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氏来源

张氏来源

张氏来源[张氏属地] 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以东。

[张氏来历] 张姓之源,可追溯至黄帝。

《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子名挥,挥聪颖异常,他通过观看天上的弧星,而仿照其形状制造出弓矢,因此被赐姓张。

“张”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即必须用力将弓拉开才能使用弓矢,“张”就是根据此而来的。

另外,还有一些史书也有提到张姓的其他来源,但数来源于黄帝的这一支最古老。

[张氏名望] 张氏族大支繁,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 战国时魏国政治家张仪,以游说六国连横事秦而闻名于世。

西汉大臣张良,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以善出奇谋良计而颇受刘邦重用,汉朝建立后,被封为留侯。

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中亚各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西汉还有历算家张苍、诸侯王张耳等张姓名人。

东汉的张衡,是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也叫浑象仪)和用于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在文学方面,则有《二京赋》等作品传世。

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他总结了前代的医疗经验,对我国医学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誉为“医圣”。

书法家张芝,其书法被称为“今草”。

汉以后,张姓名人还出现了如黄巾起义领袖张角,三国时名将张飞、张辽,晋朝文学家张载、张协,北魏教育家张伟,南朝画家张僧繇等。

到了唐代,张氏更是英才辈出。

张九龄,即是玄宗时的宰相,同时又是著名诗人。

文学家张鷟,书法家张旭,画家张萱,诗人张若虚、张继、张籍、张祜、张志和等也为张姓赢得了赞誉。

除此之外,北宋词人张先,诗人张耒,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南宋将领张世杰、张宪,词人张孝祥、张炎,书法家张即之,大学者张栻,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清朝诗人张维屏等等都是张氏中颗颗璀璨的明星。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绝于史,张姓家族对我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古老的名望姓氏。

今天,张姓在当代百家姓中位列第三。

张姓的来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根据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资料,汇编的《河南·大姓的故乡》地图显示: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

其中张姓、姚姓源于濮阳。

根据1、史实依据。

2、文物遗址。

3、族谱记载。

4 依据当代研究成果.。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因挥住在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清阳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县东),是为河北张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张解,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

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

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

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

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数民族分支改姓张姓。

据公安部统计人口“张”这个姓氏排在全国第三位,有91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

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

他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

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行星”命名。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东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张,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人。

西汉辞赋家,官至太中大夫,后人辑有《东方太中集》。

张角(?—184),号天公将军,钜鹿(今河北平乡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

张鲁(?-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

张道陵孙,第三代天师(称为系师)。

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

东汉末年道教领导人,割据势力。

改革道教,教化百姓,兴建义所,诊治病患。

汉末有“天下人望尽在张鲁”之说。

后汉中降于曹操,张鲁有十子。

时人语曰:“张氏十龙,儒雅温恭。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三国魏国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将领,五子良将之一。

官至征东将军。

张郃(?-231),字隽义,三国魏国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

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

官至征西将军。

张飞(?~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

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

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

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

谥桓,五虎将之一。

张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论语注》,谥吴文侯。

张松(?——212),字永年,蜀郡(四川成都人),谋士、官至别驾,助刘备取西川。

张载(?——?),字孟阳,西晋文学家、辞赋家、田园诗人,河北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书侍郎。

著有《剑阁铭》、《榷论》、《濠汜赋》等。

与其弟张协、张亢俱以文学、辞赋著名,史称“三张”。

张协(?——?),字景阳,河北安平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擅长五言诗,与其兄张载齐名,官至中书侍郎,河间内史等。

张亢(?——?),字季阳,河北安平人,西晋文学家,辞赋家,诗人,著述颇丰。

张华(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张华集》书。

张契此,五代高僧,明州(浙江奉化)人,人称“布袋和尚”,传为弥勒佛化身。

张丽华,南朝陈后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

国亡,与后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

后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元素,字洁古,医学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中医易水派创始人。

著《医学起源》、《医方》、《洁古本草》等书。

僧一行,本名张遂,(683——727),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中国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得道高僧。

精天文,通历法。

谥一行、大慧禅师。

著述颇丰,科研成果极多。

是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

张柬之(625——706),字孟将,襄州襄阳人。

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社稷而闻名。

张巡(708年--757年),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时,他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杀伤敌军十二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英勇就义。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始兴(今广东韶关始兴县)人。

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官至平章事(丞相)。

有《张燕公集》传世,诗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绝唱。

张果老,唐代道士,八仙之一,邢州广宗(今邢台广宗县)人。

张籍,唐代诗人,江苏吴江人,著《张司业集》。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东(山东永济),官至宰相,谥文贞。

有《张燕公集》、《张说之集》传世。

张继(715——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官至检校郎中,湖北襄阳人,著《张祠部诗集》,代表作《枫桥夜泊》。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

著《清明上河图》。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民族英雄。

张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令江苏省南京市)。

少时刚直豪爽,颇有谋略,心怀壮志。

曾张煌言等领兵三入长江,希图收复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

永历八年终因国恨家仇,郁积于心,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卒于舟山军中。

遗言以所属部卒归张煌言统率,继续抗清。

张旭,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

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

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

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弘范(1238-1280),元大将,字仲畴,易州定兴(今属河北)人。

曾从伯颜攻宋,任前锋渡江,长驱建康(今南京)城。

后又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俘文天祥,南宋亡。

不久病亡。

他善槊,能诗,《金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四首。

张士诚(1321~1367年)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

元末群雄之一。

本从事运盐业,后据吴中,自称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

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杰出医学家。

有《景岳全书》巨著传世。

张三丰,生卒年不详。

宋武当道士,所创太极拳术,闻名当时,其法传于后世,称内家拳,又称武当派。

或作张三峰。

(2) 名全,一名君宝,号三丰,明朝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境)人,生卒年不详。

因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

史称其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时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廷玉(1672——1755),满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学士。

字衡臣,安徽桐城人。

在朝辅政五十年。

官至刑部吏部尚书。

封三等伯。

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实录》、《明史》、《清会典》。

配享太庙,其母吴氏封一品夫人。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四川遂宁人,清代名臣、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及第,累官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

史称“清官”、“贤相”。

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