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稳健性原则概述 (1)(一)稳健性原则的含义 (1)(二) 稳健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三) 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必要性 (2)二、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2)(一) 存货的计价 (2)(二)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3)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3)2. 坏账准备 (3)3.存货跌价准备 (4)4.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4)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6.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5)7.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5)(三)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5)(四) 收入的确认 (6)三、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6)(一) 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存在矛盾 (7)1.与真实性原则的矛盾 (7)2. 与相关性原则的矛盾 (7)3.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矛盾 (7)4. 与权责发生制、配比性原则的矛盾 (7)5. 与历史成本原则的矛盾 (8)(二) 稳健性原则的可操作性不强 (8)(三) 稳健性原则与我国所得税政策不协调 (8)(四) 稳健性原则受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制约 (9)(五) 稳健性原则的应用给企业操纵利润创造了机会 (9)四、如何正确运用稳健性原则 (9)(一) 缓解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的矛盾 (9)(二) 加强稳健性原则的可操作性 (10)(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及综合素质 (11)(四)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审计监督 (11)(五) 优化相关信息的披露 (11)(六) 改进对企业的考核评价指标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建国初期,稳健性原则在我国被认为是操纵会计数据的工具而被禁止使用。
直到1993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引入了稳健性原则,明文规定了稳健性原则是我国会计核算十二条原则之一,并且在随后的具体准则制定过程中,体现稳健性原则的方法陆续被采用(如加速折旧法、坏账准备的计提等),特别是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多体现稳健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被引进(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而2006年财政部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对稳健性原则做了新的阐述,使稳健性原则的应用范围更广、更规范。
可见,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一、稳健性原则概述(一)稳健性原则的含义稳健性原则即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它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多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换句话说,稳健性原则就是会计对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它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都应当予以充分地记录和确认,而对于没有十足把握的资产、收益和收入则尽量少计或不计,这样可以使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避免报表使用者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盲目信任和乐观估计,从而将会计信息使用者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稳健性原则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并最终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二)稳健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此外,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也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稳健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稳健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第一,会计确认标准要稳妥合理。
在会计实务中运用稳健性原则要明确其存在的前提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第二,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益和利润;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要做到合理核算,即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
第三,会计报告要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
运用稳健性原则要达到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在会计报告中要充分披露与稳健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三) 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必要性首先,稳健性原则符合我国经济活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不可能完全排除风险,因此,在这种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具有风险性,会计所依存的客观经济环境也就具有了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只有谨慎、稳健从事,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维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向前发展。
其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是我国会计实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
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国际惯例之一,而我国曾一度拒绝使用稳健性原则,导致我国会计实务与国际惯例脱轨。
为了使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必须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运用稳健性原则,以保持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看,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普遍,一些企业不良资产过多,资产账实不符,虚盈实亏现象严重。
采用稳健性原则,对于解决我国企业的虚盈实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报表水分,规范信息披露有着积极意义。
最后,从微观管理角度看,会计信息建立在稳健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避免管理者过于乐观地估计负面因素,有利于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从宏观上看,采用稳健性原则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全面、更审慎地分析经济形势,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是必要的。
二、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一)存货的计价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很多,其中,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进行计价最能体现稳健性原则。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指按照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对期末存货进行计量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当期末存货的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同时将跌价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不仅避免了虚计利润和高估资产,而且确认计量了可能的损益;而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价,此时,虽然企业可能会获得额外的利益,但可能实现的收入或利润都不予确认。
①可见,无论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何变化,该方法都达到了稳健性原则的要求。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要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得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
因此,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质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发生减值的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的价值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当市价低于成本价时,应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时,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短期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将这部分损失确认为投资损失。
在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时,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但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则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方法确定后,一般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并说明变更的理由。
如果已计提跌价准备的短期投资的市价,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已计提跌价准备的数额内转回。
2.坏账准备由于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企业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经批准可作为坏账损失。
为此,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进行分析,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新制度规定,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和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同时规定对期末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都应计提坏账准备。
这就有利于企业抵御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使企业更加稳健地反映其财务状况。
3.存货跌价准备《存货》准则规定,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企业应当定期对存货进行全面检查,如果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可变现净值持续下降,在计算本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时,还应减去上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数。
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算提取;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到恢复的,应冲减已计提的跌价准备,但要以已计提的跌价准备数为限。
4.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终时进行逐项检查,如果出现投资减值的迹象,应该计提减值准备,其判断的依据有:第一,对于有市价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市价持续低于账面价值;或该项投资暂停交易一年或一年以上;或被投资单位当年或持续两年发生亏损,以及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时,都应考虑计提减值准备。
第二,对于无市价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发生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或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如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过时,消费者偏好改变等,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以及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出现时,都应考虑计提减值准备。
在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时,不能按投资总体或投资类别计提,而必须按投资项目逐个计算确定。
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以后价值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
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该在期末或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固定资产进行逐项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应将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应按单项资产计提;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如果以后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在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数额内予以转回,但应注意,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冲减固定资产的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