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3第一章第二节荷马史诗
外国文学3第一章第二节荷马史诗
“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
精巧别致的结构谋篇 妙笔生花的细节描写 古朴瑰丽的语言 穷形尽象的比喻
倾国倾城的海伦 是特洛伊战争中 的“陈圆圆”, 是十年战争的导 火索。 “海伦之美”是 全诗情节的前提, 能否成功刻画出 她的绝世之美是 作品成败的关键。
海伦出场
很像森林深处爬在树上的知了, 发出百合花似的悠扬高亢的歌声, 特洛亚的长老们坐在望楼上, 他们望见了海伦来到了望楼上面,
足智多谋奥德修斯 富 贵 豪 强 阿 伽 门 农
赫克托为尊严而战 受 爱 神 眷 顾 的 帕 里 斯
普里阿摩斯向阿基琉斯求情
安德洛玛克哀悼赫克托耳
“特洛伊的木马”是西方的一句成语,意为“为了 消灭敌人而送的礼品”。
《奥德赛》
一、追寻(第一至四卷) 二、漂泊(第五至十三卷) 三、回归(第十四至二十四卷)
军事民主制
希腊联军就是由20多个部落组成,战后解散。 部落的组织结构是军事民主制,重大事件必须召 开公民大会讨论,并征求氏族长老的意见。史诗 中,阿伽门农和帖雷马科就召开过这样的大会。
家奴制阶段
这时的富有氏族贵族开始拥有少数从事家务劳 动的奴隶,奥德修斯就有50名奴隶搞家务。但这 种奴隶还不是阶级制确立后的奴隶,他们和主人 之间没有明显的阶级界限,贵族和家奴还同桌吃 饭。 部落成员都具有崇高的道德观念,肯定劳动, 热爱劳动。许多英雄人物同时也是劳动能手,奥 德修斯还和求婚人比赛劳动,他结婚时的喜床就 是他亲自做的。有的史学工作者把这个时期称为 家奴制阶段,而阶级还未产生。
探讨“智者受难”的哲学主题。这一主题在古希 腊文学中反复出现。 “智慧的刀锋被转向贤明的人;智慧是对自 然所犯的罪行。”智者以其智慧(人力)破坏自 然法则,因而必遭“天谴”,受到自然力可怕的 报复,但人凭借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必将胜利。制 定“木马计”的奥德修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智多 星”,其命运印证了“智者受难”的哲学命题。 (尼采《悲剧的诞生》)
荷 马 史 诗
在西方文学史上,希腊史诗《伊 利亚特》和《奥德赛》是现存最早的 精品。 一般认为,这两部史诗的作者是 西方文艺史上第一位有作品传世的 天才、饮誉全球的希腊诗人荷马。
盲诗人荷马
唯其瞽目,才能穿透 世俗的迷雾,洞察人的 心灵。
什么是史诗?
古代史诗:是指用诗歌体裁记录下来的古代神话 传说和英雄事迹的长篇叙事作品,其结构宏大, 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 史诗性作品: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全体人民参加 的历史事件和人民多方面生活的叙事作品。
便彼此说出有翼飞翔的话语:
“特洛亚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胫甲精美的阿开奥斯人, 为这样一个妇女长期遭受苦难 无可抱悲,看起来她很像永生的女神”
视听效果极强的语言
形容死:“哗啦一声,黑夜就盖上了他的眼睛”, “他就像个游泳人钻水似的从战车上翻下来,交 出了他的性命”。 形容黎明: “曙光踮着她的猩红的脚趾偷偷走近 他们”。 形容山影:“好像是一个牛皮的盾牌”。 形容声音:“象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 下百合花似的声音”。
社会大分工
社会大分工正处于农业阶段。农业和畜牧业比 较发达,农作物有大麦、小麦,果木有葡萄、苹 果,劳动工具多是铜制品,开始使用铁犁、铁耙。
物物交换
商品交换还是物物交换,以牛为价值尺 度,一副铠甲值9头牛,一口锅值12头牛, 一个女奴值4头牛,奥德修斯的老奶妈是用 20头牛换来的。
婚姻观
“荷马式比喻”
“正如山上生长的狮子,自恃凶猛,在吃草的 牲畜里捉去了最好的一头小牛,用有力的牙齿咬 断它的颈,然后狂暴地喝它的血,吞吃一切,四 周牧人和狗则远远喊叫着,但不敢同它反抗,为 苍白的恐惧所袭;特洛亚人正是这样不敢同英雄 的曼涅劳斯交锋。”
情节语言 ——就事论事的语言
明喻语言——与情节语言配套的以衬托为主并 (可以)与情节的常态发展“无关”的语言 其作用有五:扩篇、生动、明晰、增彩、修饰
帕 里 斯 的 裁 决
“金苹果”原本象征财富与荣誉,但要将其占为己 有的私欲,导致了战争与灾难。
爱琴海上千帆竞发
荷马史诗的内容
荷马史诗的“立足点”是个人,着重渲染带有浓 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英雄业绩。 《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第一主题。
《奥德赛》以奥德修斯的回归和复仇牵动全局。
《伊利亚特》开篇点题:
关于阿咯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 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示出了它 的全部丰富性。”荷马所写的其他人物性格也是 如此,例如俄底修斯,第阿默德,阿雅斯,阿伽 门农,赫克忒,安竺罗马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 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 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 言式的抽象品。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 303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荷马问题”与史诗的定本
荷马根据民间口头创作收集整理的史诗,代代 口耳相传,直到公元前6世纪才形成文字。公元 前3至2世纪由亚历山大博学园的学者将两部史诗 均编订为24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荷马史诗 定本。
盲诗人荷马在演唱史诗的故事
公元前12世纪左右,希腊诸城邦与特洛伊之间爆发了一 场长达10年的战争,史称“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的情节 就是围绕着这场战争和战后余波而展开的。
英雄观:冷兵器时代的英雄强悍、勇武、
机智,是氏族的支柱和骄傲。古希腊人对 作战双方的英雄都持赞美、敬慕态度,不 存偏见。
战神般勇猛的阿基琉斯,希腊民族精神的充分代表。
阿喀琉斯是怎样的一个人?
自负任性,残暴凶狠,有些心胸狭窄和自私。
光明磊落,温厚善良,重情义,深怀恻隐之心。 最突出的特征:对荣誉的渴望与追求,捍卫个 人尊严的敏感意识。
摆脱原始杂婚制的恶俗,肯定一夫一妻 制的文明新道德,但男权思想占主导地位, 所谓忠贞观念只是对女子的约束。
树立效仿的榜样,具有训导的作用,可作
为教育的手段;
史诗塑造了一系列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
反映了古希腊人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崇 高理想。
战争观:肯定、称颂攻城夺地、可以赢得
荣誉、奴隶、财富的战争,满腔热情地投 入战斗,认为战争是建功立业的“壮举”, 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 质区分。
“女神啊,歌唱佩琉斯之子 阿喀琉斯致命的愤怒吧! 它给阿凯亚人带来无穷痛苦, 把许多英雄的魂灵抛向哈得斯, 躯体留作狗和飞禽的猎物······”
阿喀琉斯,希腊联军中 的第一勇士,海神之女 忒提斯与人类英雄佩琉 斯的儿子,也就是在他 们两个人的婚礼上发生 的“金苹果之争”,导 致了特洛伊战争的爆发。
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从氏族公社向奴隶制
社会过渡时期古希腊社会政治、经济、军 事、风尚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作用可比 肩历史;
父系氏族
荷马时代,社会的发展处于原始制向奴隶制过 渡的时期。社会经济出现土地占有不平等现象, 史诗反映出氏族成员只有小块土地,富有的民族 贵族则占有大片土地,但私有制还未出现。 社会组织细胞是父系氏族,若干氏族组成部落, 几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
《荷马史诗》一直是深 受亲睐的电影题材
奥德修斯回家
奥德修斯化装成乞丐回家,老保姆在为他洗脚时,通 过脚上的伤疤识破了他的身份。这一段毫无保留的细节描 述,尽显《荷马史诗》铺陈豪华的文体特点。
《荷马史诗》研究
甘运杰:《论荷马史诗的情节结构艺术》,《郑 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罗念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外国文 学研究》1981年第3期。 肖锦龙:《〈伊利亚特〉的两个基本冲突纵横 谈》,《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 魏善浩《试论荷马史诗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 结合的特点》,《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第二期
荷马史诗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荷马史诗为欧洲叙事文学奠定了基础 叙事题材与结构: 海上(河上)小说,个人冒险游历小说(流浪汉 结构),成长小说,英雄、战争、美人题材小说 及影视作品; 叙事模式:“荷马式”与“圣经式”;(俄尔巴 赫) 荷马史诗是人类童年的作品,是人类社会的“老 照片”, “在某些方面仍然是高不可及的规范”。
珀涅罗珀和求婚者
俄底修斯在卡吕普索
仙女喀耳刻向俄底修斯敬酒
独眼巨人
俄底修斯与塞壬
求婚者的结局
史诗的价值
史诗是在“无师可法、无可借鉴”的条件
下创作而成,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首创性
质。
展示古希腊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表述
他们初朴的哲学(和神学)意识:
命运观:认为命运是神秘莫测、刁钻邪恶的强大的异己力 量,人在命运面前是无奈的、悲观的,但人始终在抗争。 人在与命运搏斗的过程中,显示出可贵的意志力量、智慧 力量和道德力量,即便在现实中失败了,却在道义上赢得 胜利。 人生观:肯定现世人生的幸福,赞美劳动,渴望战斗,体 现出生机勃勃的乐观进取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
“阿喀琉斯之踵”的隐喻意义
阿喀琉斯这一形象充分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基本精
神之一:强烈的个体中心意识。 “阿喀琉斯的脚踵”是人类致命弱点的一种隐喻。 通过这个形象,希腊人开始了民族性格的深层思 考和自我省察。所以说这一形象是人类自我认识
的漫长历程中一个光辉路标。
《奥德赛》的题旨
表现人与强大自然力的搏斗。赞美人的意志,肯 定人的智慧和力量; 表现人与人之争夺财富的社会斗争。个体意识的 加强。 家庭生活方面,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维护一夫 一妻制度的道德规范。
愉悦、审美功能
《伊利亚特》的格调雄壮,战争场面宏伟壮观, 气势磅礴,节奏急促,具有阳刚之美。 (《特洛伊》(2004)的电影改编,突出了史诗 的大场面。) 《奥德赛》的格调平静,场景瑰丽,变化多端, 节奏轻慢,具有阴柔之美。 (《奥德赛》(1997)的电影改编突出了海上与 陆地如画般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