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2.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
3.艺术传达活动: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4.形象思维: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5.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7.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8.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
9.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10.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11.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12.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统一,物我两忘。
13.艺术批评: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作出理论上的鉴别和论断。
二、简答1.分析柏拉图的客观精神说?答: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时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这样一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
显然,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基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然而,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中,也有值得我们注意的东西,那就死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
2.模仿说答: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
同时,他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得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他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应当“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也就是说,还应当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
3.“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那些启示?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过程中,并融会到作品中。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但是,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就是说,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
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遍的规律。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4.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答: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在审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
例如:19世纪俄国作家赫尔岑,看完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之后,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感动,不但两眼流泪,甚至号啕大哭。
与之相反,和他同时代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看后却十分冷漠,因为托尔斯泰对剧中主人公的评价并不高,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没有任何性格的人物,是作者的传声筒而已”。
5.审美性特征答: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6.如何理解艺术的审美性和“丑”的关系?答: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生活中除了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但是,生活中“丑”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
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有了审美意义。
通过对“丑”的深刻揭露与无情鞭挞,从反面讴歌和肯定了美,艺术史上的优秀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7.艺术起源的巫术说?答: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
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
早期的造型艺术确实与巫术有关。
原始歌舞与巫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始歌舞常常被原始人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祈求下雨就泼水,祈求打雷就击鼓,祈求捕获野兽就扮演受伤的野兽等等。
8.艺术为什么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它的特点是什么?答:①艺术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特点: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不同于道德教育,更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
这是因为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
主要特点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9.艺术教育的任务目标答: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体来讲,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10.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答:首先,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从审美表象到审美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性。
其次,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依赖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在艺术创作中,想象是核心,情感是动力,离开了想象和情感,就没有艺术。
最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为了保持一个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作家可以忍痛割爱,删去某些或许够得上精彩的情节和细节;电影艺术家则可以挥动剪刀,剪掉许多拍摄精致的画面和镜头。
11.灵感特点答: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灵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并不是什么神的恩赐,而是创造性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或思维形式,它是艺术家长期精心构思、艰苦寻觅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间的突然爆发。
例如人们常讲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这种茅塞顿开、突然触发的灵感,好像是不期而遇、突然涌现的,实际上已经有“踏破铁鞋”的艰苦寻觅过程作为基础和前提。
12.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答: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与灵感、直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今中外,常有科学家和艺术家在“梦”或“醉”的状态下获得灵感。
这是因为“梦”和“醉”的状态,都是意识活动减弱或停止、无意识活动大大增强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原来长期积累的素材和资料在违反常规的方式下相互碰撞,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的火花。
而这种灵感火花在完全清醒的正常状态下却无法得到。
因而,不自觉的无意识思维活动,常常成为它的源泉。
13.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性答: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三、论述1.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起源观答: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
他指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
”他强调,所以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合理之处: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确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
此外,这种说法也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期中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进步的和合理的内容。
不合理处: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这种说法还把“模仿”归结于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因此,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2.分析席勒的艺术起源观答: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席勒以动物为例来说明“游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他说:“当狮子不为饥饿所迫,无须和其他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
”他进一步认为,人的这种“游戏”本能或冲动,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
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从而获得快乐,亦即美的愉快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