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4-2010年河海大学社会学真题

2004-2010年河海大学社会学真题

《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角色2.库利3.亚文化4.《公社与社会》5.模式变量6.科层制7.精英循环8.内群体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试析韦伯与迪尔克姆在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主要区别。

2. 什么是社会制度?试述制度的社会功能及制度变迁的原因?3. 简述帕森斯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

4. 试述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5. 什么是二元结构?试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 试说明差序格局概念的涵义,并联系我国乡村社会关系的现状进行评议。

2. 试述社会流动的主要模式和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3. 运用你所掌握的社会学知识,对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某一种社会差异加以评述。

《社会学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8题,每题5分,共40分)1、中层理论2、中介变量3、探索性研究4、李科特量表5、折半信度6、系统抽样7、区间估计8、内容分析二.简答题(5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概念、变量和指标之间的关系?2、简述研究对象、分析单位和调查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简述概率抽样的一般程序?4、简述电话访问法的特点?5、简述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三.综合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命题?两者之间是何种关系?试举例说明之。

2、什么是初级文献(或称第一手文献)?与次级文献(或称第二手文献)相比较,它有什么优点与不足?如果研究某村落(或城市社区)的变迁,您预期可以找到哪些初级文献?3、根据某项关于“父亲职业”和“子女职业”的调查,对职业类别按照蓝领、白领、干部等级排序,下表是父亲职业和子女职业的交互分类表。

(1)请陈述“父亲职业”与“子女职业”相关系数的含义;(2)试计算“父亲职业”和“子女职业”之间的相关系数(任一种)。

父亲职业子女职业蓝领白领干部合计蓝领 20 10 5 35白领 5 40 5 50干部 2 10 3 15总数 27 60 13 100《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1、《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2、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3、利他型自杀4、社会唯名论5、城市化6、冲突论7、社会资本 8、贫困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1、简述“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要点。

2、什么是范式(paradigm)?请举例说明。

3、简述韦伯理想类型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

4、简述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特点?5、什么是社会分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论述题(任选3题,每题20分)1、马克思所说的异化是指什么?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

2、什么是社区?这一概念涵义是如何演变的?如何理解中国的社区?3、请选择一个特定的视角(perspective),对“三鹿奶粉事件”进行社会学的分析。

4、在中国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外出务工经商,在此背景下,农村养老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定性研究2、分析单位中“个人”与“群体”3、大数法则4、效度5、鲍格达社会距离量表6、实验法7、文献研究中的内容分析8、结构式访谈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迪尔凯姆是如何通过“自杀”的研究,使社会学与其它学科区别开,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2、横剖研究有什么特征(优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有哪些补充或替代措施?3、样本容量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4、试比较非参与观察与参与观察的异同,并设计一研究场景具体分析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及其优缺点。

5、在实地研究中,如何与当地人保持良好关系?三、综合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什么是多元回归分析?在实际的研究中,多元回归分析可以解决什么问题?2、流动人口如何抽样?请设计三套方案,并比较各自所具有的特点。

3、请选择您熟悉的某个村落或城镇的某居民小区(两者择其一),用观察法获取关于“环境问题”的信息或社会事实。

请列出观察法的基本步骤,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发现(设想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及其可能的社会原因)。

2008年河海社会学硕士入学试题《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8题*5分=40分)1、初级社会群体2、社会分层3、依附理论4、文化堕距(奥格本)5、有机团结6、理想类型7、镜中我(库利) 8、芝加哥学派二、简单题(5题*10分=50分)1、简述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什么是单位制?中国单位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3、简述滕尼斯对社区(Gemeinschaft)和社会(Gesellschaft)的看法。

4、试比较韦伯与帕森斯对社会行动的不同看法。

5、简述布劳“社会交换”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同“经济交换”的差异。

三、论述题(请从下面的4题中选答3题,3题*20分=60分)1、什么是家庭变迁?试述90年代依赖中国农村家庭变迁及其原因2、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过程有何特点?3、试述当前中国社会分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4、据报道,东莞市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本市范围内(包括乡镇)禁止养猪。

请分析这一政策对散养户(普通农户)、养猪场、猪肉消费者等群体以及社区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社会研究方法》一、请通过比较的方式,对下列名词进行解释(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分析单位中“个人”和“群体”2、“同期群研究”与“同组研究”3、“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4、“均值”与“标准差”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1、研究课题有哪些来源?如何确定一个好的课题?2、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问卷调查中,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集中填答的方式?它有什么优缺点?4、什么是内容分析?如何进行内容分析?5、在实地调查中,有时会通过政府部门进入调查社区、接近访谈对象。

请问,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有什么优缺点?如何避免和克服可能存在的缺点?三、综合题(共2小题,共50分)1、与抽样-问卷方法相比,个案-访谈、观察方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0分)有人认为,个案-访谈、观察所得资料无法进行推广。

请谈谈自己的观点。

(10分)可以某著作/论文为例,来进行阐述。

2、研究对象:流动儿童。

他们是14周岁以下的、非研究城市的农村户口的、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就学的。

他们有的在公办学校就读,有的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还有的已辍学。

研究内容:心理状况问题(1):可以从那几方面来描述他们的心理状况?(10分)问题(2):您认为,有哪些因素在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请形成可检验的假设。

(10分)问题(3):为了描述他们的心理状况、检验这些假设,您认为,选择调查对象(即抽样)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如何进行?(10分)2007年河海社会学硕士入学试题《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自致角色2、利益群体3、户籍制度4、亚文化5、社会网络资源6、依附理论7、马寅初8、《自杀论》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同龄群体对个人社会化有什么影响?2、集体行为有什么特征?3、家庭背景对个体社会流动有什么影响?4、村落有什么特点?5、什么是理想类型?试举例说明。

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试对中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仅选择某类你熟悉的环境问题如沙尘暴、水污染或其它的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

2、对失地农民实行社会保障有什么现实意义?有什么局限性?3、与霍曼斯相比,布劳是如何看待社会交换的?这一视角在以科尔曼为代表的理性行动理论中是如何得到继承与发展的?《社会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范式2、实证主义3、定比测量4、抽样5、追踪研究(同组研究)6、观察法7、经典实验设计8、离散趋势二、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为什么要进行文献回顾?如何挑选文献进行阅读?2、什么是假设?建立假设的途径有哪些?3、什么是信度与效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4、问卷有哪些使用方式?不同使用方式的问卷在回收后,在资料审核中各要注意哪些问题?5、在实地调查中,如何对访谈对象进行提问、转换话题?6、你如何理解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规范化与本土化?三、综合题(共2小题,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30分,共50分)1、什么是操作化?操作化的步骤是什么?请对“择偶观”这一概念进行操作化。

2、因建水电站,甲村(30户、100人)将受水库淹没影响。

您受建设单位委托,对甲村村民的外迁意愿进行调查。

请用深度访谈(无结构访谈)方式进行资料收集。

(1)请问,如何选择访谈对象?(2请设计深度访谈提纲(有一定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

(3)当您去甲村做这样的研究,您觉得需要注意什么?2006年河海社会学硕士入学试题《方法》一、名词解释(8×5=40分)1. 假设;2. 科学环;3. 效度;4. 整群抽样;5. 相倚问题;6. 双盲实验;7. 内容分析; 8.《街角社会》;二、简答(6题×10分=60分)1. 在社会研究中,怎么查找相关研究文献?2. 在社会研究的时间维度中,同期群研究和同组研究有什么相同点和差异点?3. 在调查对象选择中,分层抽样和配额抽样有什么区别?4. 请谈谈问卷设计中要遵循哪些原则?5. 请谈谈参与观察法具有哪些特点。

6. 在实地研究中,访谈员如何与访谈对象建立良好关系?三、综合题(从3选中任选2题回答,2题×25分=50分)1. 什么是测量?测量有那几个层次?各层次具有什么特点?请以“收入”为例,说明具体研究中确定合适的测量层次应考虑哪些因素?2. 2005年某高校进行了一次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下表是他们的“家乡所在地”与“就业前景”两变量统计分析结果:表:生源* 就业前景乐观一般不乐观合计城市36.6% 51.3% 12.1% (489) 县镇24.0% 58.2% 17.8% (579) 农村26.6% 52.7% 20.7% (1004) 合计28.2% 53.9% 17.9% (2072) 卡方值=33.407,P<0.000请谈谈,您可以从上表中分析到哪些方面的内容?《理论》一、名词解释(8×5=40分)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2 初级社会群体3. 差序格局4 精英循环理论(帕雷托)5. 制度化6 社会控制7. 贫困文化(刘易斯)8 “AGIL”模式(帕森斯)二、简答(5题×10分=50分)1 试比较韦伯与迪尔凯姆在社会学研究对象方面的观点。

2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和观点。

3 简述角色扮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4 什么是霍桑实验?它对组织管理有什么启示?5 什么是越轨?如何界定越轨行为?三、论述题(3题×20分=60分)1 什么是社会分层?改革前后中国社会分层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2 什么是社区?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您认为比较好的社区应该如何建设?3 家庭具有那些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功能发生了那些变化?请谈谈“家庭养老”的未来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