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走进孩子的心灵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拥有心对心的尊重,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
这两句话无疑给了我们莫大的力量,也教给我们教育的成功方法。
周围总有些极端的例子,或许是因为离得太远,我们从不关心。
这样一个网络页面“高考自杀”,许多极端的案例触目惊心,我们却不曾知晓。
直到有一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了我们周围,我们才恍然醒悟。
2012年6月7日,孝义市五中门口,人们熙熙攘攘。
夹杂着考生们的焦灼忧虑,父母们的殷切希望,气氛显得热烈而紧张。
孩子们经过了紧张的考试由校门涌涌而出,有哭的,也有乐的,不管怎样,又结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大多数人还是轻松的。
突然,一阵慌乱,只见一个考生握着刺向胸口的刀倒在了血泊中。
“自杀”一个恐怖的词汇瞬间穿透在场所有人的心灵,顿时,空间凝固了,每个人的心都被一股寒冷的冰霜冻结了,可怕啊!人们赶紧拨通120、110,现场一阵紧张而一片混乱……然而,随着警笛的声声悲鸣,一个花季少年就这么离世而去了。
本来他的人生道路有万千种选择,本来他有很多机会出人头地,现在,他却一无所有了。
看着那血淋淋的照片,我想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反思。
这难道这仅仅是这个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吗?这件事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就都了结了吗?不,不是,这绝对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这是错误教育方式在一个脆弱心灵上的谋杀,这是错误思想观念对人类的又一次摧残,我们的工作也绝不能就此了结。
我们真正该结束这种摧残人性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到“教育人”的本质上来,让教育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充满智慧能够化险为夷的教育。
就让我们分析一下,怎样让我们的教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首先,应该强化认识,改变教育观念。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很难,应试教育是我们经过多年的实战经验,一次又一次精简,改变,训练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改变岂能是一朝一夕。
然而,应试教育又是可怕的,没有情感的教育根本不能教育出心灵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如果一直推行应试教育而不改变,我们将面临教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败。
十八大以来,中央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不小,其中最为重要的,我们看出来,这次是要从根本上对应试教育做彻底的改造,以高考位代表的考试制度会在短期内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也是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这要求我们教师赶快加快步伐走真正教育人的路子,只有扎扎实实做出符合孩子们心灵需要的教育,我们才能真正的成功,我们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有人说: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最后一句话说的真好,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其次,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
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就是不断的观察、研究。
任何学校的教育都是在本校学生情况了解基础上的,没有一个老师能够在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下把孩子教好的。
我们不能再把孩子们看作是单纯学习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复杂的人,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人的本性。
有句话这样说: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自古以来,人心难测。
这要我们不仅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耐心,而且要有发掘学生心理的智慧,即使发现孩子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即使察觉学生心里上的各种情况,不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做到及时准确地对孩子有个正确的了解。
前一段时间,高一年级,就有一个孩子看着长的很壮,却经常请病假回家,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了解到,这个孩子并没有身体上的病变,多次检查也未曾发现有慢性的疾病,可每次都是拉肚子等问题,眼看就是大汗淋漓,不得不让他回家休息,眼看成绩下降,却毫无办法。
我发现后,与这个孩子做了细致的交流,并通过他初中班主任侧面了解到,这个孩子在初中学习上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由于中考失误,没有进入他想去的学校,父母未曾经得其同意,便将其送到我们学校。
孩子到我们学校后明明知道该去认真学习,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学习成绩也离别的同学越来越远。
针对这种情况,我请教了相关的专家。
原来这个孩子是因为家庭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压力,出现的一种疑病性心里逆反反应。
完全属于心理问题。
后来,我多次与该学生家长,班主任交流,并与其面对面交流,通过改变他对于自己、学校和个人前途的认知,并多次鼓励他的学习行为。
在家长老师的配合下,他有很大的长进,并且以后很少出现出现这种因病请假的情况。
通过这么一件事情,我们发现,有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沟通,就能够解决一个看起来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了解孩子是相当重要的,了解他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接触他的心灵。
了解孩子――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接合点,是对学校集体进行教育领导的各条线索的集结点。
全体教师在领导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行动上的一致,使教师形成一个统一体的那些教育信念――所有这一切,只有当全体教师都努力去了解孩子时,才可能实现。
再次,大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懂得孩子们的内心活动,这是不可能通过什么特殊方法学到的。
只有依赖于教育家高度的道德情感和修养才有可能做到。
不管孩子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其中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在忧郁、悲哀的眼里令人惊讶地流露出不是孩子应有的沉思、冷漠、苦闷和孤独。
正经受不幸的孩子,不会注意到同伴的娱乐和消遣,没有什么能诱使他摆脱痛苦的思想。
对孩子的最细心和善意的帮助,就是既分担他的痛苦,又不去触及他内心的隐痛。
粗暴的干预会引起怨恨,而劝其不要灰心、不要绝望、要克制自己这一类的话,如果缺乏真正的感情,就会使孩子觉得是不切实际的废话……真心诚意地体会他们的最细微的思想、愿望和忧虑,并对之作出反应,只有当孩子成为你的朋友,你才能够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善于听学生们说话,是一件了不起的教育艺术。
没有这种艺术,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
你要使学生乐意接近你,并向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要保守别人信任你而向你透露的秘密,这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规则,它关系到教育和自我教育两个方面。
要懂得,别人在向你敞开心扉时,可能说出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
你可能得知不体面的行为,听到关于学生之间看来立即需要成年人加以干预的相互关系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有耐心,要善于用理智克制一时的情绪冲动,同时又要使自己的明智思想充满火热的感情。
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必须经受这种情感的锻炼,也就是说,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
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
如果你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
然后,学会在心灵上关怀和引导学生。
不论怎么说,孩子始终是成长中的半成品,如果你把孩子当成小孩子,这是你的幼稚,然而,把孩子当成大人,那就是你的无知了。
如果有人对孩子们的自尊感不够尊重,孩子就会用执拗甚至粗暴来回答他。
生活中没有比这种矛盾行为更坏的了,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把孩子们教好,反而越教越坏,有时候甚至能到了一种不可收拾的地步。
如果你不能好好保护孩子们幼小又脆弱的自尊心,你对孩子任何的说教,在孩子看来都会变成讽刺和挖苦,最终毁掉我们的教育成果。
处于成长中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渐渐有了属于他们的隐私。
保护少年精神世界的隐秘并使它不受侵犯,是教育者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如果有一位教师,无意中发现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私密的事情,公之于众,粗暴地冷酷无情地干预这个孩子已经决定的事。
不管他想了如何形形色色的办法,教育结果都不会如他所期待的,这种做法是无知的。
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始终是意识观念中的弱势群体,本身有着很多的未知,也非常容易受到强权的影响,父母,同学,老师都会是他们压力的来源。
只有在孩子们脆弱的心灵中支撑,保护,孩子们的心才能不断向你靠拢,要做孩子们心灵的避风港,这真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给予他鼓励,加强他的信心,体会他的难处,与他共同面对,在心灵上关怀。
引导孩子们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沟通方式。
一个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不断发现那些心里缺乏力量,然后去不断引导,不断加强孩子的自信心,意志力,和高尚的品格。
只有心灵上不断强大的学生才会成为一流的学生,只有在心灵上能够不断教育孩子们的老师,才会是一个真正的心灵的工程师。
身教胜于言传,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情感修养,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得高尚起来。
为了真正引导孩子的心灵,需要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如果没有这种财富,教育将会变成庸俗的欺骗。
最后,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当代科学的发展如此迅猛,知识运用于人们的生产活动的速度如此之快,无论学校多么有远见,它也不可能授予学生足够的知识。
科学、生产和文化发展的要求是,一个人不仅要在学校学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而且要在完成学业后终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求,视读书为其最重要的精神需要之一。
如果一个孩子上学出来了,却失去了对学习的渴望,这个学校注定是失败的。
这个孩子的老师也注定是失败的。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学生对于语言,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知识的热爱,只有在教师善于激发孩子们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孩子们的能力和爱好才有可能充分开发出来,才有可能培养出天才的数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
一个人的兴趣、能力、爱好乃至整个人生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能在学生时期就对他们施加了影响的人们。
所以说,一个教师如何能教出一个真正积极活泼快乐进取的人,这里是最最关键,也是最最宝贵的。
教师,作为一个充满智慧和挑战的职业,需要我们对于孩子和我们,以及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一个不断的了解,作为十八大改革后的教师,我们还需要在心灵教育上下功夫,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真正成为孩子们心灵的天使,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