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意见详解-结构
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意见详解-结构
整性检测数量不满足JGJ106-2003 第3.3.4条。 要求抗拔承载力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数量。 (川胜物流、翔宇建设小区)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3.3.4条:1、柱下桩或三桩以下的台 台抽检数不得小于1根(注:单柱单桩全部检测)2、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 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小于总桩数的30%,且不 得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理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小于10根。
抗拔承载力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数量:抗拔桩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采用静载试验确 实,试验数量不少于抗拔桩数量的1%且不少于3根,且每个单体不少于1根。试验 具体要求详见《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7
建议采用带E的抗震钢筋。(注:结构设计总说明) (翔宇建设小区、川胜物流)
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 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中的 纵向受力钢筋建议采用HRB400E, 其强度和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实 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 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 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
嵌固层与其相邻上一层侧向刚度比不满足1.5的要求。(白庙)
1、“结构底部嵌固层”:指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上一个楼层.(1)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 位时, “结构底部嵌固层”为上部结构首层;(2)当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上 部结构嵌固部位下移至地下二层顶板(及其以下楼层)时,“结构底部嵌固层”为地下一层(依此类 推) 2、仅对“有剪力墙的结构”(如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 构、筒中筒结构等)需要进行“结构底部嵌固层”与相邻上一层的侧向刚度比的核算。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上部结构首层与上部结构二层侧向刚度比宜满足γ2 ≥1.5 的要求。 当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下移至地下二层顶板及其以下部位)时,上 部结构的首层与上部结构二层的刚度比可不满中γ2 ≥1.5的要求。 4、 γ2 ≥1.5的要求是建立在上部结构嵌固商简化为绝对嵌固的计算假定(水平位移为零,转角为零)。 计算表明,按绝对嵌固模型计算的结构一般较容易满足γ2 ≥1.5,而对在地下室顶板嵌固(竖向构件在 嵌固端有转角)结构难以满足γ2 ≥1.5。因此按3.5.2-2计算时,结构底部嵌固部位应采用绝对嵌固模型, 或采用限制坚向构件在嵌固端转动(带地下室)的地下室顶板嵌固模型。
(注:1、端承型大直径灌桩,应在上述两款规定的抽检桩数范围内,选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对部 分受检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2、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力 层已通过核验的人工挖孔桩,以及单节混凝土预制桩,抽检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10%,且不应少于10根。)
4
结构超长未采取有效砼防裂措施。(蔡家河、女儿城)
《砼规》GB50010-2010第8.1.1条
为了防止结构开裂,减少因温度变化 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自下而上各层,增设一道后浇带,并 要求待全部结构封顶两个月再用高一 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封闭。
(后浇带: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在施 工期间留置的临时性温度、收缩和沉降的变形缝。 可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 结构竖向刚度变化较大区域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 收缩变形和减少温度应力等问题,既在整个结构施 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层裙的差异沉降,又达到 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3
框架柱多次转换,且转换层的高度违反JGJ3-2010第10.2.5条的要求。
《高规》JGJ3-2010第10.2.5条: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地面以上设置转换层的 位置,8度不宜超过3层,7长时不宜超过5层,6度时可适当提高。 本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参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结构 (结构体系)第37页第5款条文:“当为结构的整体转换时,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 转换结构在地面以上的大空间层数、结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结构的楼盖选型、 结构的抗震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规定等均可参考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有 关规定。而当为结构的局部转换时,则上述要求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 转换层位置可根据上下层刚度比适当放宽。对于局部退台,虽然传力间接,但并 未使结构的楼层竖向刚度发生较大变化,可不受高规有关高位转换的限制。”本 工程中,在18层转换位置,上下层竖向刚度变化不大,而且转换楼层的楼盖采用 现浇式楼盖,转换层楼板局部加厚且双层双向配筋及提高板配筋率。同时托柱的 梁及相关柱分别按转换梁、转换柱加强抗震构造措施。(注:局部转换区域框架梁按转 换梁要求进行施工,框架柱按转换柱进行施工)
5
地下室外墙及底板后浇带设置不符合JGJ3-2010 第12.2.3条。(白庙)
《高规》JGJ3-2010第12.2.3条:高层 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 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可考虑 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 也可每30~40m设置贯通顶板、底板及 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 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 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没瘫痪向 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 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后浇带封闭时 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 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 低温入模。
建筑施工图审查意见详解
——结构
2014.06
嵌固层与其相邻上一层侧向刚度比不满足1.5的要求。(白庙)
《高规》JGJ3-2010第3.5.2条
“结构底部嵌固层”提出特别的刚度比要求,是因为, 在框架-剪力墙构、板柱结构-剪力墙、剪力墙结构、框 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以剪力墙作为抗侧力结构 (或主要抗侧力结构)的房屋中,由于对底部嵌固楼层 采用了绝对嵌固(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转角均为零) 的计算假定,层间位移角计算数值较小,与上部其他楼 层存在明显的刚度差异(由外部约束引起),因此对其 担出较高的刚度比要求(由0.9改为1.5)是合适的。