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物理勘探 第五章-fu

地球物理勘探 第五章-fu


2、折射波法 常用的是相遇时距曲线观
测系统。 时距曲线S1和S2是分别在O1
和O2激发时得到的,反映界 面的BD和CA段,其中BC段 是被重复覆盖的地段。利用 互换时间相等,可对这两条 时距曲线进行解释,将提高 解释的可靠性。
§5.4 地震资料的处理
对野外取得的地震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以便消除或压 制地震记录中的噪音,改善或加强地质信息,提高有效波的分 辨率,为解释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六、修饰性处理 改善剖面的面貌,使反射层次清晰、能量均衡、
美观。 ➢道内平衡 ➢道间平衡 ➢相干加强
同 一 地 测点 井得 曲到 线的 和地 地质 震柱 记状 录图 、 速 度
§5.5 地震资料的解释
在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中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地震资料的初步整理和评价 (优良、合格、废 品) ➢速度参数的研究 ➢进行波的对比 ➢进行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 ➢绘制平面图 ➢作出油气评价
第五章 地震勘探
勘探地震学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 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勘探地震学是为寻找石 油、天然气而发展起来的,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田都是先由 地震工作找到构造,再由钻井发现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 种探测方法能像勘探地震学那样对地下介质作出整体的精确 而详细的三维描述。
层地震勘探。
§5.1 理论基础
一、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勘探中由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有两种类型:体波和 面波。
【体波】体波是在弹性介质内部向四周传播的波。 纵波: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的波(P波); 横波: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S波)。
纵、横波的传播(Vp>Vs) (a)纵波的传播 (b) SH波的传播 (c) SV波的传播
地形校正 炮点深度校正 低速带校正
四、叠加处理
将多次覆盖获得的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道抽出,可以 绘成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对此进行动校正,校正后同一反射点 的反射波振动相位完全相同,将它们叠加(水平叠加)后,反射 信号幅度大大增强。而其它干扰波,如多次波、随机干扰等仍 有剩余时差。它们的相位不相同,叠加后干扰信号的幅度必然 削弱。水平叠加是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的有效手段。
常规水平叠加资料处理流程图
一、预处理 ➢地震记录在数字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 ➢数据重排 ➢不正常道、炮处理 ➢抽道集
➢增益恢复
二、动校正
介质均匀时,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将各道记 录的反射波旅行时逐点校正为各检波点至炮点O的中点处的回声 时间,时距曲线就变成了一条水平直线,这种校正方法称动校正。
一.速度参数的研究
【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射线速度及其相互关系】
二、时间剖面的对比
反射界面反射波振幅显著增强;波形相似;同相性。
三.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 任务:
➢确定标准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确定地质构造层,了解地 层厚度变化和接触关系,可能时确定沉积厚度; ➢了解面产状等; ➢了解火山岩是否存在及其分布规律; ➢划分构造带。
岩溶的地震勘探应用实例
折射波射线是以临界角出射的一簇平行线,其中第一条射线 AS1又是以临界角出射的“临界”反射波射线。S1是折射波 出现的始点,在区间OS1内不存在折射波,该区间称为盲区。
折射波形成的基本物理条件是:界面下介质的波速大于上 覆介质的波速;波以球面波入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四、有效波和干扰波
用于解决所提出地质问题的波称为有效波,而所有妨碍分辨 有效波的其它波都属于干扰波。
一、地震勘探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可分为路线普查、面积普查、面积详查和构造细 测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地质任务不同,测网密度或测线上炮 点的距离也不同。主测线应尽可能垂直于预测构造的走向,
测线间距以不漏掉次级构造为原则。 1、反射波法
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之间的 相互位置关系。
炮点 炮检距 炮间距 排列长度 反射波法常用的是多次覆盖观测 系统。
振动图:在某一确定的距离观察该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称之为振动图。它表示的是地震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波剖面:在某一确定的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波传播距离变化的 图形,称之为波剖面。它表示振动与空间的关系。
视速度定理
视速度
Va
X t
真速度 V S X sin
t t
所以
Va
V
sin
为平面波波前与地面的夹角
【面波】面波只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传播。 瑞雷波:沿自由表面(介质与大气层的界面)传播的
波;
勒夫波:在低速岩层覆盖于高速岩层的情况下,沿 两岩层界面传播的波 。
二、描述地震波的常用术语
弹性介质、塑性介质、弹性模量、 波前、波后、波 面、振动图 、波剖面图、振幅、视速度
弹性介质: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体积或形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当外力去掉后,物体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特性称为弹性。 塑性介质:若外力去掉后,物体不能恢复原状,而是保持受外力 作用时的状态,这种特性称为塑性。 弹性模量:描述应力和应变关系的参数。 波前: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各点组成的面叫波前。 波后: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 波面:介质中同时开始振动的各质点所组成的曲面。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五、时间剖面
实测地震资料经各种处理后,同相轴变换成地下界面的形状。 由于同相轴代表的界面到地表的距离不是深度而是时间,故这 种剖面称为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有不同的显示方式,我国常用的是波形变面积时间 剖面。所谓变面积,就是在地震波形极大值附近,按一定的阀 值截取出的面积所形成的小梯形黑块。小梯形面积的大小和形 状反映了地震波能量的强弱。根据该剖面上的波形还可以了解 波的振幅和频率等。通过对时间剖面中各反射同相轴的对比追 踪,我们可以在时间剖面上识别出断层、隆起、不整合、尖灭、 超覆等地质现象。
一、直达波时距曲线
二、反射波时距曲线
t 1 4h2 x2 v1
若反射界面为倾斜的平界面,则其反射波时距方程为
三、折射波时距曲线
水平多层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界面埋藏愈深,该界 面的时距曲线愈平缓。
§5.3 地震仪器和地震勘探工作方法
地震仪器是获得地震记录必不可少 的工具。 它包括震源、地震仪和地震 车,其中地震仪包括检波器、放大器 和记录器。一台地震仪大多有很多道 (如6、12、24、48道甚至更多)。浅层 地震仪有48道,主要用于解决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和浅层勘探等问题。
视速度示意图
三、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假设存在着两种岩层,上部岩 层密度为ρ1,波传播速度为V1; 下部岩层密度为ρ2,波播速度为 V2。 这种具有波阻抗差异的界面称为 反射界面。
2VP2 1VP1
当入射角增大至某一角度时,会使透射角=90°,透射波 在下层介质中以速度V2沿界面滑行,这种沿界面滑行的透 射波又称为滑行波。此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
无论何时,爆炸引起的声波,风吹草动、机械、车辆等形成 的微震都属于干扰波。
地震波遇到良好的弹性界面时,不仅能形成一次反射,而且 能再次反射,形 成多次反射波。 分辨和压制多次 波是地震资料处 理和解释中的重 大课题。
§5.2 地震波时距曲线
O为震源,在测线上用检波器接收地震波。每道记录都有一 些振幅增大的地方,反映了传播路径不同的波到达。找出各道 记录振幅最大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该种波的同 相轴。这些同相轴反映了炮点至检波点的距离 x与波到达各检 波点的旅行时t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称为时距曲线。
四、断层的解释
➢反射波同相轴错断。 ➢标准反射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 这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 ➢反射同相轴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这往往是 大断裂的反映。 ➢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
五、地震地层解释
利用地震剖面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和沉积相解释叫地震相分析。
三、静校正
由于地形起伏、地下介质不均匀、地表低速带以及炮点深度 的影响,会使反射波时距曲线产生畸变。即使动校正准确,时 距曲线也存在畸变。消除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反射时差Δt,这 种校正称为静校正。
计算静校正值时要任意选定一个 基准面,并将所有炮点和检波点都 校正到这个基准面上。静校正包括 三项内容:
人们最早研究的是天然地震,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 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地震勘探方法分类: 在地震勘探中,根据地震波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纵波、横波
和面波勘探 根据地震波传播特点不同又可以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
透射波法等几种不同的勘探方法 根据探测对象和应用目的的不同,分为浅层地震勘探和中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