止到1月底,《碟中谍4》的全球票房已经达到5亿美元,在这样的优异成绩下,不仅让宝马的汽车获得了更多的曝光度,也验证了宝马在选择植入影片时的不俗眼光。

不过,对于宝马来说,《碟中谍4》只是又一次成功的植入营销——在很多我们曾经熟悉的电影中,都能够看到主人公驾驶宝马汽车的场景。

作为比《碟中谍》系列更加引人注目的另一部好莱坞系列大片,《007》系列在全球范围内同样拥有着大量的拥趸者。

而在《007明日帝国》中,皮尔斯·布鲁斯南通过手机遥控驾驶宝马汽车的场面至今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虽然已经是97年末上映的影片,《明日帝国》在当时依旧获得了3亿4千万美元的全球票房,位居当年全球最卖座影片第四名。

不止是超级大片,在低成本制作的电影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宝马的身影。

在由吕克·贝松担任制片人的低成本电影——《非常人贩》中,影片仅在开头便用了超过8分钟的时间来展示主人公驾驶宝马飙车的画面。

而这部制作成本仅有21万美元的电影最终全球票房奇迹般地达到了将近3500万,这也让宝马在其中的投入显得性价比十足,并再一次验证了宝马在电影植入方面的眼光。

在国内,宝马对电影植入同样有着频繁的动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与中国商业片的标志性人物——冯小刚的合作。

在冯小刚执导的历年贺岁片中,我们几乎都能够看到宝马汽车的身影。

至于冯导电影的票房与反响,想必大家都早有
体会。

当红影星,热门电影,大牌导演,豪华车型,宝马每一次的惊艳登场,无不得益于对这些元素周密地排兵布阵,而非粗略地排列组合。

我们所见到的几乎所有出色的好莱坞式植入,其背后无一不蕴藏着制片方,广告植入代理商,品牌方,和调研公司这四者的完整配合。

电影与广告,商业与艺术,本就是一种双向选择,而非一方凌驾于令一方,好“马”配上好鞍,才可以完美植入,在电影成为经典的同时,让品牌的形象深入人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