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展

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展

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展在南方周末的评论版块有提到中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情况,并结合他国的工业发展历程对未来的趋势做了简单分析。

工业发展经历了哪些曲折?它们给社会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工业生产技术上的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英国由于具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但是这个进程不会局限于英国,很快向欧洲大陆和北美扩展了。

西欧的法国本是大陆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重新当权的贵族和教士推行反动政策,却无法使历史潮流逆转。

法国的经济依旧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着。

已经开始的工业革命继续进行。

1830年革命以后掌权的“七月王朝”,以路易·菲力浦为首,建立了金融贵族即工商业和银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统治。

“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它同英国一样,工业革命开始于轻纺工业。

1831年加工的棉花为二千八百万公斤,1845年增加到六千四百万公斤。

在那以后的一、二年间,动力织机达到一万台,纱锭一百七十万支。

用氯漂白棉布的技术,织造复杂图样的织布机都是法国人的发明。

法国缺乏煤铁资源,1815年,它的煤产量比起1789年的产量没有显著的增加,1847年才达到五百万吨,铁的产量近六十万吨。

四十年代,法国也掀起了建筑铁路的热潮,但它的煤铁一部分需从英国进口。

1846年左右,产业工人受雇于大工业的刚达百万。

他们拥挤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和工业区:亚尔萨斯、诺曼底和北部的纺织工业区,洛林和卢瓦尔河流域的冶金工业区,里昂周围的丝织工业中心。

法国的工业多半还是小企业。

在生产服装和奢侈品的巴黎,只有十分之一的企业主雇用十个人以上的工人。

同欧洲大陆各国相较,比利时的工业革命的进展是首屈一指的。

在拿破仑和荷兰统治时期,它的工业都在高速度发展。

1830年即它争得独立的那一年,煤产量就达到六百万吨,多过法国。

列日是比利时的冶金中心。

比利时的机器销行荷兰、德意志和俄国。

比利时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成为西欧商业货物的集散地。

英国一个考察团在报告中说到比利时的经济发展时指出:“按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少的比例说,比利时的发展,超过了世界上的每个国家。

”德意志联邦政治上四分五裂,统治阶级推行反动政策,都严重地影响它的工业革命的开展。

但是,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德意志一些地区的工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了。

在莱茵河上兴起了科隆、爱北菲特、巴门等工业城市。

在萨克森,纺织工业发展很快。

普鲁士所辖的西里西亚,有大量工人从事亚麻布的生产。

德意志象比利时一样,富有煤矿资源。

鲁尔和萨尔地区的煤矿和铁矿,有利于这些地区工业的发展。

1815年以后,这些地区矿藏开始加速采掘。

到1846年,仅普鲁士的煤产量就有三百二十万吨。

在莱茵区,克虏伯等工厂兴建起来了。

在工业技术方面,德意志的农业化学占有突出地位,对于煤的有价值的副产品的利用,也首先闯出了路子。

在工业革命最早扩展所及的国家中,美国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

1790年,美国人仿照英国的式样建立了第一座纺纱厂,二十五年以后,美国的纱锭合计有十三万支。

1814年,波士顿一个商人和一个机械工人合作建立了第一座织布厂,使用新的动力织机是经他们改进的。

工厂在美国发展很快,十九世纪头几十年里从纺织工业发展到其他各种工业,遍及东北部各州。

1816年,在匹兹堡建立了炼铁厂和轧铁厂,冶金工业兴起来了。

1860年,美国的铁产量近百万吨,匹兹堡成为著名的冶金中心。

1820年以后,采煤工业开始发展,1860年的产量已经达到一千四百万吨以上。

185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并且早已由入超国家变为出超国家。

在工业革命同时,大量人口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进而向密西西比河以西迁移。

虽然人口有很大的增长,加上外国移民的涌入,人口总数从1800年的五百余万增至1850年的二千三百多万,但是劳动力仍感不足。

这就促使许多经济部门加紧技术改造,采用机器。

十八世纪末,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一天为原棉脱籽的工作量相当于五十个人用手脱籽的工作量。

轧棉机的发明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有利于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而且使美国南部新兴植棉业兴旺起来。

惠特尼在康涅狄格州创立了武器工厂,他在那里试制步枪的标准部件成功,为大量生产机器部件开创了先例,打下了基础。

有人说,大量制造标准部件是近代工厂制度的开端。

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发明了很多机器,如造纸机、缝纫机、制鞋机、轮转印刷机等等。

1834年,马克科尔米克发明收割机以后,美国相继创制了许多农业机械。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美国展出的农业机器模型,数量最多。

发明机器和广泛使用机器以补劳力的不足,是美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点。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北大西洋世界组成一个经济体。

那里,英国为首。

1850年以后,比利时、法国和美国都处在工业起飞的进程中,使英国日益敏锐地感到它们的竞争压力。

至于德意志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工业革命进展很慢,其完成有待于统一之后。

东欧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到十九世纪晚期才真正纳入工业革命的轨道。

交通运输的革新工业革命的势头,不仅表现在向一国之外的工业领域扩展,而且同交通运输、农业互相促进。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西欧和北美的道路很差,往往不过是长年累月人们践踏出来的便道罢了。

雨天泥泞,晴天尘积,到处是车沟、马迹,坎坷不平。

载客的驿车一天行车百里,就算是不错的速度了。

载运货物多靠马匹,运输能力很受限制。

由于工业发展需要便宜而又便捷的交通,十八世纪晚期,英国除了大量开凿运河之外,又在改进陆路。

私人集资修筑大道。

沿途设栅征税,因此称为税道(turnpike)。

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光滑。

这种路因此取其最初设计人的姓,简称马路。

至于运河,由来已久。

从1775年到1850年,欧美修运河风行一时。

在英国,河流和运河构成水网,1790年左右,经由河道可以到达英格兰的各个地区。

运河便利了运输,又带来了大量利润。

例如英国牛津运河,在三十多年里每年为投资者提供百分之三十的利润。

在美国,1817年开凿伊利运河,沟通了五大湖和哈得孙河。

这条运河给纽约提供了一条通达五大湖的水道,便利了它同中西部的商业交往,促进了它的迅速兴起。

伊利运河的成功,掀起了美国开凿运河的热潮。

在欧美修建运河的热潮中,汽船发明了。

一种发明常常是许多人对同一问题独立钻研和试验的结果,汽船的出现也是这样。

十八世纪末,有好几个发明家试验用蒸汽动力推动船只航行,但是到1807年美国富尔敦试制的汽船才获得真正成功。

他的《克莱蒙号》汽船,用蒸汽机推动船两侧的明轮①破浪前进。

这条船第一次试航,由纽约至阿尔巴尼,溯哈得孙河而上,三十二小时航行二百四十八公里。

从它试航成功以后,汽船成了内河的便利交通工具,许多城市之间都有定期航班汽船往来。

《克莱蒙号》试航之后的十二年,美国轮船《萨凡那》横渡大西洋,航行二十九天,帆和蒸汽机并用。

1838年,美国的《大西号》轮船,单用蒸汽机推动,横渡大西洋,只用了十五天。

1840年,一个苏格兰人在大西洋上开办定期轮船航班,运送旅客,来往于英国的利物浦和美国的波士顿之间。

由于推进器的功效不高,耗煤量大,燃料往往占去舱位的一半,很不经济,因此轮船还不能排除海洋上的帆船。

1850年左右,螺旋桨代替了明轮,钢铁船壳开始代替木结构的船壳,水上交通才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陆路交通的决定性的变化,起于铁路的兴建。

十七世纪,英国铺设木轨,从矿场运送矿产到河边码头。

十八世纪晚期,铁轨代替木轨。

但是仍然是用马在轨道上拉车。

也有人试验在道旁设置牵引机械,用缆绳拉车行进。

蒸汽机在工厂使用以后,英国有人试制蒸汽机车。

1814年,一个矿工的儿子乔治·史蒂芬孙(1781—1848年),经过长期钻研,制成了蒸汽机车。

1825年,从达林顿到斯托克顿的铁路通车,史蒂芬孙驾驶他设计的蒸汽机车,拖带三十四节小车厢试行。

1830年,在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正式使用蒸汽机车牵引列车。

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创造了每小时二十九公里的速度史蒂芬孙和他的“火箭号”机车路越过了阿尔卑斯山,显示了筑路技术。

在美国,铁路更有大发展。

1869年横贯美国东西部的铁路建成。

1870年,全世界铁路长度已经超过二十万公里,发展如此迅速是大出当初倡导者的意料的。

铁路的兴建对煤铁工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铁路本身需要迅速沟通沿线情况,这又直接推动了传递信息方法的改进。

十八世纪,科学家们经常论及用电传递信息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制成传导工具。

1833年,两个德国教授才在一千码的长度内建立了有线电讯联系。

不久,美国人莫尔斯成功的制出了电报机,1844年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建立了有线电报,开辟了电讯途径。

1851年在英吉利海峡敷设了海底电缆,沟通了英法间的电讯交通。

在大西洋底敷设电缆,沟通欧美,几经挫折,也终于在1866年办成。

世界大小依旧。

但是由于交通工具的改进,人们的交往频繁了便了便利了,而世界也似乎缩小了。

工业革命与农业技术革新1770—1870年这一百年间,工业与农业在欧美并肩进行变革。

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迅速成长和对粮食与原料的大量需求。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业得生产出大量的农产品。

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农具和运送农产品的便捷手段,大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提高。

农场与工厂在一系列变革中结合起来造成了近代物质文明。

欧洲农业一向落后,中世纪的农业耕作制度如三圃制一直保持不变。

十七八世纪,荷兰人首先改进耕作方法,英国人起而继之。

十八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条播机,废弃了撒播方法;还提倡使用马拉耕耘机,粉碎田垅间的土壤。

作物轮作是耕作方法上另一个革命性的发展,那是在一块土地上每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几年重复一次,而不是年复一年地在那里种植同样的作物。

轮种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采用轮种法就不必每三年休耕一块土地了。

十八世纪,英国人试验在科学的基础上饲养牲畜。

为了鼓励科学种田,1793年英国设置了农业局。

欧洲的农具还是古老的农具,以犁说,使用的还是木犁。

这种犁只是尖上有点铁,不能深耕,直到十八世纪末,铁犁才代替木犁。

比起我国战国时代使用的铁犁铧来,木犁就落后了二千年左右。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欧美的农具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收割机器首先出现在英国,但是最省力的农业机器是美国的发明。

马克科尔米克发明了收割机。

这个人既是个巧匠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1847年,他在芝加哥创办农机厂,他相信芝加哥将成为谷物产区的中心。

他在那里制造了多种农业机器,奠定了农业机器这一大工业的基础。

至于打谷机本是英国人创始,十九世纪早期,美国从英国输入,经过仿制改进,成了重要的农业机器。

农业机器的发明、使用和推广,给近代资本主义大农业创立了必要条件。

农业机器是节省农业劳动力的手段,提高产量除了改进耕作方法以外,还需不断增加土壤肥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