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课外古诗词

浙江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课外古诗词

课外古诗词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南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①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②飞。

【注释】①麦花:荞麦花。

荞麦是一种春秋皆可种植的农作物。

②蛱蝶:菜粉蝶。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初夏农村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述。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惟有蜻蜓蛱蝶飞”一句。

(1)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2)“惟有蜻蜓蛱蝶飞”一句是写只有蜻蜓和菜粉蝶围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惟有”从侧面烘托出了村中的寂静。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绝句[唐]杜甫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释】①迟日:指春日,春天日照时间逐渐变长。

②泥融:春天来临,冻结的泥土开始融化,变得软而湿。

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1)这首诗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三、四句中“飞”和“睡”这两个词有什么妙处?请做简要分析。

时节,山河景色秀丽。

(2)“飞”指春光和煦,泥土温润湿软,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做窝。

“睡”指沙滩柔软温暖,鸳鸯酣然睡卧。

这两个动词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表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无限的美好景象。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①[南宋]方回蕨拳②欲动苕③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释】①“入歙”即指进入诗人家乡歙(shè)县。

②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③苕tiáo:凌霄花的古称。

(1)“蕨拳欲动苕抽芽”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这句的精妙之处。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蕨芽欲展未展的情状,描绘出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江山春景图。

(2)①第三句诗人以闲适的心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心情。

②夹岸桃花既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台城①[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②,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③。

【注释】①台城:旧址在南京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淫乐场所。

中唐时,昔日的繁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唐末更荒废不堪了。

②江雨、江草:因金陵滨江故有此说。

③笼:笼罩。

(2)诗歌的后两句历来千古传诵,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首句“霏霏”的雨丝一片迷蒙,烟笼雾罩,如梦似幻的意境暗含着“梦”,隐藏着荒破的台城;次句再现三百多年先后有六个王朝一个个衰亡,变换速度之快,如梦一般。

眼前的台城已荒废不堪,曾经的豪华早已销声匿迹。

“空”由对鸟啼的感受,进一步烘托“梦”。

(2)两句中的“无情”和“依旧”通贯全篇写景,与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融合映衬,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而“最是”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以此反衬诗人的感伤和惆怅。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三衢道中①[南宋]曾几梅子黄时②日日晴,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不减⑤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道中的道路上。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

⑤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心情的?(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

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

在黄梅雨季有“日日晴”,在“日日晴”中有“绿阴”,在山间小路中能听到黄鹂叫声,都表现出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

(2)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

“不减”与“添得”相对照,突显出此行较之以前的景色更美,表现出作者愉快的心情。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山月皎如烛”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描绘了哪几种具体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1)比喻,把山月比作蜡烛;皎洁的月亮如蜡烛相伴,照人无眠,烘托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气氛。

(2)描绘了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的独特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过杭州故宫①[南宋]谢翱禾黍②何人为守阍③?落花台殿暗销魂④。

朝元阁⑤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释】①杭州故宫:南宋灭亡后,都城杭州宫殿弃用,因称故宫。

②禾黍(shǔ):禾与黍,泛指农作物。

这里是说,故都破败后种上了庄稼。

③守阍:看守宫门。

阍(hūn),宫门。

④黯销魂:谓之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哀愁。

⑤朝元阁:唐宫中阁名,此处代指南宋宫殿建筑。

(1)诗歌的第一、二两句是抒发主人公之所见、所感。

他看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2)中国古代诗歌讲究“赋、比、兴”,“比”就是比喻。

诗中所说的“鹦鹉”指的是()A.春归的燕子B.前来看热闹的老百姓C.曾经的南宋朝廷中的用人(1)曾经的宫殿荒凉衰败,没人在这里看守宫门了。

(2)C 【解析】“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是对前面两句描写的破败景象的深刻反思。

诗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看上去是写禽“学舌”,而曾经的朝廷中的那些“用人”们,不正是学舌的鹦鹉吗?至于“燕子”,可能是指朝廷中的官员。

应该说明的是,此处的比喻是“借喻”,在比喻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让喻体直接出现来比喻。

这两句诗是说,曾经的官员又回来了,但听不见那些像鹦鹉学舌的宫中用人跟他们说话了。

一代王朝,就这样完结了。

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②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②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五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重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1)这首诗中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突出墨梅气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1)朵朵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解析】诗歌的情感或是直接抒发,或是间接体现,总能在字里行间得以体现,由“不要人夸”,和“只留”,我们可以把握作者的追求和操守。

九、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花影[北宋]苏轼重重叠叠上瑶台①,几度②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③明月送将来。

【注释】①瑶台:汉白玉石阶。

②几度:几次。

③教:让。

(1)诗中的“花影”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1)花影重重叠叠,不能消除,非常“恼人”。

“扫不开”写出花影难除,诗歌中写了花影虽随同太阳落山而消失,却又因月亮升起而重现。

【解析】诗歌描写了“花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变化。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重重叠叠”写花影之多,“上瑶台”写花影移动;“扫不开”写花影难除,表现憎恶花影之情。

“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

(2)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小题。

卜算子[南宋]朱敦儒旅雁①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②立。

鸥鹭③苦难亲,矰缴④忧相逼。

云海茫茫⑤无处归,谁听哀鸣急!【注释】①旅雁:由北向南迁徙过冬的大雁。

②寒汀:地名。

③鸥鹭:这两种鸟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间的鸟类。

④矰:射鸟的短箭。

缴:系在短箭上的丝绳。

⑤云海茫茫:即人海茫茫。

(1)象征是这首词作的特点,词中借象征历史上靖康之变中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的艰难景况,当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内。

(2)词作的下片是怎样表达作者的心境的?请概括出来。

(1)南飞失群的孤雁(2)下片通过展现大雁的孤危、哀怨、忧惧和无所依托,来隐喻人民与此类似的处境和心情。

【解析】首先要理解下片所写,首句以鸥、鹭之类栖宿于沙洲汀渚间鸟儿的“难亲”,告诉读者人们也有苦痛。

次句“矰缴忧相逼”是说,天空中更是有性命之忧。

因为大雁不停飞翔,可谓身心交瘁,无力高飞。

结尾两句写旅雁之苦。

其中的“苦难亲”“忧相逼”“无处归”和“哀鸣急”四处,正是对孤雁处境的交代,以此加以概括即可。

十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南宋]杨万里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注释】①清和:农历四月。

(1)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2)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1)①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碧蓝的天空,色彩鲜明,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②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2)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在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

【解析】理解最后一联的意思,需要抓住“道”“不归田”两个关键词去分析,了解作者的愿望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十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绮怀[清]黄景仁①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②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注】①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

《绮怀》组诗16首,即追忆此事。

②红墙:指女子居所。

(1)第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请联系全诗分析三、四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1)领起情感,回忆花下吹箫情境,表达相思,渲染氛围,距离红墙如银河般遥远,表达与表妹相爱而不得的苦恼与无奈。

(2)①比喻:春蚕吐丝将自己包围,犹如诗人用重重思念将自己缠绕——形象抒发诗人痛苦欲绝的思念之情。

②对比:尾联将思念追忆到十五年前明月之夜,突出当下凄凉,痛苦。

十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小题。

画眉鸟[北宋]欧阳修百啭①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②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①啭(zhuàn):鸟婉转地叫。

②向:在。

(1)“始知锁向金笼听”中的“知”在诗中的意思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