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问题初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问题初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问题初探摘要:教育是教书育人,既教书又育人才算是真正的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教授学生知识同等重要。

健康人格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再者,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有责任,但只有具备健康个性的人才最具备承担这种责任的自觉,因此,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入手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实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促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人格教育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teaching, both initiating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terile personnel to be considered true education. In this sense, a healthy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 students knowledge are equally important. Therefore, to train th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i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t can help us from a more positive, more constructive point of view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motion.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education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必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点将为社会的发展所证明,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还不容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媒体,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

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笔者认为,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1、学习择业压力过大及环境的变迁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习、择业压力过大,这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

一些大学生反映,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

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考研梦而努力。

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对环境的不适应是非常明显的,学习上的自主、生活上的自立、思想上的自律,与中学明显不同;入学前的人际关系相对稳定,进入大学面临重新认识自己与别人的过程,昔日的佼佼者到现实的“平庸感”,需要相当时日去调整和适应。

2、郁闷迷茫情绪普遍及心理上的冲突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目标,感到生活压抑,从而导致郁闷、迷茫的情绪出现,也是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这两年的学生工作中了解到,除了一部分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自己的职业和继续升学等方面设立了一个努力目标外,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奋斗目标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

正象一位学生迷茫地对笔者说:“开始我真的对大学有很多憧憬,可是真正上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给自己找准位置,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自习、吃饭。

现在社会上人才这么多,本科生也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我不知道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做。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常会有多种动机,面临多种选择,如果这些动机彼此不相容,相互不可见的,在选择上就容易出现工作的冲突,如:所学专业与自己兴趣的冲突;学习功课与社会工作的冲突;恋爱与学习的冲突;渴望与异性交往与怕被拒绝的冲突;等等。

心理冲突常给人以挫折感,形成心理压力,增加适应环境的困难,对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内心世界的各种根本价值观的冲突,甚至可以引起人们的厌世、颓废和绝望,极大的消耗人的心理能量。

3、面对挫折无所适从还有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心理。

他们表示,在遇到困境或者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

有大三的某学生对笔者说:“现在社会对每个人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也给自己设定了比较高的门槛,并且设定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信念。

因为我觉得自己输不起,一旦失败了就会和同起点的人差一大阶,自己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挫折和失败在我看来很可怕……”4、很多人把话闷在心里还有一部分学生遇到不良情绪时喜欢“闷在心里”。

正像一位学生所讲:“我觉得社会很复杂,所以也不太相信别人,遇到什么事情我想还是自己解决得好。

”应该看到,由于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因而不少大学生对维护健康不够重视。

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面临多种选择、机遇和激烈的竞争,他们正处于个性发展和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因此,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质,已刻不容缓。

信息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微妙;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业形势的严峻,强烈的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

当今世界变化之大、之快、之猛,是相当多的人包括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感到迷惘、困惑。

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全面发展与早日成才,开展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正成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格教育问题的引入教育是教书育人,既教书又育人才算是真正的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教授学生知识同等重要。

针对上述几点原因,笔者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可以考虑以人格教育为切入点。

这是因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此外,健康人格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再者,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有责任,但只有具备健康个性的人才最具备承担这种责任的自觉,因此,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入手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实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促进。

以健康人格教育为切入点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这是把大问题化作了便于操作的小问题。

因为人格教育是有潜力的,它更具有持久性和高度的可移性。

人格的含义很广,可以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还可以从生物社会学角度来说。

在中国泛道德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人格”一词一直带有浓郁的伦理色彩,主要指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格调、境界、道德水平以及尊严等。

在20世纪,人格问题成了哲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出现了多种人格伦理。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格”呢?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时所戴的假面具。

演戏时戴的假面具表示西剧中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的某些典型性,如“高傲的人”、“狡猾奸诈的人”、“忠厚诚实的人”等,这就像中国京剧中演员的脸谱一样,观众一看就知道此人是“奸臣”还是“忠臣”,是“好人”还是“坏人”。

后来演变到指演员自身和他所扮演的角色,用来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把人格看成是面具那样的东西,说明了我们自己暴露于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人格。

心理学家对于什么是人格曾经做过认真、长时间的探讨,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曾综述提出:人格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最为简明的说法就是,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

人格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又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

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给人行为以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包括心身在内的真实的个人—人格。

也即人格是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并影响到个人行为和自身发展的一个组织因素,是性格、能力、气质的总和。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家庭生活得幸福与否,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都与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个人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不仅涉及到个人也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连。

著名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就曾说过,“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过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的向现代化的转变—都不可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健全的人格修养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条件和基础,而且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大学生德育应以理解、尊重为基础,用爱心去感化。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大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品德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大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

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

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

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自信、诚实、谦让、忍耐、谨慎等都是大学生较好的人格特质。

与他们中学时代相比,变得相对沉稳、平静、自信、乐观和宽容。

随着学历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水平渐趋稳定,这种健康人格的特质主要表现在:1)、适应大学生活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独立地评价自我,独立地看待权威、集体和社会,独立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2)、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广泛性,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容貌和仪表,而且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和气质以及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少人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